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2019-09-10 13:47张娟华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引路人

张娟华

摘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可见朗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有学生对“有感情地朗读”有错误的理解,那么教师首先应该明白“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并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做“有感情地朗读”的引路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要做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桥梁,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关键词:朗读目的;引路人;朗读兴趣;读书习惯

一、现象描述

曾听了一节苏教版第十册《灰椋鸟》的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时,学生的朗读都很平淡,感觉不到丝毫感情。

二、问题诊断

为什么在这个教学环节,出现学生个别朗读平淡无味、集体朗读也疲乏无力?为此,我与老师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首先设计了有关朗读方面的问卷,进行调查,再进一步分析诊断,认为主要原因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对有感情地朗读认识不足

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为什么要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导致课堂上不能很好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通过调查问卷看出,学生对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不清楚,其中有25%的学生认为有感情地朗读会觉得不好意思。

(二)指导朗读过于形式化

教师出示一段话问学生哪些词写出了壮观的场面?学生分别找出了: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教师再补充“排空而至”一词并让学生理解词义,然后要求学生关注这些词语并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环节设计过于形式化,缺少带领学生融入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过程。

(三)受学习环境的影响

这里的学习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通过做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学生中,外来务工子女占76% 。其中对“你喜欢朗读课文吗?”这个问题的调查,全班44人,有10人表示不喜欢,占全班的23%;有25人表示比较喜欢,但不愿意当众朗读,占全班的57%。对“在家里你经常与家长交流吗?”有20人表示很少交流,占全班的45%。从这几项调查可以看出,作为“第一任语言老师”的父母,在家与孩子缺少必要的语言沟通,同时,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对语言表达要求不高,也缺乏起码的认识和重视。另外,班级中没有朗读优秀的学生的带领,缺少正向的影响力,相反,负向的影响力却很大,导致全班学生的朗读没有起色。

(四)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做相应的引导。而针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教师应该逐步地引导他们进入朗读的世界。

三、教学对策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一)进一步明白“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

什么是朗读?《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关于各学段的朗读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可见,我们老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深刻领会各学段安排的教学目标,正确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注重培养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重新设计教学,做“有感情地朗读”的引路人

在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朗读有问题,但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引路人,不能只停留在指导朗读形式上,如简单地想靠找出关键词语、强调朗读语气的轻重,简单的多读并不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感情。真正要使学生的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程度,教师需对这段话的教学进行重新设计。首先,从本班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图片及录音录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这段文字的品味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比如,让学生找出“一批一批”“整群整群”等词,让学生先自读这些词语,感受相应的画面,然后播放相应的课件,使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更加清晰立体,再由老师示范朗读,同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如朗读“一批一批”时,语速放慢,语气加重,读前面一个“一批”后,应该有个小的延长,再读后一个“一批”。这样,在教师指导读好词语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读读这段话,体会如何恰当地表达这种感情。这样使朗讀不只停留在技巧上的朗读,而是带领学生逐步走进语言文字,读出无声语言里蕴含着的作者及作品的感情。其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必不可少,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有利于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养成。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反之,如若学生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之外,游离于课文人物形象之外,其朗读时便鲜有真情实感,或用一种矫情、虚情来读,这样就有悖于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从访谈和问卷中可以看出这个班级存在朗读问题,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也注意这方面的训练,但效果不明显。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意地加强朗读训练,还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利用晨读,指导整班朗读;利用班会开展读书交流;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读报讲演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收看《朗读者》等一些电视节目,逐步引导全班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走进文本与作者一起感悟、内化语言后的恰当的有声表达过程,不做作,不虚假,不只是流于轻重缓急的声音表面变化形式的朗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应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而定,要多些尺子来衡量,逐步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表现力与自信心。

(四)家校合力,顺应儿童成长,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调查问卷显示,在语言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怕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朗读。对此,一方面,我们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允许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朗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的节律,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是具有丰富可能性的人”。这样,我们教师就得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不同人物的角色里,去读好课文,学好语文。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做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尽可能地与家长多沟通,及时把一些语文拓展阅读及朗读的信息发送给家长,或发送一些文章资料,供家庭亲子阅读等,引导家长尽可能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使家校联动,形成合力,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引路人
引路人
感恩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骇图
责任有度:做学生的引路人
成长的见证人
《追风筝的人》中影响阿米尔认知发展的人物分析
做师生发展的“引路人”
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自觉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引路人
难忘当年“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