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及“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职业教育与课程实践创新

2019-07-14 14:17李若羚
时代金融 2019年23期
关键词:双创金融高职

● 李若羚

2013 年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凸显出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金融服务覆盖广等多维度的优势,并且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在“互联网+”的带动下,金融行业不断在各领域推动创新创业,并不断与其他行业形成跨界融合发展,使之成为极具“双创”优势的行业。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概况

2014年9月,时任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自此之后,中华民族掀起一股“双创”的新浪潮,并且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理念深深根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心中的隐性的创新基因得以激发,创业精神得以振奋。之后,“双创”这一关键词成为了李总理的“口头禅”,他频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公开阐释这一关键词。为了将“双创”推广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定期于每年10月设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通过每年设置不同的主题,搭建属于中国人的“双创”展示平台,中国吹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双创”风,为实现创新发展、汇聚全民智慧和力量助力。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双创”理念之后,他每到一地考察,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正是由于目前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创业”在中国年轻一代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从前,“中国制造”曾一度成为“山寨”的代名词,而如今,在“双创”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全球都在向中国看齐。比如苹果公司效仿微信,在iMessage中增加支付功能,用户可以通过iMessage,实现个人之间的Apple Pay支付。YouTube则效仿中国直播软件中的打赏,推出“超级聊天”功能,付费即可突出显示用户的聊天信息。“中国式创新”的代表作——共享单车进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市场,成为城市新的环保健康名片。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国已经在全球创新服务和商业模式上大展拳脚,越来越多的“中国式创新”被国内外媒体纷纷点赞。《纽约时报》上就曾刊登评论,“中国抄袭美国的时代过去了,在移动领域,美国已经开始抄袭中国”。2017年4月联合国签署了一项新的协议,将每年4月21日指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并呼吁全世界各国政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也意味着“双创”的“全球版本”正式开启,中国的创新模式即将变成全球标准。

二、大学生参与“双创”的现状

互联网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促进了全球就业率的提升。为应对其所面临巨大的冲击,各类传统行业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转型升级。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再完全被动的等待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加入创业大军。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高职院校金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能理解掌握金融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情况,将其在校期间所获取的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模式结合起来。而“双创”则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通过锤炼大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能力,结合创新思维,使高职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变革,将新知识、技能迅速融合到不同的行业领域中。

与老一代的大学生相比,“互联网+”时代使学生具有更快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思想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得到开阔。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多种社交渠道进行信息互换、经验交流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且新一代大学生已经养成了通过网络环境进行社交的习惯,利用互联网如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方式获得相关理论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同时,他们吸收新信息的频率和能力也会更强。

在“双创”及“互联网+”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在各个领域创业的方便之门被打开。在校期间,“双创大赛”为学生创业思路的落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借助创业导师的指导和分析,能从比赛中大浪淘沙,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得以将社会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配置。同时,国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从税收、贷款、财政补贴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总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双创”的人数不断壮大,创业成功率近年来也不断提升,并且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参与“双创”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助益他们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个严峻的问题,创业的成败与大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对创业机遇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等问题都存在直接联系。在“双创”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树立足以抵抗挫折的过硬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以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双创+互联网”背景下对培养高职金融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一)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思维亟需转变

1.培养互联网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构成的整个体系进行综合思考的方式。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立体化的思维,其主要特点在于创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思考如何依托课程,规划创新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激发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活力,深度融合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2.由传统金融职业向互联网金融职业发展。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今天,金融主体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传统金融的各类金融交易活动受互联网的冲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低成本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适应于当前的时代发展,契合互联网、大数据思维,形成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的职业人才培养思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原金融业的人才也需及时做好职业角色及思想观念的转换。

(二)金融专业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为适应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和改变,职业教育必须做出与之对应的转型升级。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应在掌握传统金融学基本原理,在具备各项金融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如网贷与众筹、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征信等互联网相关行业的特点,加强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有机融合,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风险评估等能力。从金融到互联网金融,更强调的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具有互联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学生。因此,相较于普通金融专业学生,更需着重传导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开放、互动的“互联网+”人才培养环境下,将传统金融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有机叠加。“双创”同时也对金融专业提出了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创新的基础在于其专业及课程的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学科专业、教学理念及目标相适应,继而,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不断优化、调整的社会发展浪潮。

(三)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新时代人才需求

由于“双创”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策略上需要进行调整,构建适宜新时代发展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等,是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能影响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质量及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金融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切实做好新时代的目标定位,进行调整与重塑,可以设定互联网金融机构营销管理类,如客户经理、理财专员,互联网金融资信岗位或互联网金融公司内勤管理岗位等为初始就业核心岗位,经过三至五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发展成为高端客户理财经理、资信主管、运营经理等。

