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视角下网络流行语认知研究

2019-09-10 17:40尚莹
学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认知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网络软件层出不穷,进而网络语言也逐渐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大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拥有自己的特性,其形成与人们的认知息息相关。本文通过象似性原则的指导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定性分析,从认知角度探究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旨在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这一新生语言,跟上时代脚步,达成交际目的。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象似性;认知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使用已遍布全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31日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达7.72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074万人。各种网络软件层出叠现,例如微信、微博、抖音等,网民通过在软件上发表评论表达自己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一些网络流行语也由此产生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甚至进入到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皮皮虾我们走”等幽默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被人们熟知并且广泛使用。

赵艳芳(2001:155)认为,“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定联系。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是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语言结构直接映照经验结构,是从认知方面研究语言形成的又一种方法。”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其形成与人们的认知息息相关。本文在象似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软件上产生的网络流行语进行定性分析,旨在从认知角度探究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更好地理解网络流行语这一新生语言。

一、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特殊语言。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它也是一种语言形式,但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随着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深远,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

20 世纪 90 年代中前期,最早是有学者从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也是从那时起,它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出现在文献里。据文献研究显示,立鑫在1998年从自然语言的角度分析了网络语言,这也是国内首篇在專业期刊发表的文章,名为《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发表于《语文建设》杂志第 1 期。2000 年之后,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日益普及,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研究也日益拓展和深入。四川大学的王炎龙在《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结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从传播学的角度解释了网络语言的“媒介化生存”和网络语言广泛传播的原因。张国和姜微(2011)、顾建敏(2011)、张晶(2012)、张小平和宋丙秀(2015)等从模因论角度论证了网络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的可能性,并且解释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他们认为语言有自己的内在生成机制并且有自己的语用价值。王青杰(2011)的研宄表明了一种从“在线”变成了“网下”的一种倾向,超越了网络流行的范围,走向大众。它能够反映社会热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评价。《网络语言新探》(汤玫英,2010)则是对网络语言产生和为什么如此流行进行了解释并且从修辞学、符号学、传播学等多重角度阐释了其产生、传播和以及流行。汪磊(2007)等开发了新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特征;还有施春宏(2010)、张墨飞(2010)、安志伟(2010)重在从语言、文化、教育等角度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在认知语言学方面,很多研究者关注于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现象,例如山东大学常楠的《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研究》(2008)。

以上是从学术论文角度综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现状。之后关注网络语言的学者出版的学术专著使得网络语言研究向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概说》是我国第一部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于根元(2001)教授在书中探讨与研究了“网语”与其它媒体语言的异同及网络语言的规范等问题,并且对互联网与网络语言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网络语言研究》这部专著以言语交际的理论为指导,阐释了“网语”交际的性质、特征及具体过程,还对“网语”交际与日常言语交际的差别做了阐述。

总而言之,我国对网络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起始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不难看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是很多。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探究以对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二、象似性概念及分类

(一)象似性定义

19世纪末,“象似性”(iconicity)这一术语是被瑞士语言学家、现代符号学鼻祖皮尔斯(C.S.Peirce)最早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家许国璋第一次将“象似性”作为“iconicity”的译文。后来,中国学者结合汉语的特点对其进行了研究,赵艳芳(2001:155)认为,“所谓象似性是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王德春(2001)指出语言内部的单位之间有相当大的部分有理据性,即使是在语言符号与客体的联系是任意的这一条件下。他还指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可以分为与客体象似,即客体的复制,客体的象征或者是新的语言符号与原有的语言符号象似。夏红玉(2011:23)认为“象似性是指符号的形式(能指)和它的意义(所指)之间的关系,即形式和其所引发的意义之间的相关关系。”学者们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进行过诸多研究。众多学者接受程度最广的是王寅(1999:4)先生的定义。他给“象似性”下的定义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网络词汇具有语言学象似性的基础,体现在拟声和模拟、结构和经验、隐喻象似性方面,它并不是由网友随意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形式。

(二)象似性分类

皮尔斯认为,象似理念成为语言理据性的典型表现就是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系统。他将其分为映像、拟象和隐喻三类,分类标准为象似的复杂程度。映像指用图像自身特征来表示所示对象,指单个语言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事物的相似。Haiman认为,映象和图样是人类自然语言里主要的象似符,图样就是指我们脑海中理解的拟象。他把拟象象似性分为同构(isomorphism)、自同构(automorphism)、动因(motivation)三种类型。动因又可以分为线性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对称象似性、数量象似性等。隐喻象似(metaphor)的程度最低,象似程度抽象化,即我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隐喻符与所指事物的相似关系进行系统理解。

三、网络流行语的象似性研究

(一)映像象似性

映像象似性强调能指和所指在图像层次的直接相关。概念上和意境中的联想容易通过人们已知的体验和经验被映像象似性引起,发生在人们的脑海中。它在语音、语言形态层面均有体现,例如拟声词、象形文字和符号。因此从视、听、说三方面分析来说映像象似性可以分为语音象似性和图示象似性。

1.语音象似性

网络语言的语音象似性主要指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使所指发生的转移是被网络用语不同符号间能指引起的。网络交际中,交际的目的是方便快捷同时又能传达可理解的意义。为了方便传达意义,网络词汇扩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谐音。

例(1):当人鸭梨(压力)很大时怎么办?可以把鸭梨(压力)放在冰箱里,这样鸭梨(压力)就变成冻梨(动力)了。

例(1)中网络流行语是将“压力”读成谐音“鸭梨”,幽默风趣,简洁易懂。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认知经验,交际者知道“压力”一词会带来消极、负面的心理影响,因此将其读成谐音以努力避免这种交际负面影响。这种方法简洁易懂,并且带有调侃意味,轻松将负面心态进行了转化。类似的例子还有年轻人将“悲剧”说成“杯具”,用“茶具”代替“差距”,“餐具”等于“惨剧”,“桑心”就是“伤心”。

还有一些流行语不是为了避免负面影响,只是单纯为了增加幽默感和时尚感,例如“驴友”就是“旅友”、“酱紫”就是“这样子”、“稀饭”就是“喜欢”。这类语言为网络交际甚至日常生活交际增添了趣味性。

2.图示象似性

图示象似性是语言间固有的结构与认知结构的一种对应关系的一种体现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在认知系统中所积累的经验结构,同时这也是在观察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过程。

例(2):今天你“囧”了么?

