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选择中药粉

2019-09-09 16:02梅雨霖
老友 2019年8期
关键词:首乌性平杜仲

梅雨霖

由于中药药源紧缺,加上粉碎技术发展,现在很多名贵中药都打成了细粉,但标识却不一定到位,给购买者造成了一些困难。选择中药粉时要注意:

?人参:要分清种类

人参被视为大补元气的药。人参名目很多,总体味甘微苦,归脾经,具体随炮制而异,红参偏温,白参偏凉。人参的具体用量视病情而定,药食两用时每天以1~3克为宜。一些人参对应着人的五脏。党参归脾经,味甘,性平,可补中益气、生津、和脾胃、止烦渴,常用量3~ 9克。丹参归心经,味苦,性微寒,可通经活血,常用量6~12克。玄参归肾经,味苦咸,性微寒,可清火退热,常用量5~15克。沙参色白,味甘苦,性微寒,归肺经,可清肺补气,常用量5~15克。紫参味苦,性寒,色微青,归肝经,可破血通经,常用量3~9克。此外,西洋参现在也较常见,其味苦微甘,性寒,可治疗肺虚咳嗽、胃枯食少、阴虚血热、津少口渴等症。西洋参常用量1~6克,虚寒体质的人不适宜服用。

?三七:得辨明生熟

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有活血消肿的作用。三七按炮制方法分生、熟两种。生三七粉呈灰黄色或黄绿色;熟三七粉为棕黄色,略有油气,味微苦。

生三七是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时晒干或切片,多用于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对于出血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

生三七用油炸至表面呈棕黄色即为熟三七。熟三七多研成細粉或切片,止血化瘀作用较弱而力偏滋补,多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患者。

?天麻:须看明剂型

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天麻常用量为2~10克,具体作用依制法而定。

1.酒制天麻。此剂型与牛膝(酒浸)、炒杜仲、炮附子等同用,可防治中风;与羌活、秦艽、牛膝等同用,可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2.炒制天麻。此剂型与人参、炒白术、炒白僵蚕等同用,可治疗吐泻不止、脾困昏沉;与石决明(醋煅)、炒白蒺藜、蝉蜕等同用,可用于治疗垂帘障、昏暗失明。

3.煨制天麻。此剂型与全蝎(去毒,炒)、防风、白芷等同用,能息风止痉;与白附子、僵蚕(炒)、半夏(制)等同用,可治孕妇口噤脉滑。

?当归:应认准部位

当归味甘苦微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常用量为6~15克。不同部位的当归,功用也不同。按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对当归的不同药用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证实:挥发油含量,头为0.93%,尾为0.92%;糖的含量,头尾皆为5.4%;灰分含量,头为5.4%,尾为5.0%。测定当归的金属元素含量,结果为:归头钙、铜、锌含量高,归尾钾、铁含量高,且差异明显。

?红花:要辨明产地

红花味辛,性温,可活血行瘀,一般每次用量不宜大,以3~9克为宜。为避免造成血流不止,有溃疡病及出血性疾病者应慎用红花。选择红花粉时应辨明产地。西红花别名番红花,主产于西班牙,味甘,性平。现也将产于新疆的红花称为番红花。番红花除活血外,还有开郁的功用。产于西藏的红花称为藏红花,活血通经的功用最强,但忌荤油、盐等。各地的菊科植物如大蓟、小蓟所开的花叫土红花,也能活血通经,但药力较弱。注意,红花不能与沉香、麝香相配伍。

?杜仲:得看清炒法

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一般认为,杜仲炒断丝,有利于调配、煎煮和粉碎,可更好发挥药效。不同炒制方法,激发杜仲的药效不同。用盐水炒制可突出补腰肾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肾虚腰痛、阳痿滑精、胎元不固等(每100克杜仲用食盐2克)。粗略讲来,治泻痢宜酥炙,除寒湿宜酒炙,润肝肾宜蜜炙,治酸疼宜姜汁炒。阴虚火旺的人要谨慎服用,肾虚、内热、精血燥者禁用。如果用量过多(每次大于30克),可能会出现头晕、疲倦乏力、心悸、嗜睡等现象。

?枣仁:当分辨生炒

枣仁味甘酸,性平,归心、肝、胆经,具有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的功能。生枣仁与炒枣仁均有宁心安神作用。

生枣仁粉呈浅黄色,富油性,气微,味淡,性平,可补肝胆,宜入清剂中,有养心安神、滋补肝肾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心阴不足、肝肾亏损、肝胆虚热所致的失眠、惊悸、眩晕、耳鸣、目暗不明等,亦可治胆热喜睡。

炒枣仁(只宜微炒,久炒则油枯失效),表面鼓起,颜色深,有裂纹,研成粉有明显香气。炒枣仁性偏温补,入心脾且醒脾,起抑制作用,宜入温剂中。炒枣仁长于养心敛汗,可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导致的惊悸健忘、烦渴虚(盗)汗、自汗、胆虚失(不)眠等症。

?首乌:须辨识生制

首乌味苦涩,性微温(或作微寒),有补血祛风的功用,能补肝肾、强筋骨、益精髓。首乌有生用和炮制两种。生首乌色白或偏棕黄;炮制品色黄或黑。服用首乌时必须注意:只有制何首乌才有补益之功,生何首乌只有润肠的功效(临床还有服用生何首乌中毒的报道)。

首乌常用量3~9克,忌铁器,不能与各种动物血、无鳞鱼、萝卜、葱、蒜等同食,也不宜与附子、肉桂等中药配伍。

?黄芪:要区别生炙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有补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阳虚畏寒、自汗盗汗等。

黄芪入药分生、熟两种。生黄芪表面黄白色,中心黄色,有纵皱,质硬而韧,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炙黄芪表面深黄色,周边黄褐色,滋润,有光泽,略带黏性,味甜,有蜜糖香气。两者均常被研成粉装出售。常用量生黄芪5~9克,炙黄芪2~9克,大剂量使用需请医师根据病情来酌定。应注意的是,表邪未散、体实胸闷、阳盛阴虚、肝气不和、多怒失眠者都不宜乱用黄芪;小孩患痘疮体温升高时,也不宜用黄芪。

责编/斌子

猜你喜欢
首乌性平杜仲
“不要脸”的树
长黄褐斑喝三花鸡蛋汤
清明时节喝啥养生佳汤
EATING MEDICINE
制首乌含药血清对人乳腺癌T-47D细胞增殖及ER表达的影响
滨海首乌
鸡枞首乌炖竹丝鸡
黄精治乏力
莲子灯草饮能治疗失眠
殃及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