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识字教学回归常识

2019-10-08 07:20游增良施茂枝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书面语言学段字形

游增良 施茂枝

编者按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各学段的识字作了具体规定,要求识字教学应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以及独立识字的能力。

关于识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有很多,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是科学的、有效的?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带领团队对识字教学开展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他们的认识。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游增良老师、集关大学施茂枝教授对当下识字教学现状作了理性审视,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呼吁识字教学应回归常识。福建省建阳师范附属小学阎晶晶老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会认”的字通常不需要分析字形,整体认读更适合小学生学习这类字。福建省厦门市安兜小学叶雪冰老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单篇课文集中识字的效果要好于分散随文识字。希望这三篇文章启发大家对识字教学进行更加理性、深入的研究。

教学“要合乎规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此类理念教师耳熟能详,因为它们不过是常识。但是,实践中有意无意反其道而行之者却不计其数。当下,小学识字教学中堂而皇之地违背常识的剧情就不断上演。有专业良知者应大声疾呼:让识字教学回归常识!

一、违背常识的教学乱象

违背常识的怪象五花八门,概括起来主要如下。

1.教学内容:古今倒置,弃课程目标不顾

关于识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主要要求,都是“认识常用汉字××个左右,其中××个左右会写”。这“认识”“会写”有特指,评价建议“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只要求认识的字,无论现于何处,能用普通话正确读出——心理学上谓之“再认”,并结合语境大致了解其义,便达到目标。最近我们的实践研究证明,只要确保学生有足够机会目触其形,口读其音,无须细致分析字形,便可实现“再认”,这是汉字认知的重要特点——可整体照相式记忆。教会认的字,着力点应放在训练认读上。若同时要求会写,就在此基础上掌握字形,能够默写,心理学上谓之“再现”。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中,字形是学生经验里没有的新信息,教会写的字,字形是重點和难点,着力点必须置于掌握字形上,要细致地分析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结构布局、笔形笔势等。

汉字历经沧桑,每个字皆有自己的故事和演变历史,一笔一画都积淀丰富。小学识字教学,面对一字该教什么?期刊上、课堂上,都充斥这般操作:大量讲解它的“亲戚朋友”,尤其是它的“前世过往”,也不管此字是只要求会认的,还是同时要求会写的。如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在家里》中“我给他们送上水果”的生字“果”,用一张又一张图片呈现它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变化过程,按字义演变顺序,通过“苹果”“干果”“因果”“成果”等词例,一一讲解“树上的果实”“泛指植物的果实”“事情的结局与成效”等所有义项。又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风娃娃》“翻跟头”中“翻”字的教学:

上述教学罔顾课程目标,罔顾现代汉字与古文字差异巨大之现实,教学内容广度、深度、难度都远超课程标准要求。古今倒置,大量讲解古文字和字义演变等知识,读准字音、掌握字形训练的目标被挤压甚至被轻放,严重影响“会认”或“会写”目标的实现。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公认且经过实践验证的字义或词义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随文识字一般只教该字(词)在本课中的字义或词义。这也是常识。而上述教学,每遇一字就讲解其所有义项,而不管六七岁的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和此时语言发展是否需要。

2.教学方法:缘木求鱼,反基本规律而为

数年前,识字教学出现一新法,不妨称之为猜字法。“课堂上,学生们‘不停地猜测着屏幕上、黑板上的甲骨文、金文与今天所要学习的汉字之间的联系。”彼时此法刚冒头,零星出现,仅勾连古今汉字,但最近此法风行,且有新发展,直接依现代汉字字形猜读音。请看下面的练习:

猜猜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说说你用这些方法还认识了哪些字。

风筝松鼠抓住祝你幸福

愿意 哭

从中难觅答案。于是教者纷纷溯源,请出古汉字,试图借其达到目的。教学是创造性劳动,伴随对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创新或发展教法是有为教师应有的追求。问题是,上述做法符合汉字特点及其认知规律吗?

