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理论视角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对策

2019-10-21 11:53马莉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课程管理创业教育

[摘要]创业教育要求应用型院校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用型院校应立足于个性化教育理论视角,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但目前创业教育课程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计不够立体、课程实施不够精细、课程评价不尽合理等,这制约着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应用型院校应坚持在个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优化课程设计、加强课程实施、完善课程评价,推进创业教育课程的优化与发展,从而提高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理论  应用型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管理

[作者简介]马莉(1983- ),女,江苏徐州人,南京理工大学在读博士,江苏理工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9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向建构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FDY22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1-0109-04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及创新型品格的个性化教育。在创业教育中,应用型院校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激发学生的创业需求、创业信念,培养创业者独立性、首创性的创业心理素质等。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课程设计。当前,应用型院校应坚持以个性化教育理论为指导,完善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工作,优化融合创业教育的各个相关元素,切实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

一、个性化教育理论

个性化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强调针对人的个体差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体现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新性、完善人的独特性为教育目标。具体而言,个性化应用型高等教育是指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采用个别化、特色化和全面化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格完整、知识全面、能力突出、身心健康的人才。

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教育内容方面,首先,应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与确立。个人主体意识主要指个人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包含对生命价值、自我存在价值等的认识;主体意识突出表现在人的创造意识。个性化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真谛、积极乐观看待人生,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促使个人能力提升。其次,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个性化教育下,学生的道德修养及情操情趣得到提升,具备健康的心理及坚强的素质、高度的责任感。最后,个性化教育重视发展个体的潜能,促进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个性化教育尊重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通过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特长,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个性化教育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在个性化教育下,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激发,能够清晰认知自我能力,积极主动地追求个人理想。另一方面,个性化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创业必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独立的人格,能够更坚强地面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个性化教育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潜能,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创业发挥个人能力,突破常规、创新发展。

二、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够立体。目前来看,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课程结构不清晰。应用型院校未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对课程进行合理分类,导致各种类型创业课程混杂,课程标准不明确,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应用型院校未能将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归纳,课程内容未针对创业难点痛点,降低了课程的实施效果。

2.课程实施不够精细。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应用型院校的学制仍无法满足创业教育发展需求。学制限制使学生面临“两难”,若是一直在校内学习,无法进行创业;若是创业,则可能无法正常毕业,这势必会削弱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其次,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有待完善。当前,创业教育教师大都缺乏创业实践经验,这影响着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效果。最后,课程实施模式单一。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尚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创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校内外活动等结合不紧密,使得课程实施有较大的局限性。

3.课程评价不尽合理。当前,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评价在评价思想、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评价思想过于陈旧,无法适用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实际,忽视了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其次,评价主体单一,大都是由学校参与评价,忽视了政府、社会等的效果,评价的客观性有待提升。最后,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一般只关注了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忽视了各种评价方式的融合,评价不够全面。

三、完善应用型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课程设计。在个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课程特征及学生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合理调控不同课程的比例,实现课程设计的模块化。在模块课程中,各模块课程相对独立,也可以进行组合。在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用型院校应重视课程设计的模块化,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

