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019-06-28 02:17储培培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14期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研究组

储培培

(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

脑梗死,亦称脑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史、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且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肢体运动障碍,影响生活质量[1-2]。介入疗法因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方法。但是由于本病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高、预后差,使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辅以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尽可能减少致残率,延长患者生存期限。为此,本文对我院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予以围手术期护理,现将有关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急性脑梗死患者为例,共44例,随机选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CT、MRI等)确诊;发病时间≤4h;患者/家属知晓研究,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理疾患、肝肾功能不全、认知及智力障碍、严重痴呆、颅内出血、恶性肿瘤等;经CT、MRI检查,确定患者有活动性出血/出血倾向。按照电脑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22 例,男 12/女 10,年龄 50~68(59.0±3.1)岁,原发疾病包括9例高血压、5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研究组 22 例,男 13/女 9,年龄 52~70(61.0±2.9)岁,原发疾病包括11例高血压、4例糖尿病、7例高血脂。两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如下:术前,常规查体、测量生命体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介入治疗相关知识,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术中,密切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操作;术后,评估患者机体状况,辅以氧气吸入;合理安排膳食,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及低胆固醇食物为主;积极预防并发症;出院指导;随访复查等。

1.2.2 研究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围手术护理,如下:(1)术前护理,待患者入院,立即安排单人房间,控制人员流动,便于观察及护理;在准确执行介入治疗各项医嘱的同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即结合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采取最为恰当的方式,介绍介入治疗的优势及配合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缓解恐惧担忧心理,消除思想负担,为介入治疗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术前6h,禁食水;术前0.5h,肌注安定,确保患者处于安静状态;(2)术中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及医生业务水平,彻底消除患者紧张心理;协助患者取手术体位,尽可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待患者平躺在手术床上,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路,予以氧气吸入,治疗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针对异常情况者,予以对症处理;(3)术后护理,待手术结束,送患者回到病房,取平卧位,重点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指标,若出现呕吐、头痛等表现,应予以重视;待8-24h后,适当抬高床头;术后10h,提供适量饮用水,如呛咳,即可进食;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手术情况,详细交待术后注意事项,避免相关并发症,如切口出血及皮下血肿:加强患者病房巡视次数,重点观察穿刺部位,以每30min进行一次为宜,使用红笔对皮下血肿患者的血肿范围做标记,便于观察有无继续出血,同时嘱咐患者不可做增加腹压动作,以防再出血;待病情稳定,指导患者做康复训练,以保证整体康复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运动功能(以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为工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Barthel指数为工具,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疗效标准:以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依据,基本治愈,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进步,评分减少18%-45%;无效,评分减少≤17%;恶化,评分增加>18%。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3]。

1.4 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24.0为处理工具,计量资料表示为(±s),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以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的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91%(20/22),包括基本治愈6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4例,无效2例,恶化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64%(14/22),包括基本治愈2例,显著进步5例,进步7例,无效6例,恶化2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χ2=4.659,P=0.031<0.05)。

2.2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s)

表1 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s)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n)2 2 2 2 F u g l-M e y e r评分9 9.5±2 1.0 3 2.0±8.1 1 6.4 2 6 0.0 0 0 B a r t h e l指数1 3.1±2.5 4.3±1.5 1 6.5 3 2 0.0 0 0

3 讨 论

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介入疗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具有如下优势:①麻醉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小,疼痛轻,不易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②手术时间短、出血少;③血管再通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有助于保证患者机体健康水平[4-5]。但是由于患者对介入治疗认识不足,加上本次研究研究对象均为50~7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存在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器官功能减退等特点,从而造成患者产生心理负担过重、治疗耐受性低下等现象。所以,加强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孙丽[6]指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期间加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够预防并发症,减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对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组结果得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围手术期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另外,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充分体现了围手术期护理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成功促进了患者生理功能的康复。在本次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主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患者的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保证护理质量,减短康复时问,提高机体康复水平,即通过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指导,以及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等),能够促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面对治疗,加速治疗进展;术中,再次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摆放手术体位、生命体征监测等,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意外事件;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身体指标变化,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情况及交待术后注意事项、指导康复训练等,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而且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康复自信心,主动配合康复锻炼,从而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

综上,对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予以围手术期护理,一方面能够保证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逐渐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使其尽早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因此,认为围手术期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预后恢复具有积极的改善效果,值得宣传、推广。

猜你喜欢
脑梗死康复研究组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