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现代设计审美特征研究

2019-10-23 05:24高洁
关键词:大众文化设计文化

高洁

一、大众文化及设计审美其诸问题概述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

“大众文化”一词的英文是mass culture或popular culture,直译是“群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批判主张。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受利益驱使的商业行为,为了便于规模化生产,总是以标准化、模式化为特征,缺乏个性与创造性,大众不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而只是消费的主体,所以大众文化并不具有真正的艺术特征。而以雷蒙·威廉斯等人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支持、主张的态度,他们认为,来自工人阶级的通俗文化和商业性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而前者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彰显低层意识的平民文化,是从底层和内部创造出来的。大众是作为主体参与意识形态斗争和博弈,是大众文化的主动建构者,具有建构性。[1]

大众文化在后现代社会,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文化。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如利奥塔、鲍德里亚、詹明信等学者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多元性,也不再是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同时大众文化在后现代社会中是一种“引用”的文化,通过挪用以前的文化产品、借用拼贴、混仿等手段而生成因而呈现出“平面化、无深度的特征”[2](P230)。

因此,大众文化的概念界定因分析方法的不同或者理论视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并非历史地形成的一系列一成不变的文本和实践,更非一个历史地形成的一成不变的理论范畴[2](P17)。当今的大众文化,是规模化生产的,以大众传媒(主要为数字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旨在使普通民众获得感官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它与高雅文化、民间文化一起,构成了现代审美的基本现实,并相应凸显出自身的审美特征。

(二)现代设计审美的转变

本文所探讨的现代设计审美特征并非“现代主义设计”的审美,而是指自现代主义设计至后现代设计延续至今的一个时间概念。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经济、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各种新生事物通过互联网载体飞速传播,“实用、经济、美观”三个设计审美的基本原则受到冲击而发生着变化。现代设计审美正以递进的方式步入“4.0时代”。(表1)

表1 设计审美演化阶段示意表

图1、右1为罗维重新设计的玻璃瓶

从上表可以看出,审美对象随时代变化、科技进步而发生改变,同时生活方式与各种文化思想的改变共同影响了审美原则,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机器美学与技术美学的产品开始受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在大众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化成为一种提供娱乐和发泄情感的消费品,又因为数字时代的来临,产生了很多新形式的设计审美对象,使现代审美特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二、大众文化演变对现代设计审美之影响

(一)工业文明对现代设计审美对象的影响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后,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关的设计事物,如建筑、日用品、交通工具等,在生产方式和形式上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工业时代为建筑带来了新的材料——钢材、玻璃和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改变导致了新结构和新形式的出现。如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中,约瑟夫·帕克斯顿运用钢材预制件与玻璃在伦敦海德公园设计建造了“水晶宫”,在当时是典型的新设计审美对象。其后,马歇尔·布劳耶、维纳·潘通分别运用弯钢管及塑料热成型等新材质、新技术设计生产的钢管椅、潘通椅,受到大众的欢迎,成为设计经典。这也说明设计师对“形式追随功能”理念的推崇,使得机器美学与技术美学成为工业时代早期设计的重要特征。穆特休斯在《工业建筑的形式问题》一文中指出:“无论如何,出自工程师的一切产品都有着自己的纯净的风格,这首先是要归因于机器;在本世纪初,这种风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至于人们开始习惯于欣赏所谓的‘机器美’,并从这种特指中看出现代风格最清晰的表现来。”[3](P186)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功能主义设计在新兴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群体里日渐式微,大众市场的活力确保了通俗美学的设计逐渐胜出。

(二)城市化进程对现代设计审美主体的影响

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以美国为例,经济的繁荣、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新中产阶级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力量,他们反对传统的新教伦理价值观,追求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4]。在这样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培养起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适应了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中产阶级几乎成为大众的代名词。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在这个阶段中,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等家用电器产品广为普及。但是,《财富》杂志在1934年做了一次评选,结果包括食品包装、家用电器、汽车等工业品制造行业的产品均入选为艺术性较低的产业。这样的情况与大众日益增高的日常审美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工业生产与大众消费时代美学观的建立可不容缓。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意大利家居用品制造商阿莱西、美国设计师雷蒙德·罗维、意大利设计组织孟菲斯集团乃至可口可乐公司等机构或个人,都关注到如何解决工业时代实用产品中的诗意和人性化要素以及大众消费时代下现代化生活应有的范式问题。

