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景创设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9-10 07:22姜梅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王勃形象思维批判性

姜梅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由此可见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2017年,省级前瞻性精品课题“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在我校顺利开题。我们力求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设计与实施丰富多彩的具有思维含量的学习场景,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场景,激活学生思维,让思维训练行走于场景学习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一、在场景创设中发展形象思维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都带有很大的具体性,特别切合形象思维中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而形象思维最重要的外显形式,就是图画。低年级每篇课文都巧配插图,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智慧之门,又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形,如品其味,如触其物。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图画,伴随音乐和娓娓动听的话语创设学习的场景。场景学习能让知识还原为相应的场景,并且让学生在有趣的场景之中建构新的场景,在充满关爱的场景中点燃和发展形象思维。

《江南》是一首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文中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特别适合创设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新课一开始,我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图,请他们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是否喜欢这幅图,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用插图展示的实在场景和绘声绘色描述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从而激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然后我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熟读成诵,在“书读百遍”中“其义自见”。我先采取以读通顺为目的的自由连读、指名读、开火车朗读等方式,在此基础之上,以图片、音乐、联想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诗文意思。这样就让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的场景,与儿童的经验世界发生有意义的联结,最后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以体悟其意蕴。

这样做检验了学生平时经验的积累,当普遍的知识还原为特别的场景,他们才能探寻到知识的源头,亦会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场景学习强调了情境中的认知和行动,关注学习活动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把学习看作是动态场景的理解和实践参与过程。利用课本插图是形象思维的具象性和经验性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全面仔细看插图,把他们的生活经验串联起来,有利于激活和发展形象思维。

二、在场景创设中激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其中包含着质疑、比较、鉴别、判断的过程,亦即通常所说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独立人格的基础,同时它也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创造机会、创设场景来捕捉文中难以被发现的似乎是顺理成章的地方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推敲》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为什么用“敲”字?学生顺理成章地认同韩愈的三点理由:(1)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2)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3)读起来也响亮些。这时候,学生迷信文本,思维处于盲从阶段。我们做教师的就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挑战和深究,从而点燃批判性思维。于是我话锋一转,说:“老师有想法,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他殫精竭虑,一路推敲过来,对用‘推’还是‘敲’拿捏不定,肯定也有他的道理,谁来帮助贾岛,说说用‘推’字有没有道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我让学生不要着急,好好读一读前面的课文,思考一会儿,然后再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有的说“用‘推’字就表明不会惊动树上的鸟儿”,有的说“读起来也比较响亮”,还有的说“这样表明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他迫切希望见到好友”,等等。这一场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真意识,学生分析、推理、判断、验证,进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的影响,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消极、被动与盲从。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大忌,也是教育创新的大忌。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成长。批判性思维离不开独立思考。自主独立思考是质疑的前提,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能言善辩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好体现,培养学生出色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大胆创新。

三、在场景创设中观照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整体思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人素有的“大一统”思想,中医的整体疗法,以及中国文化偏重综合、弱于分析、概念的模糊性等都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它针对的是思维碎片性的问题。语文课堂,最容易被教师肢解,于是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满堂问、随便答的情况,学生的思维可能也会呈现出浅表性,缺乏深入性和深刻性。所以教者必须要有整体思维,借助场景以一条主线去统领全文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我就抓一条主线训练学生:研读课文,了解人物,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奇才。第一步,对王勃的生平介绍。学生从他所处的朝代、年龄、身份、作品等几方面整合资料。第二步:词语教学环节。我出示了几组词语,学习第二组词语“滕王阁序、庆贺文章、千古传诵”时,我设计的思维点是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语说一句通顺连贯的话。这样做学生就深入领会了滕王阁为什么屡次被毁却长留人们心中的原因。造句的同时,学生对王勃在本文中的主要表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王勃的才气主要体现在他写的《滕王阁序》。阎都督面对此序“拍案叫绝”的侧面描写和文中“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突然、不一会儿”等正面描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而其中最有名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该学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困难。带领学生建构场景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好方法。我首先结合插图,创设场景,让学生理解诗句中“落霞、孤鹜、与、共、一色”等词义。然后相机出示“长天图”和“登阁望江图”,借助音乐,将学生带入到场景之中。最后出示《滕王阁序》全文,让学生进行欣赏。此时,学生对少年王勃有了整体观照。他奇在年少,奇在作诗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这样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对话中对重点词句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抒情的语言,让学生进入情境,促进学生调动各自生活体验,与文本互动,用心体味人物情感,再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获得思想启迪,培养语感。对王勃的才情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促进“碎片性思维”向“整体思维”发展。

上述教学过程,思维训练始终伴随场景学习的全过程。在场景中学习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的多样化发展,从整体上培养儿童的思维方法与品质。最终目的是在创设场景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整体思维是新一代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以生为本,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这些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三牌楼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王勃形象思维批判性
蜀中九日
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分析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一字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