形声字的形旁只能提示其义类属,并不能表示具体意义。声旁本有表音功能,但因古今语音之变而严重弱化,仅少数能准确或基本准确表音。“争”在“筝”中准确表音,“原”与“愿”声调不同;“爪”为多音字,与“抓”韵母或声调不同。“告、皓、靠、酷、造、鹄”等,声母有g、h、k、z等,韵母有aO、u等;“寺、诗、持、特、待”等,声母有s、sh、ch、t、d等,韵母有一i(前)、-i(后)、e、ai等。两组声调各有不同。“秀才读字读半边。”此言非肯定和赞美,而是戏谑和嘲笑。

总之,让学生通过字形猜字音的教学方法,违背汉字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无疑是缘木求鱼。不仅如此,还会严重阻碍学生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助长“读字读半边”的错误习惯。

3.学习评价:无的放矢,逆直接目的而行

借助评价,对学习状况或水平进行检查、诊断和反馈等,以改进、完善课程设计和教师教学;并落脚于改进和完善学生学习,促进其发展——此为新课程学习评价的终极目的,故称发展性评价。而学习评价最切近、最直接的目的,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因此,课程目标是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最直接、最重要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不仅规定识字数量,还规定所认识的字为常用字,特制《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其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又分2500字的“字表一”和1000字的“字表二”。教材依据这些汉字的使用频率、难易程度以及选文实际,将其合理安排到各学段、年级、册次和课文,又通过生字表将每篇课文的生字列出。生字表是识字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评价理应从中取字,如此才能“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生字表的字分会认、会写两种,会认的字一般不考,会写的字才是考查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小学考查会写的字不能超出“字表一”,因为整个小学要求会写的字、字量都以“字表一”为依据。那么,对于被选的某字,应考什么呢?根据前面引述的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考查重点是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结合语境了解字义。字形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必然是考查的首要内容。

这一切本来都是常识。然而,当下质量测评,包括国考、省考、市考、区考,识字写字的考题却很多是这样的:

1.“熵”字最可能与下列哪个字的读音有关?(四年级)

A.吠 B.茅 C.熵

D.橘

2.“裼(ti)”这个字最有可能的意思是什么?(四年级)

A.祭天的仪式B.水生的植物

c.有味的液体D.婴儿的服装

3.“麂(ni)”这个字最可能的意思是什么?(四年级)

A.水牛 B.小豹 C.小鹿 D.小虎

4.“翥(zhu))”的意思可能与下列哪个词有关?(四年级)

A.高飞 B.羽毛 c.煮饭 D.记者

5.“粢(zi)”这个字最可能的意思是什么?(四年级)

A.系在箭上的丝绳 B.反复出现的事情

c.某类人聚集的场所 D.古代供祭祀的谷物

可议实多,限于篇幅,单说与课程目标的南辕北辙。

其一,在课程目标外取字。这些被考的字属罕用汉字,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外,不在生字表中。国务院2013年公布《通用规范字表》,分三级收入8105个汉字:一级为3500个常用字;二级为3000个罕用字,主要用于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三级为1605个高度罕见字,主要用于地名、姓氏和科学术语等。此表按使用频率排序,上题各字排位最前的“翥”列第5636位,处于二级后段;“粢、裼、燏”分列7418、7603、7901位,处于三级。而“麂”和答案选项中的“吙”生僻到未被《通用规范字表》所录。这些字即使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成人也多数不识,何况小学四年级学生。如此评价完全背离“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的目的。同时,若考查学过的生字,必须考查对形音义特别是形义的确切掌握,而不是充斥在上题中的“可能”。

其二,误解独立识字能力。揣度命题用意,或想考查独立识字能力。诚然,独立识字能力也是课程目标之一,但第一学段仅要求学习独立识字,在第二学段也是次要目标;在第三、第四学段只是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建议:“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无此建议。可见,任何学段学过的字的形音义特别是形,都是教学和评价的重点,只是后两学段也要重视独立识字能力的评价而已。亦即第三、第四学段只考此能力而不考本学段学过的字的形音义,同样有违学段目标,何况是第二学段。尤其要澄清何为独立识字能力。依字形猜音义,根本不是语文课程标准里的独立识字能力,姑且认定它符合汉字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业内对这项能力已有共识: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用以分析和掌握字形;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和词典,以获得生字的音和義。这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第二、第四学段目标中可获有力佐证:“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这才是独立识字能力。考查这些能力,必须围绕上述三个要点命题,特别是运用学过的检字法查字典和词典。同时需要独立识字的字,理当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字,考查也如此。

二、违背常识的思想根源

万象皆有源。名师效应、从众心理、考试指挥棒等都是乱象之源;而思想观念则是终极根源和万源之源。

1.课程意识淡薄

简言之,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自觉。课程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是:

