红色历史舞台剧也可以有“青年缘”

2019-06-27 01:38海风
上海采风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电波杂技舞剧

申城“红五月”的舞台,有些别样的红色。为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多家国有文艺院团推出了一系列红色题材舞台佳作。这些作品既有原创新作,也有对红色经典的创造性重塑,如:新编现代京剧《北平无战事》、音乐剧《国之当歌》、中篇评弹《初心》等。此外,还有讲述70年前上海解放前夕的故事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杂技剧《战上海》。

上海歌舞团首次以谍战剧的形式来讲述以中共上海地下秘密电台发报员“李侠”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也是首次制作真正意义上的红色题材、军事题材杂技剧,来展现70年前5月那场创造了城市攻坚战中的奇迹的“上海战役”。

以肢体语言为主的舞蹈、杂技要讲述故事,尤其是红色历史题材故事,无疑是“难上加难”,但经过巧妙地解构、重构后,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台上青年演员感同身受,含泪演绎了70年前同龄人的故事;而台下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热泪盈眶,并纷纷感慨:“有电影大片既视感!”“真正上海风格!”“打破了对革命题材的单一想象!”……这两部舞台剧之所以有“青年缘”,不仅是因为原有艺术样式上有所突破,也在于红色题材的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

红色题材与艺术形式可以相互成就

以杂技的艺术手段和舞台样式来全面展现“战上海”的跌宕起伏与壮怀激烈,《战上海》尚属首次。70年前,陈毅把中央对上海战役的总方针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体现了战役的难度,那么杂技剧《战上海》的创排也是类似的极限挑战。“战上海”是真实历史,留给舞台情节创作的虚构空间很小;其次,杂技以往多展示技巧、难度和新奇,如何表演、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让技术为表演服务而又与故事融为一体,一直是杂技界的课题。

上海杂技团久负盛名,获奖累累,但是那些成熟的节目并不适合直接移入杂技剧。经过编创人员巧妙地解构、结构,《战上海》以与情景相对位的技术形式支撑起了整个主题。如果说,最初是上海杂技人选择了《战上海》,那么经过重新编排后发现,仿佛是“战上海”选择了海派杂技。惊险刺激的杂技表演非常适合表现“战上海”的艺术手段,丰富的剧情也为杂技展示提供了更多艺术表演空间,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剧体验。

“难。”——这也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的一致感受。“不发一言”的舞剧如何表现谍战题材的错综复杂?70年前的英雄故事如何引发当下观众深层次的共鸣与感动?“控制”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创团队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舞蹈有很多吸引观众的高难度技巧,可以表现人们固有概念中英雄的“上天入地”的本事,但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编导却选择“克制”。剧中,舞美空间很简练,淅淅沥沥的雨声、紧张的音乐节奏,撑着黑伞行色匆匆的黑衣人,几个元素便不断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气氛……演员们大开大合的动作并不多,相对拘谨而克制,却契合了谍战工作者的压抑、煎熬、如履薄冰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属于那个年代特殊环境下人物的气质。《永不消逝的电波》还发挥了舞剧长于抒情的特色,加入了很多意识流层面的表现形式,把人物内心的忐忑、痛苦、纠结等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视觉化了,呈现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也不吝赞美之词,认为此剧将戏剧和舞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

真正地对话“英雄”,而不只是膜拜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两位总编导韩真、周莉亚是80后,参与的舞者也都是上海歌舞团的80后、90后舞者。杂技剧《战上海》整台剧目的演员团队近80人,平均年龄只有24岁,也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当代青年并未经历过革命战争岁月,对历史比较疏远。为了走近历史硝烟中的英雄人物,剧组团队去参观、去采风,去感受地下党员、革命先烈的情感,以及渴望黎明的心情。期间,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发现自己与70年前的英雄年龄相仿,由此找到了灵魂“对话”的桥梁。

