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耦合关系探究

2019-07-11 04:33孙念韶
西部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摘要: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关系密切,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的耦合性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的耦合性。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实现路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耦合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7-0005-03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首次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我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也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相耦合,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成果。

一、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具有耦合性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如: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失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对外开放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挑战前所未有;收入分配失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了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要素驱动发展而言的。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消耗,但随着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依赖生产要素推动发展的方式难以为继。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新时代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化新型经济体系,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深远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因而,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形势下,要通过创新寻求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新增长点,不创新就难以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二)协调发展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全局性与整体性,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是促进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可以在加强薄弱领域发展中增强发展后劲,从而生成内在经济动力。城乡间和区域间发展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健康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互补性,形成区域间的经济互动机制,因此,城乡间、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能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进步和繁荣。另一方面,协调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我国资源相对缺乏,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协调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需求满足构成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利用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发展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应该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目标。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目标也不再限于物质文化的需求,而是扩展到满足美好生活的全方位需求。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对中国绿色发展也提出了必然要求。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人民全方位需要。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转型刻不容缓。这既是社会主要矛盾轉变对发展方式转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为了实现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因此,保护自然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就是保护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所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4]

(四)开放发展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新时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从关注自身开放到推动世界共同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是推行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致力于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发展机遇相互转化中实现合作共赢,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发展新机遇,为沿线各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因此,开放发展是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开放发展的新动力。

二、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上具有耦合性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基本要求,也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和目标追求。

(一)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既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在共享发展成果上,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依然艰巨、教育发展依然很不平衡以及医疗保障水平依然较低等。因此,立足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表现就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发展的共享性也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共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不只是理想,而有实实在在的理念。共享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脱贫攻坚的必然要求。以推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努力推进脱贫攻坚、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发展的应有之意。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只有按照共享发展理念谋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扶贫脱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需要坚持共享的理念。共享不是搞平均主义,但也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贫富差距悬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贫困。目前,我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贫困人口脱贫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促进共享发展最基本的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如何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是今天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是协调发展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当前不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障碍。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惠及全国人民的富裕,通过乡村振兴、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略,它将使现行贫困人口脱贫及城乡区域携手共同发展。因此,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实现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实现路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化解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新发展理念是我们抓好各项工作的指挥棒,是关于发展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和发展始终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体系,从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实践中坚持人民中心发展思想,首先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始终坚持以党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共享,通过不断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对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新的定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应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6]这要求我们要形成创新促进发展、创新谋未来的共识。着力发现、培养、集聚“高精尖”创新型人才队伍,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激活民间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地释放全社会创的新潜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这既切中了当前“三农”问题的要害,也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行动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打破城乡二元壁垒,使城乡共生共荣发展。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打破农村集体的封闭性。明确农地确权和农地“三权分置”,促进农民的土地“由以保障性功能为主,向以财产性功能为主,保障性功能为辅转变”,更好地促进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让农业真正成为有钱可赚的产业;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选拔好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把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在空间上进行集中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四)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7]因此,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还应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也应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方案和力量。

(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体现了新时代开放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发展潜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要平台。当前需要加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构建新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促进国内各领域改革与开放发展。还应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发展、人文交流、强调环境保护,致力于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绿色之路。

四、结语

新发展理念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密切耦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为完成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坚守社会主义本质屬性指明了方向,是立足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现实考量。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治国理政方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5.

[4]习近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人民日报,2017-05-28.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7]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简介:孙念韶(1981—),男,汉族,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
在新理念引领下开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新模式
浅议卫生职业学校在教书育人中新发展理念的践行
论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新发展理念与大学英语教育:渗透与升级
关于民生建设,习总书记怎么看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