(三)媒介演变对现代设计审美传播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成熟发展与现代社会大众消费时代的出现紧密相连。消费时代的形成,伴随着广告业的蓬勃发展。广告商利用消费者从众、炫耀等心理,借助娱乐明星、社会成功人士演绎、宣扬消费主义、高尚生活方式等激发大众的消费欲望。大众对设计的审美早已不再停留在“功能美”上。媒介的演变也为这个过程推波助澜,如户外广告、广播广告、杂志广告、电视广告、电影中广告植入的兴起都代表了新媒体广告的出现。20世纪初,可口可乐将“享受清新一刻”作为广告的中心主题。为了传播这一概念,在广告中将可口可乐与美好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平面广告中展示帅哥靓女在优雅的环境中休闲、运动、打高尔夫球、打网球等,以体现中产阶级时尚的生活方式。1933年,电影《金刚》上映时,可口可乐就被植入到电影中,成为最早的电影广告植入案例之一。可口可乐公司请罗维重新设计了标志,也请他设计了饮料玻璃瓶,罗维赋予了瓶子更加微妙,更加柔美的曲线,极具女性的魅力(图1)。这一设计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迅速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后,媒介所起到的作用更加凸显,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一部分,人人都可以为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发声。

三、大众文化语境下现代设计审美特征

(一)形式的流行性与审美模式化

媒介变化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每当一种设计品成功激发了大众的感官愉悦,就会以此制造一个热点话题,并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渠道扩散至世界各个角落,产生了很多所谓“网红店”“爆款”“网红款”产品。一些“网红”属性的产品因为受到欢迎随即被批量化的生产而迅速流行开,从而形成固有的模式化。例如,“喜茶”茶饮、“甘其食”包子店等国内网红品牌的设计就具有“传统灵魂+时尚外貌”的模式。首先,从品牌名称来看,“喜茶”取自中国具有非常美好的寓意的“喜”字,结合现代字体设计的方法,营造出古今碰撞的奇妙效果。“甘其食”包子店的品牌名称也是取自于《老子·道德经》中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他们也使用同样的模式设计了品牌标志,使国人传统的早点饮食卖出国门远销美国。其次,店面设计的“洋为中用、突出主题”模式。无论是“喜茶”还是“甘其食”在店面装修上都借鉴了美式快餐的空间布局,也都邀请了独立设计团队或专业设计团队打造各种主题性的店面,而拒绝统一的模式化店面设计。这一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新主题更容易在互联网上引起话题,让品牌持续地“红”下去。最后,是“锁定目标年轻人”的模式。年轻人是未来消费群体的主力,也是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与最活跃的受众群。

图2、盖当诺·佩西设计的“UP”系列沙发

图3、STUDIO 65设计的“Marilyn”沙发

图4、1998年苹果公司IMAC G3电脑广告

(二)审美的日常化与情趣化

设计师们的各种作品越来越注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功能及审美的双重需要。特别是进入后现代社会,设计师们希望他们的作品除功能之外,还能满足人们诸如情感、趣味、美感、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正是在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设计层面曾经缺失的部分。如60年代的意大利设计师盖当诺·佩西设计的“UP”系列沙发,这种沙发可以被压缩至原产品的十分之一大小,经过真空包装以后,能够轻而易举地运输回家,它具有丰富的造型样式、柔软的材质,各种鲜艳的色彩,深坑一样的造型设计,让人坐下立刻陷入其中,因此沙发成为一个温柔的“避难所”(图2)。同时满足了日用功能、个性与情趣需求。另有,意大利“65工作室”(STUDIO 65)标新立异的设计,公然反叛“高雅品位”设计,他们根据影视明星玛丽莲·梦露电影形象中嘴唇造型,复制了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唇形沙发作品,运用聚氨酯泡沫塑料,覆以纺织面制造,造型饱满、性感、颜色艳丽,富有感官情趣特征(图3)。

