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广藿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019-10-10 01:16吴卓娜吴卫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年6期
关键词:提物水提物藿香

吴卓娜,吴卫刚,张 彤,王 冰**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上海 201203;2.河北楚风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安国 071200;3.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 上海 201203)

广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的干燥地上部分。广藿香Pogostemonis herba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也是著名的“十大南药”之一。其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功效,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脘痞呕吐,腹痛泄泻,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1]。广藿香原产自东南亚,宋初引种到中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均有种植,其中来自广东的产量最高,因此成为了道地的“广药”[2]。广藿香根据产地来源的不同可分为石牌藿香(又称牌香)、高要藿香(又称肇香)、湛江藿香(又称湛香)以及海南藿香(又称南香)[3]。传统经验认为石牌藿香品质最优,为道地药材;枝香(产自肇庆)和肇香与牌香品质相似,亦被划入牌香范围;而南香质量较次[4]。广藿香常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除了作为传统中药的处方药物外,也是许多中成药的主要组成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丸/胶囊)、香砂养胃丸、霍胆丸及抗病毒口服液等。本文将分析不同产地广藿香的化学成分并介绍广藿香的药理作用,旨在为道地药材的品质评价及区别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提高依据。

1 化学成分

1.1 挥发性成分

广藿香的化学成分分析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挥发油(又称广藿香油),其挥发油部位主要集中在广藿香的叶中。大量研究表明[5-8],广藿香油的主要成分包括广藿香醇(又称百秋李醇)、广藿香酮、α-愈创木烯、δ-愈创木烯、顺式-石竹烯、反式-石竹烯、α-广藿香烯、β-广藿香烯、β-榄香烯等,其中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含量最高。此外,由于产地的不同,广藿香挥发油的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列举了不同产地广藿香挥发油得率以及有效成分广藿香醇及广藿香酮的含量(表1)。

曾志等[9]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研究了牌香、肇香和湛香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从牌香、肇香和湛香中分别检测出31、33 和4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牌香挥发性成分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8 个化合物的总含量占所有化合物的88.58%,以广藿香醇(60.59%)含量为主,其次为δ-愈创木烯(6.14%)和α-愈创木烯(5.53%),广藿香酮含量仅为0.14%;肇香挥发性成分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8个化合物的总含量占所有化合物的90.86%,以广藿香醇(60.81%)为主,其次为广藿香酮(7.32%),α-愈创木烯和δ-愈创木烯的含量分别为4.00%和3.91%;湛香挥发性成分中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8个化合物的总含量占所有化合物的88.30%,以广藿香醇(62.65%)为主,其次为δ-愈创木烯(5.17%)和α-愈创木烯(4.52%),广藿香酮的含量为2.74%。黄木土等[4]对广州黄村、肇庆高要、湛江吴川及海南万宁4个主要产地的广藿香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以广州黄村的广藿香图谱作为标准指纹图谱,在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的样品中,产自肇庆高要的广藿香的相似度均高于湛江吴川和海南万宁两地的广藿香。4个产地的广藿香HPLC 指纹图谱的差异比较显示,极性越大的成分在不同产地的差异越小。牟鸣[10]利用GC对广东雷州、广东徐闻、广东阳春、广西福棉和海南万宁5个产地的广藿香药材中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产自广西福棉的广藿香药材质量最好,其次为广东阳春,而质量最差的为广东雷州和海南万宁。王俊华等[11]利用GC-MS 分析了高要藿香的挥发性成分。分离出64 个色谱峰并鉴定了31 个化合物,占总含量的92.56%,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31.66%)和广藿香酮(23.58%)。黄丽莎等[12]运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技术提取湛香中的挥发油,并通过GC-MS技术进行检测,共鉴定出24个化合物,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为广藿香醇(48.77%)、δ-愈创木烯(15.22%)、α-愈创木烯(15.31%)和广藿香酮(0.18%)。

表1 不同产地广藿香药材含量比较

1.2 非挥发性成分

除了挥发性成分外,广藿香中还包括多种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非挥发性成分。

王大海等[13]研究了广藿香的非挥发性成分。经80%乙醇回流提取并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后首次分离出田蓟苷、大豆脑苷Ⅰ、大豆脑苷Ⅱ、藿香苷、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7种化合物。黄烈军等[14]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广藿香全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结果显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出5-羟甲基糠醛等9种化合物。张岗[15]对广藿香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用50%乙醇提取,再依次通过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从乙醇氯仿部位分离得到4 种化合物: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3,5-二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3,5,4'-三羟基-7,3'-二氧甲基黄酮和5,4'-二羟基-7,3'-二氧基黄酮;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出8个化合物,并鉴定出其中5个成分,分别为香草酸、原儿茶酸、芹菜素、5,4'-二羟基黄酮-7-0-葡萄糖苷和胡萝卜苷。

