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中为政之德教育之我见

2019-09-10 17:40司虎民
学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法治建设教育

司虎民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则。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观察今天部分从政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信仰沦丧、教育不力,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四化问题即“服务宗旨淡化、理想信念虚化、勤勉精神弱化、思想意识钝化”。如何全面实现习近平“四个全面”治国方略?如何全面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工作作风?显而易见,法治建设中为政之德教育迫在眉睫。

关键词:法治建设;为政之德;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则。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目前在高压反腐的情况下,党风、政风为之一变,官员特权消费、权力寻租等现象明显减少。

一、充分认识“为政之德”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谈到为政之德,我们的先哲圣贤就有论述。很早孔子就主张“以德为政”,提出为政之德贵在“常修”,常修为政之德,重在谨慎用权。太看重自己的权力,就会过分看重地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就不能以正常心态对待群众和事情,就会使自己的履职行为附上功利色彩。毛泽东就共产党员和广大干部的教育问题精辟的讲到:“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正所谓“立志以定其本,居正以持其志”。我们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常常扪心自省,反复告诫自己“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践行了为政之德。可见,对为政者来说,德为权之灵魂,权为德之体现,以德行权乃民之大幸,无德弄权必然导致腐败。今天习近平也重点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①。”毋容置疑,从我们党成立之日起,就要求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党性修养,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在当前反腐败的大潮中,我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似乎并不收敛,有的甚至变本加厉,不择手段的敛财,乃至呈现疯狂状态。

二、强化“为政之德”教育,引领“以法治国”建设

1、以加强自身修养为切入点,重塑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其身不修,何以“齊家”?“齐家”然后才能从政,才能治国平天下。因此,从政不能忘记“治家”,必须以德从严治家。一个良好的家风,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出来的。这里讲的就是“为政必以德”。本质上就是:淡化“官”念、勤政务公、为民作主、作风实在。可见,做官先做人,能够自觉地“遵循法度,自我约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重塑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这就需要在道德意识、道德品质方面,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以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操,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具体地说,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③入手,以加强自身修养为切入点,坚持了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真正从源头上扼制凭不正当手段“跑官”、“要官”,靠年头“熬官”,用钱“买官”等不正之风,真正营造一种靠贤德、靠素质、靠实干、靠本事、靠政绩的用人环境,重塑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2、以剖析“官德”潜在的危机为抓手,增强自我防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全党同志一定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思想上警醒起来,牢记两个务必,坚定不移转变作风,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切实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新成效取信于民。④”然而,“官德”潜在的危机感不可小觑,突出表现在:一是贪权。在利益的驱动下,对权力的拥有欲望越来越强烈,变相地采取不正当的方式为自己“镀金”,继而暴露出日益膨胀的私欲和野心;二是贪钱。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受贿,谋取非法暴利,一旦“贪”字侵入人的灵魂,便拜倒在金钱脚下,甘心为奴,任钱摆布,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三是贪色。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便演出一幕幕仗权掠色、权色交易、色助官贪、贪钱买色等种种丑剧,以此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如此淙淙,难道不能给我们一个深刻反思?笔者认为,要增强自我防御能力,就必须深刻剖析“官德”潜在的危机并以此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管理并举,强化教育监督机制。因为思想教育需要科学的管理来规范、调控和保障,管理又需要思想教育来强化和支持,二者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必须做”,努力把反腐败的关口前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以为政之德教育为落脚点,提升领导干部法治观念

(1)、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关于权力观习近平早就有过论述:“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道用人、公正处事⑤。”可以这样理解,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

(2)树立勤政廉政事业观。“清官思想”、“廉吏思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为官之本。要做一个清官廉吏,必须具备热爱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同情心,具备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责任心,具备不求名、不图利、无私奉献的进取心。同时,要正确对待勤政和廉政的关系,只讲勤政不讲廉政,对腐败现象姑息迁就,只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只讲廉政不讲勤政,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的表现,为政平庸无为,群众仍不会满意。按照习近平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观,就是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⑥”树立良好的从政形象。

(3)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谈到忧患意识,习近平一针见血指出:“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贪图暂时的富贵,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将其安乐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终会毁身自焚。怎样才能安全度过从政道路中的暗礁和险滩?按照习近平常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这首诗来提醒自己“常怀忧患之思”:“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参考文献:

[1]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2][4]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3]人的素质结构,包括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和品德素质(一是政治素质,即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二是思想素质,即指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三是道德素质,即一个人对他人.对集体、对劳动等的主观态度;四是个性心理素质)三个基本方面。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

猜你喜欢
法治建设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
法治建设要充分吸收本土性资源
以“五个常态化”为核心的供电所法治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党法治建设的新贡献
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当立法先行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