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美术教育

2019-09-10 07:22钱初熹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印花布传统工艺美术

编者按:

钱初熹教授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化内容的美术教学现存问题,提出了“融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解决方案。钱教授以严谨的理论推演,结合教学实践的生动案例,指出更新后的中小学美术教学应有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课程创造,以及工艺教育在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中的意义。

我国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作用。在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课例已经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从整体上看,由于缺乏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内容的美术教学依然停留于表面,重知识讲授和技能传授、轻精神内涵的阐释和融合的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突破仅仅停留于形式认识上的局限,对美术领域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究,归纳出其中蕴含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校美术教育通过以“艺”入道、守正创新、培养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美术教师等途径,积极引导儿童与青少年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从而灵活运用美术及其跨学科的方式,以中国智慧解决今日世界的重大问题,并推动人类未来发展。

智慧是高等生物所具有的基于神经器官(物质基础)的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我们可以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集体智慧的载体。如今,在全球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类面临各种危机。要解决这些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新发展就需要新的智慧,我们可以将美术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一个强大而独特的工具,通过美术教育加以传播与推广,以更好地提升我国的创造力,提供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新机会,推动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传统民间工艺,应该保留其原汁原味,还是有所创新?我们主张回到原点,再度思考“非遗”进课堂的目的,反思教学的方法。当一项技艺越来越少地进入社会日常生活时,它的式微和消亡几乎是必然的。向工艺师和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学习,实现民艺再造是一种出路。现今,年轻一代的新生设计力量不仅研究这些位处“过去维度”的工艺方式,也通过个性化的现代设计语言,让这些或许不符合当代社会功能和审美的民艺重获新生。

以往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教师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教学主要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其实,技能与技巧是不同的。技巧是巧妙的技能,需要达到“精巧美妙、灵巧高妙”的智慧层面,技巧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

更新后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以中国传统工艺为内容的美术课程中,我们要确立学习传统工艺技巧的目标,提炼传统工艺中所蕴含的智慧。教师采用步步递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工艺品、体验制作工序、学习工艺技巧、提炼智慧、灵活运用工艺中的智慧、展示作品,在交流中再次感悟技巧中包含的智慧,提高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工艺,逐步理解中国传统工艺中所包含的美感、薪火相传的技巧,以及精益求精、进无止境的工匠精神,在守护其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新工艺,创造新文化。新的教育内容实际上是创造课程:从开发到设计“善于思考的教师”所展开的课程编制,同建筑師的创造工作一样,是作为“设计”来实现的。在旨在“开发”的课程研究与实践中,教育内容不应是从课堂之外充塞进去的文化财产。教育内容应是在以教科书、教材程序和他人的见解而展开的学习中生成和发展的。教师通过教学准备、实际与反思的整个过程,同教材对话,与学生和同事对话,与自身对话,这种不断“设计”的轨迹,正是创造课程。(图4)

“传统艺术中的新世界”是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在实习时创造的课程。知识与技能:思考传统艺术可以有怎样的创新,将织锦几何的图案运用在更多的传统艺术中,进行美化和创新。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完成学习单,了解到美的事物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从而创造出新的作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不同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日后的生活中,利用绘画的力量,美化自己的生活。重点:确定每个小组选择的传统艺术的内容,并且绘制草稿。难点:思考如何将织锦的图案绘制到工艺品上。

在“蓝印花布”这一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桐乡崇德小学王言芳老师带领学生,一方面,遵循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的蓝印花布传统,以蓝草为染料,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创作作品。另一方面,在吸收和借鉴传统蓝印花布的语言风格、造型手法的基础上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学以致用,拓展蓝印花布的题材与主题,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独一无二的蓝印花布作品,使位处“过去维度”的工艺方式,通过个性化的现代造型语言,重获新生。学生在学习蓝印花布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工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得以创新的规律。

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得更好?我们应该回到工艺教育的原点,进一步提高认识。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现在孩子学习的各种科目技能,到2050年绝大部分可能再也没有用途。在这样的世界里,教师最不需要交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因为学生手上已经有太多的信息。袁振国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不仅本身是一种重要品质,而且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基础。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普遍强调的未来核心素养都突出4C,即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 Clommunication)、创造性(Creativity)、合作( Clollaboration)。良好的沟通是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以问题和挑战精神为前提的,合作需要以尊重和自尊为条件,而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内在要素,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版画家卢洽平教授认为,对版画学习的认识,并不应该局限于创作一幅作品。从观察到绘制草图,再到刻制版画、印制版画、装上镜框、挂到展厅、交流等,经历了这一系列版画创作过程后,将来就能够解决各种问题。

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用来解决真实世界各种挑战的21世纪技能。在培养新技能的教育中,工艺教育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发展21世纪新技能的机会。

猜你喜欢
印花布传统工艺美术
浅谈蓝印花布发展特点及其发展对策
美术篇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吴元新蓝印花布四代传承人的故事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将申请世遗
南通蓝印花布申请世界非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