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研究

2019-09-10 07:22朱雅林公衍才
学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朱雅林 公衍才

摘要: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世界观、新的认识论及方法论,同时作为我国各项事业的行动指南。传统文化的文明渗透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武器,从而准确的把握时代新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特性、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新路径以及体现的当代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说,坚守马克思主义有力的指导地位,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做到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政治性和学理性结合的有力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交融下,我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优良,推动我国传统的各项文化事业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的指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理念,并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之间寻求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我国文化建设出发点,体现出了很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大学生思想教育路径创新。努力做到马克思主义交融下中国传统文化承继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一、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阐释

随着西方文化不断的对我国文化渗透,比如,西方国家的等价交换、金钱至上、追求物质和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西方价值观,已经全面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潮流、义与利、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对于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也是解决西方思想所带来的大学生对于价值多元化、金钱化也困惑不和时宜思想政治教育传输地位。甚至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接受形成了主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障碍,甚至发生严重偏离和扭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应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要求,并对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达到高度融合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到做到大学生思政教育固本培元,修身养性的传统文化根基,灌输并树立新时代的安身立命、国富民强的相互承继统一体。

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扬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主导文化的根基,并努力把传统的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借鉴。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唯物论,科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主流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于大学生新时代传承文化脉搏提供生机活力。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论的指导。在科学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基础的物质资料生产,也是高校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特质的所在。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继承路径

在西方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渗透演变下,在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提出质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都在文化自信中如何把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做到有机统一,做到主导性和文化吸收性的融合性教育,避免发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文化建设根本扭曲,同时也避免文化的本性导致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的不坚定诟病,造成了大学生文化意识观念转变,更为重要彻底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对于我国发展思想理论的歪曲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交融下中国传统文化承继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扬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对于我国发展的先进文化的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课堂优化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特别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开辟新的教育方式,在方法上要做到大学生能吸收消化。利用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做到优化课堂教育大学生的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育的主要手段。对于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新任务,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导性,利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性和方法论,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向来设置教育课程,设计教学任务,发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有时,不断优化课堂教育新理念,培养大学生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新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二)传统文化多媒体传输个性化教育。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传输功能性,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的个性化。在微信、QQ等聊天网站以及大学自媒体来进行传统文化的传输,在塑造大学生个性发展,又有新的传统知识刻板性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路径选择上,利用课堂教育的方式外,多媒体传输的个性化教育,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特性,多媒体自有亲身性、现实性特殊教育方式,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接受传统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融合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和传统文化根基性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性,高校针对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根基性,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不可代替的文化自信的素材,在新时代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完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效的结合,必须对于大学生进行实践性教育,开辟多渠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新阵地,努力做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融合机制。

三、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南的方向性。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的文化冲突、亚文化、国家软实力存在着方向性偏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于面对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优势和功能。坚持新时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指南,使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文化文明的支撑。

(二)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根基性。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交融下为主动力。大学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不可代替作用。同时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体系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之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而真正实现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

四、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主导的传统文化的交融,把优良传统文化推动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文化渗透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文化提升。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多样性,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发展,形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导性的路劲结合。

参考文献:

[1]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http://news.youth. cn/sz/201903/t20190325_11906352.htm

[2]顧建民:高等教育学[M],浙江出版社,2014年7月

[3]李程: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