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咬文嚼字”

2019-09-10 07:22盛永兵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枣儿咬文嚼字字义

盛永兵

学生词语理解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位教师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教学时,采取诸如用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换词作比较等许多方法来让学生理解词语。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理解词义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是对词义的掌握是从整体来掌握,未能理解词语中每个字所表达的意思。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理解词义的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地来理解词语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

一、“咬文嚼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咬文嚼字”理解词义的方法,简言之,就是“字义+字义=词义”。如“征途”:“征”走远路的意思;“途”路途的意思,二者合起来为“远行的路程”,这就是词义。这种理解词语的方式必须依赖单个字的本义,借助另一个字义来选取这个字义,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词义。这里理解得来的词义,一般都是这个词的本义,通常词语还有它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这些意思都是建立在本义基础上的,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揣摩、体会来确定。

词语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偏正等多种形式,所以在“咬文嚼字”理解词语方法运用时,有一部分并列式的词义,如果前后字义相同,只选其中一个字义来代替本词词义。如“震撼”可直接解释成“震动,摇撼”,而“吊唁”就不行,“吊”的意思是祭奠死者或对其家属的慰问,“唁”只是对死者的家属的慰问,此时,“吊唁”的意思只能选择“吊”的意思了,就是“祭奠死者或对其家属的慰问”。

当然,这种字义简单相加理解词义的方式,只能初步总结出词义,还得再经过一定的组合,加工,润色,才能把词义表达得准确完整。

二、“咬文嚼字”理解词语方法的局限性

词语的来源和造词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这种理解词语方法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变迁。词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意义会扩大,缩小或转移。如“火车”“妻子”“火箭”等词。

第二,特定的构词方式所组成的词。如加前缀“老”组成的词语“老鼠”,加后缀“子”组成的词语“孩子”结构的词。

第三,某些固定的词组。如“惟妙惟肖”“中国”等。

第四,外来词和双声词。如“沙发”“蹒跚”“匍匐”等。

这四个方面词语的词义,只能借助工具书或整体性的来理解,如果从单个字的字义方面去理解,就无法理解或准确地来解释这个词义。在指导学生理解词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词,不能简单地套用这种方法。

三、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能力的方法

由于“咬文嚼字”理解词语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明确的提出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因此,教学时应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讓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己揣摩、体会、归纳、概括,进而学会运用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己心中会形成一种理解词语的“尺度”,防止对词义产生错误的理解。

具体训练,可分为四步:

第一,就句问词。这是导入设问的过程,根据所读的句子,提出:“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学生回答出词义,可再问字义;如果回答不出,就直接问字义,再总结词义。

第二,就词问字。这是引入分析的过程。提出:“词语里每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果出现虚词时,可不必解其意,只说在词里作用是什么。

第三,组合成义。这是归纳概括的过程。由字义相加,组合成词义。

第四,检义。把词义放入句中,分析所理解的词义与句意相通不相通。相通则对,否则就错,重新再理解,直到理解正确为止。

这四步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应用。

下面结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怎样理解“囫囵吞枣”与“张冠李戴”这两个词语来具体谈一谈。

首先,导入设问:“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吃枣儿。”有的说“不加分析,不求理解。”有的说“这是一个故事。”我让那个说故事的学生先讲一讲《囫囵吞枣》的故事,等故事讲完,便进入第二步引入分析。这个成语是由“囫囵”“吞”“枣”三个词构成,“囫囵”是一个双声词,很难理解,于是我先从“吞枣”着手问起:“这两个字是怎样解释的呢?”学生回答:“吞”是吞下,吞进;“枣”是枣儿,也就是吞下枣儿的意思。我紧接着问:“那‘囫囵’怎么理解呢?”这下就众说纷纭了。我便引导一句:“青年人是把枣儿怎样吃下去的呢?”他们才发现这点,说是:“青年人把枣没有咬碎吃,而是整个儿的吞下去的。”我就肯定地说:“这就是‘囫囵’的意思,因为把枣儿完整的吃下去,所以这种吃只能叫‘吞’。”这就理解完字义。第三步归纳概括。提问:“现在这个词语的意思怎样理解呢?”学生回答:“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我就紧接着问:“课文写读书怎么与枣儿扯上关系了呢?”学生通过讨论,最后总结回答:“我(作者)读《水浒传》时,只是注意紧张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情节,全搞不清。这如青年人吃枣儿时候,没有咀嚼咬碎吃下,对身体无益的。这是比喻读书时不加分析,不加理解笼统接受。”最后归纳出这个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这个词是结合句子理解出词义的,所以没有检义的必要。

紧接着,我又顺势提出:“谁来解释一下张冠李戴的意思?必须能说出每个字义。”同学们的解释是“冠”是“冠军”,“第一”,“帽子”等,还未联系其它字义来确定这个字的字义与字音。我们便进行了如下的对话:“戴是什么意思啊?”“戴上。”“一般来说戴上什么?”“帽子。”“对,冠就是帽子的意思。那读音就是guān,而不是guàn。”我又作不解的样子问:“怎么帽子李戴上?”同学们一下子就恍然大悟,争着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最后总结出“张冠李戴”的词义是“比喻颠倒事实,认错对象。”我又问:“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是说这个意思的呢?”(这是检义的过程)。同学们回答:“有时还把这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这就说明同学们已完全理解了这个词义。

在一段时间内的培养下,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方法,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运用。他们在阅读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会自觉地由字义定词义,由句意验词义,达到对词义的准确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语言的学习与理解必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说明了理解课文内容,必须抓住语言最基本单位的词语来理解,培养学生的词语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勇于尝试,为强化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中心小学(734300)

猜你喜欢
枣儿咬文嚼字字义
秋枣儿
谎言
枣儿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记忆中的美味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绝和决
燥、躁、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