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湿度控制对食用菌生态高产栽培效果的影响分析*

2019-09-10 03:55郑子乔
中国食用菌 2019年8期
关键词:菌柄食用菌湿度

郑子乔,罗 星

(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670 )

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达12万余种,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达6 000余种,可供食用的有2 000余种,能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只有40种~ 50种[1]。食用菌是指多种大型真菌的统一名称,常看到的各种菇类,如木耳、金针菇、银耳、竹荪等都属于食用菌的一类。在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方面,我国是以传统分散式家庭栽培为主,采用这种方式生产出的食用菌质量不稳定,且产量也得不到控制。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利用工厂化的栽培模式,可以让食用菌在可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生长发育,以得到质量和产量的一致。

工厂化栽培是我国未来食用菌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2]。通过改变食用菌的生长环境,观察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下食用菌的栽培效果,使其规模达到最大生产量,并逐步取代传统的不稳定栽培方式,以实现全年稳定的工厂化栽培。

1 温度与湿度相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1.1 温度条件

在正常的情况下,食用菌大体可以分为菌丝体发育和子实体生长两个阶段。温度的高低可以影响菌丝的发育速度以及子实体的分化质量和数量[3]。

1.2 湿度条件

食用菌在栽培生长与周围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以及培养料中水分紧密相关[4]。当培养料中的水分含量非常高时,能够通过蒸发培养料中的水分以及菌丝自身呼吸与蒸腾作用,使周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提升,保证其在较低的环境湿度中依然能够持续生长。当含培养料中水分很低的时候,水分蒸发和菌丝自身呼吸不能提升环境湿度,那么其生长速度将会变得缓慢。

2 材料与方法

2.1 栽培方式

食用菌对光照的需求不高,因此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小,能够广泛的栽培于各地区。在本试验中光照强度不作为环境影响因素,只对温度与湿度这两个环境因素下食用菌栽培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2.2 温度因素设置

研究资料表明,大部分食用菌所要求的温度相对较高,因此将被测试食用菌的周围温度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控制,分别为:16℃、18℃、20℃、22℃、24℃、26℃、28℃、30℃。

2.3 湿度因素设置

利用人工控制环境的因素,将食用菌的生长环境调整成60%、65%、70%、75%、80%、85%、90%不同湿度的环境进行栽培试验,同时将室内的温度设定在22℃[5]。

2.4 食用菌的栽培期处理

为了证明食用菌会受到湿度的影响,在人工的栽培室中,对食用菌进行栽培,除了温度和湿度不断变化,其他的条件维持不变,接着测量食用菌的各个指标,包括菌柄直径、菌盖直径、子实体的重量以及高度[6]。

2.4.1 栽培技术

栽培的过程中,第一步采用臭氧发生器对室内进行全面消毒,栽培食用菌要选择优质土壤,去除多余杂物,加入少量的生石灰粉以及磷酸二氢钾,在采用稀释180倍的甲醛水溶液,对栽培土壤进行消毒,然后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壤24 h,便于杀虫杀菌,等待气味散尽后再使用[7]。

2.4.2 栽培处理

把发满菌的菌袋放到床架上,每个菌袋距离为4cm~5 cm,间隔使用土壤覆盖。所有菌袋放置完毕后,将其表面再覆盖一层土,厚度为4 cm~6 cm(正常要先覆盖粗土,接着覆盖细土,厚度为5 cm)。土壤覆盖后浇水1次,接着盖上塑料薄膜进行保温以及保湿[8]。

在发菌期间,湿度保持在70%~80%,温度保持在20℃~ 24℃,所有的栽培室内的处理要保证相同。接着,在菌丝发育时,将所有在室内的菌丝表面覆盖土层,并揭去薄膜,开始培养出菇,要通过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相结合,对食用菌的生长以及发育进行观察[9]。

2.4.3 采收及转潮处理

对于食用菌在潮湿期间的管理非常重要。假如在菌盖开伞之前或者菌环没有松动脱落时进行采收,其菇体就会老化而变黑,因此要尽量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将菇采集完毕之后,需要立刻称重测量,接着使用刀具把残留的菇脚切除,再利用少量的石灰水对土层喷水1次以及少量的福尔马林进行喷洒消毒。在经过消毒以后,覆盖薄土1 cm~2 cm。再从新喷洒1次石灰水对土层的水分进行调节。重新覆盖1层清洁土壤,将床面弄平整以后,3 d之内不喷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下一次操作。