第一,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在设计创业教育课程时,应用型院校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标准合理划分课程类型。以课程的表现形式为标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课程的组织形式为标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以学生的修习形式为标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在创业教育中,应重视创业氛围的营造,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基础。首先,应重视设计并完善创业环境课程。该类课程不需要具备完备的教材及内容,要重视实现“潜移默化”。创业环境课程的开展应积极围绕以下层面进行:一是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完善制度设计,构建自上而下的创业制度保障;二是加强物质环境建设,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启动以“创业之子”“创业充电站”等为主题的创业宣传活动,并通过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布局,使学生更加了解创业,增強创业意识;三是加强学生的心理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及精神。其次,应重视创业学科课程设计。创业学科课程应包括选修及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应包含通识课程及专业课程,该类课程应以构建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标。选修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再次,应重视设计并完善创业活动课程。该类课程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遵循杜威“从做中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将“做”与“学”相结合。在课程的设计上,应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经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业个性。最后,应重视设计并完善创业实践课程。该类课程以情景教学为主,在形式上主要有实地演练、创办企业等,通过为学生提供真实模拟环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 实现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以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基础,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模块应包含创业意识模块、创业知识模块、创业能力模块。首先,应重视实现创业意识的模块化。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推行创业教育的关键。根据创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创业意识模块课程主要施行于大学一年级,可选用“创业心理学”“创业哲学”等教材并配合成功创业人士来校为学生开办讲座、报告会等,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肯定创业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为创业教育的开展创设情境。其次,应重视实现创业知识的模块化。学生的创业知识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面向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包括“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识别创业机会、选择恰当的创业项目、解决创业问题等。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及以上,如“创业投资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等,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应对企业管理等专业问题的能力。最后,应重视实现创业能力的模块化。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情景型、实践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课程主要在大学三年级进行,包括“商业模式的确定”“组建创业团队”等。针对创业能力的培养需求,院校应积极采取实践类的课程形式:一是活动训练,包括综合活动、以创业为主题的专项活动、创业项目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使学生明确个人性格、爱好等,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二是模拟实践。一方面,应加强校内模拟。学生可提交创业项目申请书,经院校审核合格后,允许学生创办小微企业,并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外实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2.加强课程实施。在个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加强课程实施,通过优化资源设置、完善各项制度等,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实现课程实施的精细化。

第一, 积极构建弹性化学制,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实现学生学习时间及空间的灵活化,可采取弹性的学分制、休学制等,对于积极进行创业的学生,院校可允许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对于提前获得必修学分的创业学生,院校可允许其提前毕业;而对于无法按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创业学生,院校也可允许其延迟毕业。同时,院校应设立相应的创业学分,将学生的创业纳入学分考核范围,切实解决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重视优化教师配置,切实提高教师的创业教学能力。创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业教育教师除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创业实战经验。应用型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校内培养,校外吸收”的方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中,应坚持“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学校。通过输送教师参加培训课程、走入企业实习增强教师对创业的理解,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二是面向社会。应用型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积极邀请国内外优秀企业家来校开办讲座、组织相关创业比赛等,并积极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等,切实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二,实现课程实施模式的多元化,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当前,创业教育课程实施模式主要有渗透式、结合式、融合式三种,有效实现课程模式的融合,要求应用型院校明确各种课程实施模式的基本要求。首先,渗透式课程模式,即将创业课程内容渗透到专业学科教学中,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实施创业教育。实施该类课程模式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创业意识,能够及时挖掘教材中的创业教育因素,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其次,结合式课程模式,即以创业课程教学为基础,在课堂以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及实践。该类课程模式的实施可以与校内的学生活动相结合,也可与校外实践、社会调查等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实例。最后,融合式课程模式,即在学校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理念,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该课程模式的实施要求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开展”,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3.完善课程评价。在个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型院校应当通过实现评价思想的科学化,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全面化,促进课程评价的完善。

第一,深化评价思想。应用型院校应以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在综合分析创业教育目标、课程实施要求的基础上,重视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院校应坚持科学的评价思想,加强对学生创业潜能的评价,保证评价的整体性、全面性、可操作性。

第二,增加评价主体。院校应充分调动教师、学生、企业等参与课程评价的积极性,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通过加强学生、教师、教学部门等的全面参与,积极对创业教育理念、课程开展等进行过程评价;引入政府相关部门,对院校学生的创业率、创业效果等进行效果评价;联系社会企业、非政府组织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进行社会评价。

第三,拓宽评价方法。应用型院校应重视实现学生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的综合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实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关注课程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并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提高课程评价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付士静,史枫.基于Moodle平台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开发过程与实施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

[2]李华晶.间接型学术创业与大学创业教育的契合研究——以美国百森商学院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1).

[3]刘彩生.基于创新精神培育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9).

[4]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

[5]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

[6]王超.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6(4).

[7]张辛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借鉴——以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创业教育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5).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课程管理创业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理念与框架设计
试论应用型院校教学与科研评价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