(三)商业性、时尚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自后现代设计思潮及波普艺术洗礼之后,在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的影响下设计师们逐渐摆脱功能主义设计原则,转而去发掘更多的美学形式,许多产品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设计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商品化和商品美学化的热潮[3](P209)。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无论何种商品、何种艺术风格所存在的流行时效越来越短,日新月异的“新”事物不断地取代“旧”事物,各种美学特征与设计形式在时尚的潮流中转瞬即逝也是常态,“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成为设计师与生产商的座右铭。在商业、艺术与时尚中寻找平衡点成为弄潮当下的必杀技,这一点苹果公司堪称代表。如,1998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MAC电脑,采用了色彩鲜艳的半透明塑料,一改电脑方正呆板的造型样式,对于经常使用电脑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各类设计师来说,这个产品绝对是时尚、艺术完美结合的商品,甚至成为设计师的标准配置(图4)。因为产品外观的优秀设计,苹果电脑的售价要比同等性能的竞品高出25%,苹果公司也将设计美学贯彻到公司的各类产品中,使其受到世界各国消费者的推崇。

(四)数字化审美特征

步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塑造了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的日常浸淫在数字技术的洪流之中,很多数字技术所产生的全新视听感受给大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愉悦感,“数字美学”“数字化审美”就此诞生。例如,在平面设计及插图设计领域常见的像素艺术就是一种数码艺术形式,它利用组成电脑数位影像(位图)的最小单位---像素点来创作作品。这种在中“复古”的数码艺术风格十分流行。另外,分形艺术也是数字审美对象的重要形式,源于数学家曼德布洛特提出的一种数学原理,主要利用分形几何学原理,借助计算机,将数学公式反复迭代运算,将抽象神秘的数学公式变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画作。这种艺术创作方式也被运用在游戏设计与电影特效的创作中。设计师借助各种数字化工具开展设计工作,使得设计作品带有浓厚的数字味道,如纽约服装设计师弗朗西斯·比通蒂和迈克尔·施密运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了第一套基于此技术的礼服;近几年被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等人运用于建筑设计领域的参数化设计(图5);电影《黑客帝国》中所展现的“赛博朋克”风格,均带有强烈的数字化痕迹,具有特殊的美学特征,这在数字时代之前是前所未见的。

图5、扎哈·哈迪德运用参数化设计手法设计的盖达尔·阿里耶夫文化中心

(五)全球文化的交融性与生态设计诉求

大众审美在全球化趋势与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东方的国家会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西方国家也会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举办特殊的活动。宗教、文化的隔阂在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下被跨越了,圣诞节、春节、基督、属相等文化符号已然变成了消费符号,被运用在各种产品的包装与设计中,比如,阿莱西公司2007年推出的由设计师斯蒂凡诺·乔凡诺尼设计的“清代世家”系列产品,就是取材于中国元素的典型案例。另外,各种跨种族、跨民族、跨宗教的纪念版产品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例如路易威登在2018年推出的十二生肖春节纪念版手表表盘设计、苹果公司2019年发布的“新春特别版”Beats Solo3耳机等产品,都以春节符号为卖点,这种案例举不胜举。

美国的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了著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提出“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概念;1995年,美国人维克多·佩帕尼克出版《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一书,高度关注了设计中的生产和环境污染问题,把设计对生态的影响上升到道德层面;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治国理政方针政策。不论是消费者还是设计师对于商品的设计的态度都逐渐趋于理智,所以生态设计丰富了传统审美观念成为现代优秀设计的评价标准之一,也符合现代设计审美的合理原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现代设计审美追求随着生产力、科技、传播媒介、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变化。正如设计理论家阿尔伯特·巴特尔在1991年所说:“设计这把沸腾的壶向外冒着朋克、奢侈品、种族、微电子,新的谦逊、启示性的恐惧、享乐主义和更多的东西,这些冒出来的东西包括甜蜜的流行小饰品和机智的、富有想象力的革新品。”[3](209)但是,也有两点趋势值得警惕:第一,全球文化交融中的本土消融。第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至上所导致的“浪费主义”。这两点所造成的本土文化尤其是基于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的式微以及产品的迭代频繁、过度设计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正是我国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当下设计界所面临的深层问题。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设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