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核心价值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

2019-09-10 07:22黄燕婷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核心价值观

黄燕婷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发展大战略,是应对百年来国际形势发生大变化、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国家性战略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级经济活力最活跃的区域,但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经济范畴,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来看,要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除了在制度上扫清障碍加快物流、人流、信息的流通,实现基础设施的联通,更深层次的还需要在文化层面上下功夫,加快三地之间的“心相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需深入挖掘三地文化底层联系、弘扬核心价值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扫清观念障礙,为大湾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流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价值观;文化;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9-0095-05

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层面战略部署中是在2015年国家颁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中,而在之后几年的重要国家文件中,粤港澳大湾区也几成高频词。自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后,特别是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颁布后,相关讨论不绝于耳。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是要对标世界上的三大湾区,建设成可与三大湾区比肩的“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理念,挖掘并弘扬大湾区三地中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各项经济、政策措施顺利施行,协同各方实现湾区全面发展,为我国其他地区、省份做出成功示范,是我们推动大湾区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溯源与核心价值观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谋求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世界极点,也不是“世界上的第四大湾区”这样的虚名,而是紧紧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原则,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探究粤港澳三地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挖掘其中埋藏至深的核心价值观,明晰三者当前的发展状态,有利于为大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理清来路,明确去向。

(一)广府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追求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岭南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土著文化,其雏形呈现时期大约在秦统一中国,于番禺、博罗设南海郡,以摇越地为闽中郡揭阳县时。后,经过赵佗立南越国、汉朝时期迁沿海居民至内地、东汉至两晋时期形成区域的重新划分以及之后因朝代的更迭而出现的行政区划的再调整,粤地土著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中介与新迁入的中原其他区域文化相互融合。历史上最早的“广府”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设置的广州都督府,而今所说的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流行地却不在广州都督府的辖区之内,故而广府文化实则主要是指珠三角(今江门、佛山、东莞、深圳、珠海及港澳)地区的文化,而这一文化概念的覆盖范围囊括了大湾区“9+2”中的大部分。然而,在不断的交流演变中,广府文化逐渐地成为了跨越广府地域的文化,其当前的构成大致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区域,主要与明清两代的行政区划相关,包括珠三角洲及北江一带的十多个县;二是语言,以粤语方言体系为主要的语言标志,同时包含广府人讲的闽南、客家等26种土语;三是认同,即是生活在粤语地区不讲粤语但有文化认同新旧移民。“只要是对广府文化有体验、有互动、有认知、又有作为的人,都可以认为归属于广府文化圈。”[1]

从广府文化发展流变的历史来看,从其形成之初便开始与中原主流文化不断交流交融,而沿海居民的內迁,内地居民的移居推动了广府文化与多种中原文化支流的相互融合,而广府文化强大的兼容性与开放性便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开放、包容、和谐、友善、统一等是广府文化从古至今不变的价值追求。

(二)香港核心价值取向的历史发展

香港原属广州都督府管辖,其文化根源之一是岭南文化的分支——广府文化。由于英国殖民主义的侵略,香港有了156年的殖民历史,而在这156年里香港置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浸染之中。西方的侵略造成我国的国土分裂、民族受害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另外一个方面西方某些先进制度与理念的传入也推动了香港文化进入了新阶段,一度曾成为广府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

由于其曾经的殖民经历香港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表现形式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香港的电影产业发展较内地起步早、水平高“回归前的香港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出口基地、世界第三大的电影制作中心。”[2]从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我们可窥见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转变及表现形式。就香港所拍摄影片的内容来看,香港回归前后电影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电影作品较多地描述了当时香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比如在对内地人的称呼上,“香港人把来从大陆来香港的男性移民叫做“北佬”,把来港做妓女的女性叫做“北姑”。[3]而在电影的内容上也更多的描绘了家庭伦理关系,如《儿女经》、《大儿女经》、《儿女债》、《夫妻经》等,这些影片所描绘的都是传统文化和人文价值以及人们对这些文化价值的挣脱,这些价值崩塌是人们面临的悲剧性境遇。从这类影片的内容来看,其更多的是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排斥,而其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对于身份认同的迷惑与障碍。1997年回归后香港电影逐渐“北上”,打开中国内地市场,从《寒战》《窃听风云》《霍元甲》《毒战》等来看,香港人眼中内地人的形象已经发生了改变,而其价值主张和价值追求也更符合内地的主流价值取向,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可见其中埋藏至深的“家国天下”情怀。

