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田园到心灵田园

2019-10-08 07:20常文萍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渔歌子田园景物

常文萍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大量阅读为特征,提倡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强调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回归母语教育原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本刊从2019年3月起开设“语文主题学习”专题,以展示“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探索和成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渎写之间的有初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研究了“语文主题学习”研究项目倡导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整体教学,单元推进”“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和“大量阅读”等理念后,笔者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并努力从如何备课,如何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解构文本出发,提升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能力。

—、通研教材,整体把握,明确草元训练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材文本、活动内容与阅读链接等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基础上,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共同链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和再开发的一种教学形式。“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单纯地对单元课文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也就是说,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隋,更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整合,从而让“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和价值得以真正实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走进田园”这个单元,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本组文章集中描写了两方面内容:—是描写中外乡村的美丽景色,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渔歌子》《乡村四月》;二是描写古今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如《四时田园杂兴》《麦哨》。之所以把这些文章编排在—起,从人文的角度看,无非是要提示我们教学时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感受充满诗隋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淳朴的乡村生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优美乡村田园的热爱之情。

从语用的角度细读本组文章,会发现教材试图通过各个板块的整合提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也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乡村景物,了解乡村生活,并学会表达对田园风光的向往与热爱。

有了这样的全局意识,我们就站到了—定高度,对单元所展现出的知识、能力、方法体系做到了心中有数,也明确了本单元训练的重点。以“走进田园”这一单元为例,笔者确定的单元训练点有两个:——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朴实朴素的乡村生活;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质朴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分解目际,落实重点准点,提升语坳

人教版教材的体例是统一的,基本上按照“导语、课例、语文园地”的顺序编排,既有精读课文,也有略读课文。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时,应将单元教学的听、说、读、写要素有机整合,使其相互促进,同时在单元学习结束时掌握单元训练的重点。每个板块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各自承重、相互联系的。教学中,从单元教学设计起,就应该全面、全程关注目标的一步步落实。依然以“走进田园”一组课文为例,我们来看—下其单元目标“学习在阅读中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质朴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实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单元课文《乡下人家》的教学片段:

师:作者笔下的乡村很美,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亲切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你认为课文描写的哪一处乡村风景最美?为什么?边读边找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组内朗读交流,智慧共享)

出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一个词语特别吸引你?为什么?

生:探。

师:写活了。有趣吗?你能不能试着学一学这些小竹笋从土里探出头来的样子?

(生模仿)

师:多可爱的一群小竹笋啊,你探出头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多富有情趣的一幅画面啊!来,可爱的小竹笋们,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师生朗读)

师:如果把“探”换成“钻”,小竹笋还会这样可爱吗?

这个片段中,学生通过找出景物、描述感受、表演景物特点等环节,发现了作家写景的巧妙之处。

经过单元课例的分解教学,—个笼统、模糊、庞大的单元教学目标首先被分解成了具体、可操作、实现度高的小目标;再通过“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等多个板块的整合教学,让学生对景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在习作中,教师让学生有意识地选择喜欢的乡村景物并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文本细读,整台教学,从诗词田园到心灵田园

以《渔歌子》—词为例。反复品味《渔歌子》—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的确,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际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此情此景,叫人怎能不爱?然而渔翁箬笠蓑衣,从容自适,又何尝不是—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呢?细读文本,你会由衷赞叹诗人的独具匠心——桃花、流水、白鹭这些景物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暗含了诗人的理想寄托,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怀。

虽然我们对文本有了以上共识,但是在教学设计的突破方向上仍有不少分歧。有的教师主张用“垂钓”一词串起教学,整合关于垂钓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诗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洒脱;有的教师主张用“归隐”的主题进行整合,链接一组关于归隐的诗词,让学生感受诗人从容闲适、与世无争的情怀。如果抛开单元整体教学,以孤立的单篇文章为教学起点,他们的建议也不无道理,但是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审视,我们还应该考虑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的位置以及它所承载的单元训练目标。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下,考虑到教材承载的教学任务、编者的意图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我们决定用“田园”一词串起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田园之美,体会诗人流连田园、心向世外桃源之意。

教學设计就像作家行文,既要有高远立意,又要摒弃艰涩,做到行云流水、质朴自然。在《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读出旋律美”“次赏画面美”‘体会意境美”“感受隋怀美”这几个环节。尤其是后两个环节,我们抓住“桃花流水”这一景物整合了“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春来遍是桃花冰,不辨仙源何处寻”“桃花流水在人间,武陵岂必皆神仙”等诗句,让学生发现“桃花流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链接张志和的生平资料、张松龄的《渔夫歌》以及《新唐书·志和传》中对词人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寄情山水、热爱田园的隋怀。如果说前两个勃学环节是从词中景物出发,欣赏美山、美水、美田、美园,学生感受到的是物贡意义上的田园,那么后两个教学环节则是从词的意象出发,走进词人内心,感受山水田园,寄放身心,学生感受到的是—处心灵田园。这样,《渔歌子》一课就带眷学生从诗词田园走向了心灵田园。

猜你喜欢
渔歌子田园景物
渔歌子·咏春蚕
渔歌子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
渔歌子
田园风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