首先,混同学科与课程。学科与课程分属不同领域,课程源于学科又有别于学科。学科经课程化方为课程,其内容必须经过选择、删减,以达到不同的呈现。汉字学知识进入小学语文课程,就只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即现代常用汉字基本的形音义,以满足学生当下的读写需求,不必追求古今汉字学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盲目大量引进古今汉字学知识,有人称“系统识字”,是把小学识字混同于汉字学、汉字形义学等学科。

其次,缺乏目标意识。往往只关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甚至也不关心目标为何,没有或很少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合乎语文课程学段目标,是否最终指向语文课程总体目标;没有或很少思考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没有或很少思考教学目标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上述乱象,特别是古今倒置的教学内容、无的放矢的教学评价,都与缺乏目标意识直接相关。

最后,缺乏评价意识。缺乏评价意识表现为:不能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只关注学习成绩,而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等功能,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而专考生僻字,既不能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也不能对平时教与学作出检查和诊断,从而也不能使之获得改进和完善。

2.知识观念落伍

传统和落伍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和封闭的系统,是终极真理。具体到语文,由于中国没有语文学,新中国成立不久是将汉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文学等知识拼凑成所谓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课程就以此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一切教学策略服务于知识目标的落实。但是,实践业已证明,语文能力其实并不建立或不主要建立于其上。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建构和生成的,是过程非结果,也非终极真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建议中,反反复复强调实践性,明确反对“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语文知识,反对死记硬背和考查概念或定义,充分体现了先进和科学的语文知识观。

不能否认汉字学作为学科的价值。掌握适量常用字的音与形,结合语境了解字义,可直接作用于读写能力的形成,这部分知识小学生必须学习。汉字形义解释部分,某些方面对于现代汉字的正音和正字有时也起一定作用:与手的动作有关是提手旁的“捎”,与口有关的是“哨”;“盼”的声旁是“分”,“分”是前鼻韵母,“盼”也是。但汉字学中多数知识都不能直接用于现代阅读和写作,对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作用不大,甚至对掌握生字音形、意会其义也作用甚微。孔乙己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却捞不到半个秀才绝非个案。大量引进古今汉字学知识,尤其是古汉字知识,逐一展示甲骨文到楷书的形体之变,过多介绍字的所有义项,严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知识观。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才是要务。纵然学生能掌握诸如“马”字的古今演变和各种写法,对其阅读和写作帮助也不大。我国小学语文课时有限,相比于世界各国显著偏少,此长必然彼消,阅读与写作等语文能力的成长反而受到影响。

3.科学识字观扭曲

科学识字观是在先进课程观、教学观等指导下形成的,或可说它就是先进课程观、教学观的一部分。课程观、教学观不正,科学识字观就会被扭曲,有效的识字教学便无从谈起。

如此,所授知识确乎符合“科学”,工具书文字原样搬进课堂的教法降低了违背“科学知识”的风险。但是,那也只是“汉字科学”,若用教育或教学科学来衡量,就会发现严重问题。“既”在本课是不要求会写的字,能认读并意会其义即可——重点是认读,便实现目标。字义的实质是词义,对于学习母语者,词义学习本不是重点,部分原因是它非学生语言经验里没有的因素。对于此字的学习途径除了查字典、词典,更主要靠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已有语言经验意会,难度并不大。语文课程标准前三个学段目标都指出这一科学路径。联系语境意会“既”并不难,作为虚词更本应如此。教者却用学生陌生的、远离其语言经验的“既往不咎、既成事实”来解释“既”,用陌生和更难的来解释不太陌生和不难的,有违认知规律。

淡薄的课程意识,落伍的知识观念,加上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陈腐教学观,共同造就了扭曲的科学识字观。这也是乱象的重要思想根源。

三、让识字教学回归常识

科学识字是合乎规律的识字教学。但课程观和教学观不同,对“合乎规律”看法各异,便有了打着科学旗号的种种伪科学识字观。故必须以先进的课程观和教学观为指导,秉持真正的科学识字观,还科学识字以真容。

1.正确理解科学识字的内涵

学科知识课程化的实质是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沟通的过程,课程是这种沟通的结果。教学又是什么?站在不同角度,会得出不同答案。从学生、学科知识和教师三个要素的关系看,笔者愿意将其界定为“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沟通”。

从沟通视角看科学识字,它就不仅要合乎汉字科学规律,更要合乎识字教学规律。那么,识字教学规律为何?仍从沟通视角,识字教学规律其实是汉字规律、汉字认知规律以及与学习书面语言互动规律的协调和平衡。