(三)澳门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体现

与香港相似,澳门也有过殖民经历,而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和澳门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但相似的殖民经历背景却并没有导致同一政治制度施行取得相同的效果,学者陈韬文就曾指出“同属一国两制语境,相比于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运行更为平稳。在日常的观察当中,“港独”出现于人们视野中的频率要较“澳独”要高,不利于祖国同一、人民团结的言论在两地的对比中也是香港较澳门发生的次数要多。究其原因,葡萄牙在海外殖民的同时,也被本地文化影响了。从历史的进程中来看,西方国家对于澳门曾经的定位为起着贸易中转、港口作用的“驿站”,文化的根植则被这样的定位给掩盖掉了,或者说是被稀释掉,而这恰恰有给了澳门本土文化影响外来文化的机会,因为西方国家在澳门确是留下了文化足迹,但却没有根深蒂固。在澳门的影视作品和戏剧作品中,很少会出现如“北佬”、“北姑”等对内地人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同时回归后的澳门,其在舞台剧的场景选择和布置上也突出了中国传统核心价值取向,如2002年演出的《兰陵王》,“《兰陵王》的文化意义在于选择了传统作为其身份追寻的价值坐标,文化哲学意念在剧中有清晰的表述。”[4]《兰陵王》一剧中的文化心理所指向的是价值判断的文化向度,其想要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传统儒家文化看来,天是有规律、道德的,若人的行为与“天道”不相符合,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故人的行为需达到中庸,既不会过满又不会不足。除中国传统的戏剧外,在澳门上演的戏剧还包含了许多西方的优秀作品,但其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根据西方优秀作品改编的澳门本土戏剧,如《爱上龙华阿哥哥》是根据《威尼斯商人》而改编的,起用本地人演绎,场景布置选用中国人熟悉的茶楼、茶客、茶楼饮食等,西方优秀戏剧作品的本土化即体现出了我国开放、平等的文化价值主张。

从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三地的文化表现形态各异,但若从底层文化根源与逻辑上来看,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根、同源,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仍是这三地的文化底色,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并不会因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发生改变。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困境

文化合作现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创新区块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民心相通”的主要路径和关键内容,文化交流、合作的顺利能减少经贸合作中的许多摩擦,具有较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价值。[5]然而在現实中大湾区三地文化协同发展遇阻,导致其文化还没能很好的实现以上的作用与价值。

(一)对港澳文化研究不足

由于历史原因,粤港澳三地涉及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不同的制度体系导致了文化市场的相对割裂,而在不同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不同的文化心理与行为习惯,三地存在不同制度之间的冲突,而粤地与港澳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匮乏,交流传播的渠道单一、交流方式还不够丰富,说教、刻板的现象较为常见,且文化交流当前还更多的存在于制度的建设层面或者活动流于表层,进行全面深入交流、探讨的还不多,对于港澳地区产业文化市场发展规律的研究还不够,对于港澳文化的表达特色、本质内涵、发展趋势与规律以及文化产业的跨领域、跨地区协作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知,特别是对三地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顶层设计不足

为推动内地与港澳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后,粤港澳地区的发展就逐渐的紧密起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被纳入国家发展大战略以来,三地就协同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制度建设、共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许多合作,如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在两地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该机制使粤港合作在政府层面得以加强,是目前粤港区域合作协调的主要平台;再如,深港西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三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秉持着“各自投资、共同建设、各自拥有、各自管理”的原则来进行建设,为粤港澳三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流沟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与文化具有更为紧密关系的文化基础设施间联合建设上却没有如此紧密、紧凑的协作。三地通过重点文化基础建设、办会办节办展览、文化品牌建设及健全完善文化交流工作机制等方法与途径大力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如,建成广州大剧院、广州文化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全面改善南越王博物馆、陈家祠、大元帅府环境环境状况;举办中国国际漫画节、广州艺术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节展活动。细看之下就会发现,三地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并不多,三地的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文化品牌的建设上三地还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重复性的可能、湾区品牌缺乏。

(三)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弱化

19世纪香港、澳门被英国与葡萄牙侵占后,由于不同的殖民背景,港澳两地的文化具有中西杂糅的特质。由于多年来未与粤地及其他内地省份有文化上的沟通与往来,彼此的文化隔阂在一定时期不断地加深,“粤港澳大湾区才形成三地分治的格局,走上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6]自港澳回归后与内地的交流在日渐频繁。虽说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港澳在经历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侵染后文化当中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未被篡改,从港澳两地近年来在影视、戏剧等作品上所体现的关于西方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中,我们看到港澳在身份认同上大体上已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是港澳两地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上依然是中华文化的底色,然而在底色之外,我们日常最先接触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却没有充分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和追求,换言之,港澳文化在底色之上还披着一件带有西方价值色彩的外衣。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协同发展展望

