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史料探究的着力点

2019-07-08 04:00王春茂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方向

王春茂

摘   要 史料探究作为史料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既要抓住史料的中心又不忽视史料的外围、从多方向入手思考史料、找寻史料与问题的契合点,这三者应该成为探究史料时优先用心用力的环节和步骤。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史料  中心  方向  问题

面对当今盛行的史料教学,历史教师必须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探究史料的着力点究竟在哪里?作为文字或图表呈现形式的史料,原作者或后引者的心路或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为探究史料提供了一定的可循路径。无论是从外到内还是从内到外,无论是从史料到问题还是从问题到史料,都存在着探究史料时必须聚焦的着力点。毫无疑问,着力点找准找全,必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得以持续,有助于改进和优化学生思考历史的方法。

一、先中心后外围两相兼顾

摘编、摘引或自制的史料,必然是人对某一客观历史的全部或局部、真实或歪曲的反映,而这一“历史”则隐含了史料的中心。史料制作者出于某种需要,制作时或忠于历史的全貌,或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内含着人的主观真实意图。作为“历史的历史”可以反映出历史背后的“动机的动机”,史料的中心往往是人的真实意图和真实动机的重要体现。人的意图和动机受到该历史发生变化时的时空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反映的史料中心必然涉及多重因素。呈现给学生眼前的一则、二则或二则以上的同类而非异类史料,无非是某一历史时期或不同历史时期甚至同一历史时期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对某一历史的图表文记载。单一则史料或从某一角度涉及体现某一历史的中心,多则史料从不同角度也可以涉及体现某一历史的中心。没有中心的单一则史料是没有引用价值的,没有中心的不同类多则史料组合体同样是没有思考意义的。

由此看来,不同的史料,其中心有多种表现形式。无论是单则史料还是多则不同史料的组合体,它们均贯穿有或明或暗的中心所关联的主题,即主题就是史料的中心。在许多情况下,主题又从多方面来展开表现,形成表现主题的主中心和表现各方面的分中心,从而构成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主从关系。有时候,某一分中心下属的多条史料从表面看是杂乱无序的,实则蕴含着需要对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再次分类整理的更多细小中心。从主题中心到分中心再到细小中心,是学生比较全面快速把握史料首先且必须坚持的重要途径。抓住了史料的中心,也就抓住了史料的框架和关键。

从史料的表现手法入手,也可以揣摩到史料的中心。反复强调是史料中心体现的方法之一。有许多情况,为了突出史料作者或史料摘编人的主要意图,史料中反复出现相同或相近的词句、意涵或语气等类似重复的现象,这种反复性往往可以看做是史料的中心。对比手法也是史料中心体现的方法之一。史料通过正反对比、前后对比等对比手法,以期读者理解史料作者或命题者的主要意图。这是体现史料中心比较常见的方法。史料明明是说此,而真正用意是说彼;史料中心是暗说的“彼”而非明说的“此”。据此可知,史料有时候存在着明中心和暗中心两种。比如,有些史料明的说现在改革措施如何正确有效而没有说过去如何错误低效,实则暗的在说过去。“有所指”是出于某种需要而采取的史料暗示。

与此同时,史料中心的外围也是不可忽视的。很多时候,需要探究的史料无需用上史料的中心信息,而需用上史料的旁枝甚至边角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基于史料引出的问题都离不开史料的中心,需用上史料的中心信息,但是,如果问题的题干离开了史料的中心,那么史料的外围,史料的旁枝甚至边角信息就不可不注意了。比如,史料的作者、制作时间、题目、引子和来源等外围信息,有时候会成为必用的材料。再有,史料中心时常通过甚至必须通过外围表现出来。史料中心的外围,可以呈现出与中心相反、相近或表面上无关紧要的信息,实际上起到对史料中心反衬、强化或暗示的作用。

二、多向思考有助举一反三

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思考点都应该是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在既有基于史料而设置的问题情况下,朝该问题的指向和史料涉及的主要方向进行思考,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然而,为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探究史料的有效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对同一史料进行不同方向的探究,它不但有助于学生找寻正确答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对史料能够举一反三的意识和能力。史料涉及的信息往往是多层次、多方向的,且各层次、各方向之间时常又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可与史料所显示的主要方向不同而进行异向思考。如果史料所表达的主要方向是正向,那么包括“过去”在内的反向时常是正向的强化、暗示或推测。如果史料所要表达的是历史的正面作用,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反面作用;如果史料所要表达的是历史发生的内在原因,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生的外在因素;如果史料所要表达的是历史发生的当时,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历史的过去。类似于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反向往往与正向同时存在于历史之中。同时,历史的发展表明,正向或是反向变化发展的结果,反向或是正向的推动与延续。历史是矛盾的产物,矛盾着的正向与反向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所以,探究史料所要表达的正向时(如冷战中的美国),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史料所暗含的反向(如冷战中的苏联)。局部与整体、支流与主流、兴盛与衰落等既相反又相成的方面,都可以看作是从正向到反向的史料探究着力点的变化路徑。

不同于反向的包括“未来”在内的侧向也会影响正向。史料中的正向是在找寻问题正确答案时最直接的,但是与正向相关联的侧向也可能蕴含着正确答案的合理因素。探寻侧向不但有助于培养探究史料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激起学生探究史料的兴趣和开阔探究史料的视野。“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力”[1],历史不但是矛盾的产物,而且可能是多种矛盾的产物。如果说正向与反向是主要矛盾,那么正向与侧向则是次要矛盾。影响联系着史料中所要表达的正向的,不仅有反向因素,而且可能其他侧向因素。比如,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是美国的阻挠,如果史料只是表达了美国阻挠这正向因素而没有表达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这侧面因素,那么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探究这个侧面因素。内容与背景、背景与意义、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经济与政治和思想等处于某个整体内的相互关联的因素,也都可以作为从正面到侧面的史料探究的方向迁移。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教学方向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改变颜色和方向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