谍战剧《麻雀》编剧海飞曾指出:“如果要写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首先必须要忘掉红色两个字。我一直都认为,先得写好故事写好人。然后,我们再往这个红色的方向上来倾斜。如同一个歌唱者,首先得有基本的唱功,能唱好歌,然后再来选择唱什么样的歌。”

年轻的主创并没有太多历史包袱,也没有“红色题材”的所谓固定范式,当他们用真诚的心试图去理解那个年代那些同样年轻的生命时,不再仅仅是瞻仰、膜拜,而是真正的“对话”。韩真、周莉亚经常通过相互对戏来感受角色的情感逻辑。“作为李侠的妻子,兰芬是可以留下来的;作为战友,她也有理由留下来。如果她留下来。唯独作为一个母亲,没有办法决定肚子里的这个生命要和他们一块去赴死。”周莉亚解释道。现实中兰芬的原型当时并没有怀孕,这一点在历史真实性方面容易引起争议,但周莉亚表示,自己更注重当代人的情感逻辑。她认为,为了孩子,兰芬不得不走,这是最人性的,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认同。

当年轻的心灵穿透时空交相辉映时,红色题材文艺作品就有了更多“人情味”,也有了“青年缘”。当主创感同身受了,把自己放进角色以后,人物的情感便自然而然地从他们心头、从肢体中流淌出来,从而演绎出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

英雄群像更能反映诡谲时代中的宝贵精神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设置了九个主要人物,这也是舞剧中比较鲜见的。因为这部作品塑造的不仅是李侠一个英雄,还有社会不同阶层形形色色的革命者形象。剧中,这九个人物几乎都拥有“双重身份”,为了展现每个人物以及他们间的错综复杂,舞台上不时出现多个平行空间,跨时空的叙事,很多点和面是同时进行的,矛盾是交织着的。

《战上海》中也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剧中体现了两条线:正面战场上,战士们浴血奋战,同时隐蔽战线上,上海地下党、广大工人及各界民众竭尽全力配合支持解放。剧中有一幕,一位男演员反串成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长竹竿与敌人周旋,帮地下党逃脱,这里的呈现方式既诙谐幽默,又体现了民心所向。

无论是人民解放军、地下党,还是为革命牺牲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英雄”。但每个人都有个人史,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惊险而瑰丽的人生。摆脱了单一的英雄主义套路,“英雄”的概念就延展了,更为丰富鲜活,也更符合历史真实。在那个将社会从晦暗推向光明的征途中,除了人们熟知的英雄,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因此对英雄群像的塑造更能反映诡谲时代中的宝贵精神。

长期从事红色文艺创作的老戏剧家胡可说,有些创作者不了解当年的战斗生活,只知道七情六欲是人性,却不知道革命者的责任感、使命感、集体主义精神、对真理的追求,这些也是人性,而且是更纯洁更美好的人性。

事实上,真正走近英雄后,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通的,也有缺点,也有脆弱的时刻,但之所以能把那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是因为有一种信仰。

红色题材是一座富矿

其实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英雄情结,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心底。红色题材是一座富矿,彰显着国家意识和精神。但是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方式来宣扬红色文化,一本正经、照本宣科般讲述历史,那些貌似在真实历史中行走的人物就可能永远只是符号,无法和当下人产生互动。

今天创作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是为了明天讲昨天的故事。革命历史战争题材,不仅要再现历史,更要连接当代,走向未来。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等剧作中可以看出,红色题材能够与时俱进地成为当代观众包括年轻一代的文化正餐,关键是创作者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演出现场,观众们之所以被打动,不仅是因为精湛的表演,更是因为透过舞台上这些年轻人,仿佛看到了70年前浴血奋战的那些同样年轻的生命。英雄已逝,但愛与信仰永存。在潜移默化中,人们接受了剧情所传递的主旋律内核,延续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和记忆……

猜你喜欢
电波杂技舞剧
高空杂技
The Speed of Light
空中杂技师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加拿大侦测到来自外太空的神秘电波
老鼠演杂技
冯双白
电波跨越大西洋
中国舞剧“心理结构”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