四、“双创+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创新创业氛围不浓

客观的说,尽管“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态势,各高校也非常重视党中央关于“双创”和“互联网+”在教育方面的新要求,但目前高校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育教学变革的力度仍不大,氛围不够浓烈。目前,不少高校对“双创”的反应不足,融合“双创”和“互联网+”理念的教育教学思维还尚未完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没有全方位推开。另外,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还存在一些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实际创业过程中承担的压力较大,且存在较大的风险及不确定性,总体的创业氛围和环境不佳。

(二)教学资源障碍

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一定的资源限制,“双创”和“互联网+”概念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师资、教材、实训条件等多个方面的不足,面临多种障碍,“双创”实践流于形式。就金融专业而言,首先在师资方面,若进行专业转型,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新专业,势必要求教师在具备金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能力,这就对高校师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往往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育普及,而能满足“双创”条件的学生需要汲取更多的创业思路,不仅限于单一课程,而应该发展创业学新专业,在此条件下相关教材建设目前也处于滞后状态,自编教材质量不高,逻辑性不强,优秀的国外教材的引用较少。另外,由于创业是不可复制的,即使是再优质的创业项目,若只是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未来成功的几率也比较渺茫。因此,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时必须有一个好的项目孵化平台,若同时具备实践经历的企业家的指导定能大大提升创业成功率。创新需要不断开展研究实验,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验设备、资金等方面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双创”面临资源限制与危机。

(三)教学执行障碍

大部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育人体系主要部分来看待,对“双创”的理解还停留在较浅层次,使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双创”的积极性,对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不能充分体现“双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发挥的重要作用。课程设置仍大多停留在传统的金融学方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仍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对“双创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课程中真正实践部分的占比较小。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必须从课程设置优先着手,协同虚拟与现实的现代通讯网络与数据信息资源,重构课堂教学模式。

五、“双创+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专业职业教育与课程实践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金融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育具有雄厚的人才基础和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设立高等院校金融教育事业以来,金融专业教育在高考招生分数线、学生素质、毕业生薪酬、国际化程度、社会评价等多项评价指标均在各行业位列前列,取得了质的飞跃。利用“双创”和“互联网+”的政策红利,各高职院校应在发展优势特色专业,持续深化基础条件,开展教学改革和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综合在提升金融专业综合改革力、社会需求适应力和协同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新专业的基本规范和标准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培训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

(二)深化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以往,互联网被视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和媒介,利用互联网并未对传统金融专业教学产生本质的改变。但如今互联网扮演的角色越发重要,不断颠覆原有教学规则,对传统课堂要素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在设置课程目标时,要以“双创”和“互联网+”时代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体现金融专业特色,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来设置课程内容,进行课程重组、设计与开发。需要重点考虑课程内容是否具有时效性,通过追踪记录大学生日常学习路径,精准评价课堂学习掌握情况,为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这一要素纳入各个教学环节中,从学生的特征、需求、能力出发,发展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自组织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教学、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形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进行对接。教学方式上应更趋于灵活,授课地点不仅限于教室,可以根据教学设计需要走出校门,走进博物馆、社区、特色金融小镇。当前大多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从公共通识课程专业技术、实践、拓展课程等方面进行模块化搭建管理,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具有良好的拓展性,结合“双创”和“互联网+”思路,互联网金融教育需要“混业发展”,其课程可进行一定优化组合,体现社会性和功能性。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理论课程时,应对接资格证书,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相关技能证书为目的选择教材,并通过课赛融通、课证融通、课创融通等方式督促学生学习金融专业知识,扩宽职业选择方向。同时,提高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课程的比重,如《互联网金融概论》、《网贷与众筹》、《互联网征信》、《互联网消费金融》、《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

(三)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打造“双创”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系部创业实践中心的支持力度,通过举办院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挖掘校内优秀的“双创”团队和项目,在遴选出的优秀团队项目中聘请校外专家再进行进一步的论证、筛选,全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全国范围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去。以“协同创业”品牌建设为目标,统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实践平台发展路径。在课程实训操作中,采取“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有一名校内专业任课教师与一名校企合作的校外专家或成功创业者提供联合指导。高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互联网金融业务模拟软件,鼓励学生通过使用仿真互联网金融软件掌握基本运营操作流程,并通过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从事简单的程序编码和金融测试工作。

六、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专业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通过教学改革,搭建校企合作的“双创”实践平台,把握金融专业原有的招生、就业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吸收新信息迅速的特点,激发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力,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力争使我国不断在互联网金融方面有所突破,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与应用中心。

猜你喜欢
双创金融高职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P2P金融解读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