汉字规律首先是造字规律。部分汉字形与义之间具有一定联系,比如,会意字具有一定提示意义作用,形声字形旁具有提示义类作用等。但小学生学习的是现代汉字,绝不能忽略其形音演变的事实,不能忽略演变对造字规律的破坏。遵循汉字规律,其实是在造字规律和演变规律之间寻找平衡。

还应掌握汉字认知规律。认识一个汉字,只识轮廓,无须关注细节,凭借整体照相式记忆即可。现在,入学前的孩子认得数百个甚至数千个汉字并非新闻,能阅读《西游记》等作品也不再是神话,凭的全是照相式记忆,让其默写则不能。要再现汉字,必须对其形体包括细节进行细致加工,为回忆提供足够线索,加工愈深入记忆效果愈好,再现效率愈高。此外,儿童和成人的汉字记忆方式也不同。成人是先理解再记忆,儿童是先记忆后理解,所以识字教学不能完全排斥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机械记忆。

为阅读和写作服务是识字的本職,即识字是为了发展书面语言。因此,识字必须促进而不应阻碍书面语言发展。小学生入学之初,就进入发展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但发展书面语言不是从识字而是从阅读开始的,因此,识字节奏必须与阅读和写作尤其是阅读的节奏构成同步或呼应关系,亦即识字要与学习书面语言互动。新中国成立以后采用随文识字体系,牢牢把握住识字定位,合乎学习书面语言互动规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也是它在各种识字体系中独占鳌头的主因。

但是,三个规律并不同轨,往往互相抵牾。例如,依汉字造字及其认知规律,先学“口、乞”和“穴、囱”,后学“吃、窗”,利于把握形义联系,也利于理解和识记。但是,从与学习书面语言互动角度看,则先后要颠倒,因为“吃、窗”使用频率远高于“乞、穴、囱”。《识字、写字基本字表》中,先认先写,可及时运用于读写,获得助力书面语言发展和巩固识字成果的双赢。因此,实现汉字规律、汉字认知规律以及与学习书面语言互动规律的协调和平衡,才是科学识字。值得注意的是,协调和平衡过程中,要以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为先。当造字规律和演变规律抵牾时,演变规律是主要方面,因为所学是现代汉字;当汉字规律与学习书面语言互动规律抵牾时,后者是主要方面,因为识字为发展书面语言服务。

2.牢牢把握科学识字的要点

正确理解科学识字的内涵是实现科学识字的前提;要将其落到实处,则还必须把握至少两个要点。

(1)合理的字量、字种、字序和载体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部教学大纲字量要求如同过山车。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以大数据统计成果为依据确定了字量,可满足一般人读写的基本需要。但汉字总量庞大,《通用规范字表》就有8105个,仅有字量要求,还会存在学的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学之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确定了字种,确保了识字与小学生书面语言发展需求与进程相适应、与识字为阅读和写作服务的定位相匹配。识字无序一直是个问题,识字与阅读、写作并不合拍。小学六年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会写其中2500个左右,以何为先后之序?《识字、写字基本字表》有300字,为常中之常者,供第一学段先认先写,这与本学段学生书面语言发展需求高度吻合,可学以致用并在用中巩固。确定了字量、字种,部分确定了字序,随文识字又为生字提供了优质载体,让识字与学习书面语言互动相生。至此识字科学化迈出了四大步。

这些是课程设计的职责,课程实施者应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沿其指引的方向前行而不是逆行,如此,识字教学便可走上科学之路。

(2)适合字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方法

选择有效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者的本职。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能否高效达到目标,是评价方法优劣的首要标准。

总体上看,字形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但有时也因字而变。而汉字字形复杂,形义、形音联系或有或无,独体、合体各有形态,合体或由生字或由熟字组成,不可能有适合所有汉字的教学方法。后现代知识观认为,个体经验参与知识的生成。学生个性和经验背景的差异导致认知风格有别,影响其汉字字形分析加工的方式。而从学生错字情况看,或错笔画或错偏旁,或添笔画或漏笔画,各出其因。因而,不可能有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数十年来,识字教学中涌现了借熟字置换偏旁或增减笔画、分析字理、俗解汉字、谜语联想等字形分析法,适合不同汉字、不同学生,只要有助于高效地识记字形,都是科学方法。

猜你喜欢
书面语言学段字形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加强阅读教学促使幼儿理解图书中的符号探微
将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交际化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添一笔变个字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