2 药理作用

2.1 对胃肠道的作用

2.1.1 调节胃肠运动

根据文献报道,广藿香对胃肠道平滑肌呈双向调节的作用[16-18]。陈小夏等[17]对广藿香水提物、去油水提物和挥发油对胃肠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三者均可抑制离体兔肠的自发性收缩和乙酰胆碱及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性收缩,其中作用最强的是广藿香挥发油。三者在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内脏绞痛实验中的结果显示水提物的作用最强。此外,在整体实验中,水提物和去油水提物均能减慢胃排空,并抑制正常小鼠和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肠推进运动,而挥发油对胃排空和肠推进运动没有作用。此外,水提物和去油水提物能减少番泻叶引起的腹泻次数,而挥发油却起协同作用加重腹泻。何冰等[18]研究了去油广藿香乙醇、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和水提取物对小鼠胃肠道的影响。结果发现,5 种提取物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同时还能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内脏绞痛并能减少番泻叶引起的腹泻次数。

2.1.2 促进消化液

广藿香水提物和去油水提物均能增加胃酸分泌,其中去油水提物作用稍强。相反,挥发油却能减少胃酸分泌。此外,广藿香水提物、去油水提物以及挥发油均可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其中水提物和去油水提物的作用较强[17]。

表2 广藿香醇及广藿香酮的主要抗炎作用

2.1.3 保护肠屏障功能

谢肄聪等[19]实验结果发现,广藿香挥发油能显著提高肠黏液分泌量、减少肥大细胞数目并减轻肠黏膜上皮结构的损伤,还能降低血浆(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刘瑶等[20]考察了广藿香挥发油对感染后的肠易激综合征(Post 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模型大鼠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中ZO-1 和Occludin 蛋白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广藿香油组大鼠的ZO-1、Occludin 蛋白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类似。此外,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广藿香油高剂量组和广藿香油中剂量组大鼠ZO-1、Occludin 蛋白的积分光密度值均较高,表明广藿香油可上调(Post 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ZO-1和Occludin蛋白的表达。

2.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2.2.1 抗菌作用

广藿香挥发油及水提物均有抗菌作用[21-23]。莫小路等[24]比较了石牌广藿香和海南广藿香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种细菌和产黄青霉等3种真菌的抗菌作用。实验发现,无论对细菌还是真菌,石牌广藿香的抑菌效果都明显强于海南广藿香。刘琥琥等[25]通过实验发现广藿香水提物和挥发油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明显强于肠道杆菌。

2.2.2 抗疟原虫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广藿香油具有一定的抗疟作用。刘爱如等[26]将广藿香油和青蒿酯钠联合用药,通过4天抑制实验法分别对感染伯氏疟原虫正常株和伯氏疟原虫抗青蒿酯钠株的小鼠进行抗疟实验。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对伯氏疟原虫抗青蒿酯钠株有显著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以及较强的逆转抗性作用。

2.2.3 抗病毒作用

魏晓露等[27]通过体外抗病毒实验发现,广藿香油对抗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且对柯萨奇病毒的抑制作用最明显。此外,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也具有抗病毒作用,广藿香醇的抗病毒作用强于广藿香酮,尤其在抗腺病毒方面最明显。

2.2.4 抗锥虫作用

研究表明,广藿香中的倍半萜氢过氧化物具有抗锥虫的活性。Kiuchi F 等[28]从广藿香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出3个新的倍半萜氢过氧化物和1个已知的倍半萜(广藿香醇),体外实验结果表明,3个新的倍半萜氢过氧化物对克氏锥虫上的鞭毛体的最小致死浓度分别为0.84 μM,1.7 μM 和1.7 μM,相对应的广藿香醇活性非常弱,最小致死浓度要大于200 μM。

2.3 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广藿香油对一些急性炎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例如,角叉菜胶、蛋清引起的大鼠足肿胀、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对物理及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由2,4-二硝基苯酚引起的大鼠发热有一定的解热作用[29]。研究发现,广藿香的主要活性成分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均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表2)[30-35]。广藿香醇能够改善由(dextra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30];广藿香酮能够抑制乙醇或吲哚美辛引起的胃溃疡[33,34];广藿香醇及广藿香酮均能抵抗紫外辐射的伤害,抗皮肤光老化、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1,32,35]。此外,广藿香的水提物也同样具有抗炎作用[36,37]。

3 小结与展望

近年来,对广藿香化学成分的研究广泛,就其挥发性成分而言,其主要活性成分为广藿香醇和广藿香酮。除了挥发性成分外,其非挥发性成分也受到了极大关注,广藿香水提物及去油水提物同样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目前,广东肇庆等地正广泛种植广藿香,该药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产区的土壤成分、气候条件以及生长管理都有可能对该药材的性状和品质造成影响,因此对广藿香药材的质量控制及药材资源的研究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广藿香具体药理物质基础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因此,有必要更加重视对广藿香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广藿香药理药效方面的研究以及未来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提物水提物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天麻水提物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真伪鉴别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黄花蒿叶水提物对三七根际尖孢镰刀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飞龙掌血醇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阿纳其根醇提物对冈田酸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葫芦钻水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及其急性毒性
栀子水提物致大鼠肝脏毒性的时效与量效关系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