粤港澳三地文化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助推当地经济的动力转换、质量提升,实现湾区的全面发展,对于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感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深化对港澳文化的研究,充分尊重粤港澳三地文化差异

粤港澳三地同属岭南文化覆盖区,由于历史的原因生发出了两个亚文化圈,而这两个亚文化圈的中心又是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两个重要极点,在以广州、香港、澳门为中心的亚文化圈里有重合、有交集也有差异。港澳两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以资本主义的方式呈现,例如更重视商业化、更加侧重资本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更强调文化的经济属性与经济价值。同时,港澳文化中的部分代表西方先进价值观念的内容借助其与内地文化的差异性使港澳曾一度升格为祖国南方的文化高地,广东也由于地缘关系,成为连接内地与港澳的重要通道,也成为最先接触由港澳传播过来的现代性。广东早期创办的期刊,如《粤报》《岭南女学新报》《广报》等将现代文明社会中所倡导的诸如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传播至内地,而我国近代一批革命志士如孙中山、杨衢云等于此地谋划革命蓝图、进行革命事业。究其原因,实是因为港澳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两者在相互碰撞之后在角力之间不断相互促进。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7]我们唯有尊重历史、尊重实事,强调在保持统一主流价值取向的前提上,尊重港澳文化特殊的表达方式才能在本质的问题上加深交流与沟通,实现真正的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粤港澳文化资源综合利用

在文化交流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有一些相当不错的尝试与举措。深圳作为大湾区四个中心城市之一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利用自身拥有的丰富的岭南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民间艺术展系列活动,为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搭建平台,积极为湾区的建设增添“软实力”。为加强内地文化同港澳文化的交流,使港澳同胞对中华文化和国情有更全面、更真实、更立体的了解,2005年来多次举办“艺海流金”活动,密切粤港澳三地文化的沟通交流。此外还有诸多文艺精品交流活动——“欢乐春节”、“香港经典电影展映”等。[8]但如前文所提到,粤港澳三地在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多,而这样情况将会导致三地在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重复建设。文化作用的发挥一直都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多种类型文化活动的举办无疑为粤港澳三地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但会议、活动、展览等文化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并非天天上映,为巩固此类文化活动的效果,使文化交流与相互作用、影响细化到日常中,我们必须打造湾区文化品牌并借助大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于生活中“常见、长存”的特点,使粤港澳文化之间的融合在居民的生活中“落实、落细、落小”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来建立三地人民的“心相通”。

(三)充分凸显粤港澳三地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历史的发展具有继承性,文化与精神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累了厚重的文化、拥有深厚的思想,中华文化发展至今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创造的,是在吸收借鉴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倡导“以和为贵”,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无论在什么领域,中国都强调“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中的某些部分能够在港澳扎根并获得发展,一是因为这其中的某些先进理念适合港澳发展的需要,二是因为这些内容与中国的传统价值取向异曲同工或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符合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同时,这也证明任何外来的思想和文化要想不断发挥作用力和影响力,必得与本民族的主流价值取向保持相一致,与本民族的文化底色相协调。现代的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且不断扩大开放的国家,我们党历来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国智慧、彰显民族气魄,凸显粤港澳文化中的文化底色、中国基因,满足人民对民族文化情感和民族文化心理需求。

在新时代的感召下,充分尊重粵港澳三地文化差异,凸显共同价值追求的文化交流、强调中国精神,从中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共性,有利于促进湾区居民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强社会深度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杰.“广府文化”要义说略[J].湖南社会科学,2018(03).

[2]孙佳山.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挑战——以回归前后的香港电影为线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47-52.

[3]王琪.论香港电影发展中的跨文化形象呈现——多元文化之下的文化身份建构[J].戏剧之家,2018(18).

[4]郑应峰.澳门本土环境剧场的文化生成因素分析[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02).

[5][6]黄玉蓉,曾超.文化共同体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合作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59-65.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年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8]刘介民,刘小晨.粤港澳大湾区新时代文化内涵[J].地域文化研究,2018(04).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核心价值观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