例(2)中的“囧”字本是古汉字,表示“光明”,但在网络流行语中,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尴尬、困窘”之意并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单个汉字"之一。从字形上可看出,“八”像两条因伤心下垂的眉毛,“口”像一张嘴,整体像一个人伤心无奈时的表情,形象传神,同时还和“窘”字谐音,在心理上就对听话人有隐性影响,易于理解,因此成为网络流行词之一。类似的例子还有“槑”字,本意是“梅,杏类”,但因其字形由两个“呆”字组成,网友不自觉和“呆”字经过图像化、视觉化等方式想象并连接在一起,被网友引申为“很傻,很天真”之意,充分发挥了语言效果。

(二)拟象象似性

1.对称象似性

对称象似性指的是具有同等重要性或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对称关系。由于人类对任何事物或概念的认知都是由经验性得来的,人类的身体构造本身的对称性使具有对称结构的事物或语言形式更符合人类的认知模式。

例(3):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例(3)句子结构为对称结构,表示事情发生的转折让人意想不到。这是用来调侃比较具有戏剧化反转的剧情,形容啼笑皆非境况的一种表达。朗朗上口,带有调侃意味,有趣味性,这都是句子的对称结构带来的话语效果,符合人类的认知模式,因此被网友广泛使用,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交际当中。

2.标记象似性

“标记特征象似于额外意义,标记性从无到有象似于认知的自然程序,可以被定义为标记象似性。无标记项指的是较为常规的,具有普遍意义及用法的成分。有标记的成分则是指在一对成分中带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一般来说是非常规的,与特殊的意义相联系的部分,通常不可测,”(王寅,1998:51)。无标记项一般用于更广泛的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说,网络语言的大部分用语都有一种隐性的标记。

“写作业ing”代表正在写作业。因中文与英文的语言差异,中文没有时态的变化,但英文有,使汉语从无标记性变成有标记性,自然而然便多了一层特殊含义。网友将中英文特点结合,充分表达了交际意图,又使交际充满趣味性。这也是网络语言发展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原因之一。“写作业ed”同理可知是表示已完成作业。

例(4):今晚汽油漲价,你懂的。

在例(4)中,及物动词“懂”后面并没有加宾语,但听话人却能听懂。作为网络流行语的“你懂的”没有对某一事实进行判断,即没有说汽油涨价后对方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是默认对方能理解其含义,省略内容一定是说者和听者共有的背景知识。这像是两者之间的一种隐秘交谈,传达着一种特殊含义。由此看来,“你懂的”就从无标记性话语转变成了标记性话语,这就是上文提到过的隐性标记。

3.隐喻象似性

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同时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象似性是将隐喻归入象似性,属于带有隐喻特征的象似性。隐喻象似性需要寻求第三方的概念来帮助寻找两者的相似性。为了让人产生象似的联想,隐喻象似的主喻体之间、源域目标域之间必须要有相似点。传统意义上的隐喻象似性的象似程度很低,而且很抽象。但是如今的网络用语的隐喻象似性则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隐喻象似的界限,不再那么的抽象。

例(5):好多同学晚自习都在织围脖。

例(5)中流行语将新浪微博类比为成冬天戴的围脖,“写微博”变异成“织围脖”。幽默风趣,而且不影响交际流畅,增强了交际趣味性。隐喻象似来源于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生活实践的认知和体验。网民将其带入到网络中并用语言进行表达。类似的例子还有“菜鸟”指在某一领域的新手或初学者;“马甲”指某人注册了会员后又注册了其他名字,就像又穿上了一件马甲做伪装;“八卦”本意为古代周易创造的卦术,占卜之用,现在引申为喜欢打听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不管和自己是否有关系,有贬义的意思;“路过、飘过”指网友不想认真回帖,但又想拿回帖的分数或经验值同时表示不想对某一事件加以评论。

总结:

语言映射人的体验,人的体验映射客观存在。网络语言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可以从映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上看出,网络流行语是基于一定的认知理据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网民凭空创造。它产生于网络世界,但其形成基于人的认知经验。本文对网络流行语从映像、拟象、隐喻象似性三方面进行认知分析,发现网络语言更趋向于充分发挥象似性特征来达到幽默风趣的语言效果,从而形成网络流行语。在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过程中,象似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丰富了语言含义,并达到了预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Haiman. Iconicity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Langue, 1995(4).

[2]王德春. 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1):74-77.

[3]王寅. 标记象似性[J]. 外语学刊, 1998(3):51-56.

[4]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5):4-7.

[5]王寅. 象似性辩证说优于任意性支配说[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8.

[6]夏红玉. 广告语言中的象似性[D]. 中国石油大学, 2011:23.

[7]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8]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J].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55.

作者简介:尚莹(1994—),女,汉族,吉林省洮安市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认知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