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9-06-28 02:17潘玲芳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效果

潘玲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福建三明365000)

心血管内科主要进行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会较为严重的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甚至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而且中老年人占据该疾病患者的大多数,相对较高的死亡率。目前,我国正在逐渐的升高医疗水平,不断增加心血管疾病研究方面的投入,相对的提高了临床治疗及护理水平,但与此同时,患者也提高了对医疗及护理质量的要求[1]。此种背景下,要求心血管内科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促进护理工作状况的改变。因此,本院心血管内科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即应用了优质护理服务,效果较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心血管内科2017年6月~2017年12月接收的患者124例,男64例,女60例;年龄38~81岁,平均(56.3±5.7)岁;疾病类型:高血压病 45例,冠心病32例,风湿性心脏病22例,心力衰竭14例,心肌梗死11例。纳入标准:均为住院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伴有精神障碍、沟通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临床护理常规开展,包含给予患者药物指导、嘱咐患者卧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等。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如下[2]:

1.2.1 情绪管理 情绪状态良好情况下,有助于保障患者病情稳定。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基本情况充分了解,以此为基础,及时的、有目的的、有技巧的与患者沟通交流。焦虑、烦躁等是患者常见的不良情绪,患者提出问题时,护理人员要耐心的、详细的解答,且语气保证舒缓和蔼,患者心理感受及变化要准确了解、把握,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开展,尽量平稳患者情绪,并强化患者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

1.2.2 饮食管理 饮食管理合理开展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痊愈。饮食管理应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的开展,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饮食方案的制定,严格监督饮食方案的执行,使患者逐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患者饮食要保证营养充足、平衡,不良饮食行为及习惯彻底纠正、杜绝。腹部按摩方法指导给患者,告知患者饮用温水,使胃肠蠕动速度加快,预防便秘。

1.2.3 病情管理 有效管理患者病情可使治疗效果提高。对患者病情变化密切注意,相关检查指标及时跟进,充分分析这些信息,并及时的向医生反馈。药物治疗期间,每种药物有效性、用药后不良反应均密切注意,准确记录患者的实际情况,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疾病健康教育个体化开展,定期举办科普讲座,以患者具体疾病为依据,知识宣教系统进行,增加患者的了解,促进患者主动的规范自身行为,并提高患者配合程度。

1.2.4 病房管理 病房环境温馨、舒适时,有助于患者病情稳定。通风换气定时开展,病房内摆放的设备尽量减少,病房秩序良好维持,病房保持安静,每天清洁、消毒;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宣传看科学的创建,心血管疾病知识、医护人员简介、专科特色等均为主要的宣传内容;病房制度认真告知患者,并以提示板的方式提示患者及家属。

1.2.5 服务管理 优质的护理服务可有效保证疾病治疗效果。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护理服务时,言谈举止均要保证得体、礼貌,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患者,多沟通、多交流,患者隐私注意保护,患者心理状况及时评估,以能及早发现存在的不良心理。护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服务理念积极转变,对三级培训考核做出强化,将其专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提高,基础护理有机的结合特色护理,使患者需求尽可能的满足。考核制度认真落实,考查不定期进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定期集中开展,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1.3 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投诉事件、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情况;评价护理效果;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总分100分,超过80分判定为满意,统计满意率。

1.4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基本消除心血管疾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临床检查结果;有效:明显缓解心血管疾病症状及体征,改善临床检查结果;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18.0统计分析,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2 护理投诉率、护理纠纷率、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护理纠纷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效果比较[n(%)]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相关指标比较[n(%)]

3 讨 论

临床中,心血管疾病非常常见,在不断提高经济水平以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过程中,逐年增多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提高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已经对患者生活及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心血管疾病相对较为严重,治疗时,不仅医疗治疗和生理治疗要开展,心理治疗也应该进行,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3]。

目前,在我国中老年人中,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占据60%左右,人们广泛的关注该疾病,并大量的研究了疾病治疗工作,治疗模式已经形成多种,临床应用效果均比较高。不过,在护理标准方面,统一标准尚不存在,而护理未能恰当开展情况下,医疗纠纷容易发生,甚至造成患者死亡[4]。中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人群,其在性格、文化水平上的差异非常大,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再加上较大的工作量、长时间处于疲劳工作状态,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影响护理效果。为改进护理工作现状,本院心血管内科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相比,显著减少护理投诉及护理纠纷事件,提高了护理效果,增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优质护理服务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个体情况、个体需求出发,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且护理服务提供时尊重患者性格差异、文化差异等,和蔼可亲的与患者沟通,形成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5]。

综上,心血管内科治疗患者时,临床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后,可转变护理观念,给予患者主动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并充分尊重患者,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减少护理投诉及护理纠纷,提升护理效果。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效果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