在栽培室,将温度设置为22℃,相对湿度设置为75%,培养料每投放1次,可以采集4次潮菇。4次潮菇的产量见表1。

表1 出菇产量Tab.1 Yield of Pleurotus ostreatus

通过表1能够看出,出菇的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与第二潮,占总产量的87%以上,第三潮与第四潮才占总产量的13%,而且第三潮与第四潮出菇,生长速度较慢,对经济成本的影响较大。经过两潮菇以后,需要再一次喷洒营养水进行弥补出菇消耗的营养,增加产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温度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对人工栽培室中的食用菌生长发育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温度[10], 在16℃~30℃范围内,每间隔2℃进行温度的水平设置,食用菌栽培效果检测,其相对湿度要控制在80%,要重点进行温度的分析,对食用菌长度、子实体重量以及菌柄直径的影响。

3.2 温度对食用菌菌柄直径的影响

食用菌菌柄原始直径与最终直径都是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见图1。

图1 温度变化对食用菌菌柄直径的影响Fig.1 Effect of temperature change on the diameter of edible fungus stalk

由图1可知,食用菌菌柄的直径,日均增长量处于20℃~ 30℃时较快,而当温度达到26℃时就是最大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菌柄直径下降速度快,在28℃之后又会变得较为稳定[11]。

3.3 温度对食用菌菌柄长度的影响

食用菌菌柄原始长度在16℃~30℃的之间变化不明显,见图2。

图2 温度对食用菌菌柄长度的影响Fig.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stalk length of edible fungi

由图2可知,由于个体差异及测量误差导致食用菌菌柄长度变化较小,但还是能够看出食用菌柄长度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食用菌的子实体菌柄在生长过程中,其主要是靠细胞的延伸,温度越高细胞延伸越快,温度较低的时候比较矮粗,温度高时就细长。

3.4 温度对食用菌实体重量的影响

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 在16℃~ 30℃之间的变化,见图3。

图3 温度对食用菌子实体重量的影响Fig.3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body weight of edible fungi

由图3可知,食用菌的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子实体的最终重量在16℃~ 28℃之间差异比较大,24℃时是最大值,超过26℃,重量的下降速度非常迅速,这说明子实体的增长量是每日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升高,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下降。在24℃时每日平均增长量会达到最大值。

3.5 湿度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水分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期很重要,尤其是在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期间,更应该补充水分。研究结果表明[12],食用菌从菌蕾一直到子实体的成熟,其细胞数目不会增多,这就说明子实体的发育主要是依赖细胞储备水分以及养料。

本次培养料中的含 水量要控制在75%左右,主要研究的是空气相对湿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因此,在空气相对湿度为65%~95%时,每隔5%要设置1个湿度水平,在7个湿度水平环境下进行食用菌栽培。

3.5.1 湿度对食用菌菌柄直径的影响

湿度对食用菌菌柄直径的影响,见图4。

图4 食用菌菌柄直径随湿度的变化Fig.4 Variation of stalk diameter of edible fungi with Humidity

由图4可知,菌柄的原始直径在所有湿度之间的差异不大,细小的浮动是主要由个体之间差异以及测量时误差引发的。最终的菌柄直径以及每日增长的量,都根据湿度的增加而增大。湿度超出100%,不计算其结果。

3.5.2 湿度对食用菌菌柄长度的影响

湿度对食用菌菌柄长度的影响,见图5。

图5 湿度对食用菌菌柄长度的影响Fig.5 Effect of humidity on stalk length of edible fungi

由图5可知,食用菌的长度和菌柄的直径之间的情况相似,一旦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那么菌柄的长度变化会较小,平均每日的增长量较稳定。相对湿度的不同对菌柄直径的原始长度并没有较大影响,食用菌菌柄的原始长度变化为20 mm左右。

3.5.3 湿度对食用菌实体重量的影响

湿度对食用菌实体重量的影响,见图6。

图6 食用菌子实体重量随湿度的变化Fig.6 Variation of fruiting body weight of edible fungi with Humidity

由图6可知,在相对湿度超出80%以上,食用菌子实体的最终重量将会变得稳定,外界条件不变时,平均每日的增长量也会变得相同[13]。这说明原始重量不随湿度变化而变化。

4 结论

近年,我国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正逐步被工厂化栽培代替。通过利用温度与湿度对食用菌的生长进行控制,分析二者对食用菌栽培效果的影响,保证食用菌质量不变的同时提升产量,使食用菌栽培的经济效益逐渐上涨。

猜你喜欢
菌柄食用菌湿度
羊肚菌加工取得新进展 菌柄脆粒专利获授权
湿度变送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加湿器用不对 警惕肺炎缠身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灵芝新品种南GL11
豫西山区野生平菇菌株DUS 评价研究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蓝瘦香菇”原来真的存在
带有双检测结构的电缆接头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