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困境及其破解

2019-07-08 04:00李晨华邓亮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

李晨华 邓亮

摘   要 在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以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农村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面临资源缺失、师资缺少、经验缺乏以及缺乏支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破解的办法有:乡土化方式广泛拓展课程资源;团队合作方式有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项目化手段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式;制度化策略全面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体系。

关键词 农村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发展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发挥其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与城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学校在教学理念、基础设备、课程师资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难题。因此,如何在农村学校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独特价值

1.有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提倡实践、探究、合作、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整合,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質,因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1]该课程的学科性质与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自主发展。在当下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农村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地。

2.有利于改善学校课程结构,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像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一样具有相同的授课内容,大同小异的授课方式。有研究者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我国学科课程在学校一统天下的局面。”[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以运用知识和增长直接经验为目的的活动课程方式,有利于改变农村学校单一的课程结构,丰富学校的新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课程模式。

3.有助于改变教师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与发展性,它没有统一的教学模板,也没有标准的知识答案,因此,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需要同学生一起走入现实情境,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共同的探讨和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与学生一起运用知识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与学生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通过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在实践探索中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

1.农村学校缺失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校内具备相关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和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的支撑,同时还需要校外各种实践活动场所的支持,如博物馆、科技馆等实习基地。这些校内外资源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物质保障,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中,从而增长知识与获得直接经验。但我国广大农村学校普遍缺乏足够的设备资源,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实践基地,难以满足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与场所要求。有调查显示:“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资源。”[3]农村学校面临着缺乏校内设备与校外基地等课程资源的双重困境,这种资源的缺失导致许多农村学校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只能望洋兴叹,甚至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城镇学校的“专利”,与农村学校没有丝毫关系。

2.农村学校缺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谁来教”是农村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的突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因其内在的学科属性,对课程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某一学科的内容与教法,而是要求教师具备综合实践能力。在我国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有些教师需要同时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规定的学科课程任务都难以完成,更谈不上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兴趣并想在校内开展课程活动,但繁重的日常工作让其不得不放弃。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学习与培训,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长期养成的关注中考和高考的教学习惯,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出现“拼盘化、形式化、单一化”的结果,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理想效果,而且还出现影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现实困境。

3.农村学校缺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自主探究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这种课程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方式。农村学校教师普遍没有开设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即使上级行政部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教师们也没有经验与能力来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没有教师真正开展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就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经验,许多时候即使某些教师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想法,也常常因为缺乏经验和缺少合适的教材而不知如何开展,最后不得不放弃。课程的经验还体现在是否有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根本没有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教师们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教什么,也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

4.农村学校缺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包括管理者和教师的内在支持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外在支持。但在农村学校,学校管理者因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够,导致其难以真正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校课表中没有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调研中发现,由于学校课程表上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位老师因为带着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遭到学校管理者以及同事的指责,认为其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与此同时,缺少来自学生家长的支持也是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阻力。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是一种劳动,而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书本知识,将来考出好成绩,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在学校进行这种“劳动”。

三、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

1.乡土化:广泛拓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没有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无法有效开展。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缺乏的难题,农村学校应该在国家政策文本的指引下,将目光转向农村学校所蕴含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校内外所具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立足农村现实,打造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乡土”特色。学校领导可以带领全校学生走进农村,从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探索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来自于农村学校周围的环境资源,立足本地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广泛拓展了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

2.团队化:有效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

农村学校采用团队合作方式是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不足的有效路径。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现实情况,教师之间可以通过项目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团队合作,通过集体反思、制定计划与采取行动的步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前期计划、中期检查与后期评价,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特长,弥补农村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师资不足的困境。学校可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以及合作研究的方式,积极开展以团队化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与动力,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专业发展。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师生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语文等传统学科,它更注重学生的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承担查阅资料、拍照摄影、制定课程目标等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得高年级的学生能带着低年级的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式教师”,有效解决农村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师资不足的难题,真正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3.项目化: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式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一个或多个项目,将教学活动与专业知识传授贯彻项目实施始终的过程”[4]。项目化的教学方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农村教师可将项目化教学方式运用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其具体操作环节包括:选择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主评价与总结分享。首先是项目主题的选择。综合实践主题的选择方式可以是教师选择,学生选择和师生共同选择,也可以根据季节的方式选取不同的主题来开展活动,如种植各种节令的蔬菜与瓜果。其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目标制定时,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再次,实施学习計划,共同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于师生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共同讨论,一方面是预判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将会出现的相关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和预防;另一方面是物质材料的准备,师生们共同准备相关的物质材料。最后,开展总结交流会,共享学习经验。在项目学习结束时,组织学生召开成果展示会,分享学习收获,对项目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完整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以及与本次项目学习相关的所有资料,并提出下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目标。

4.制度化:全面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开展需要来自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层面的制度化保障。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制度化保障体系:明确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安排专任教师进修专业授课,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奖励,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工资福利的重要依据,从学校制度层面激励教师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广泛与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长期合作的交流机制,合理规范学校与实践基地的权责义务。教师方面应积极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团队,并制定相应的团队合作制度,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教研制度,定期开展合作活动,形成“互联网+”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网络研修机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化与体系化水平,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着纵深层次发展,从教师制度方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生方面应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相应的综合实践项目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与规章制度,认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通过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系列制度化的文本。制度化的文本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任务安排,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宝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18).

[2] 李丽.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04).

[3] 冯新瑞,王薇.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课程·教材·教法,2009(01).

[4] 谭娟,龙桂杰.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5(04).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浅谈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小班额背景下学生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
浅谈农村学校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