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育人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

2019-10-23 05:25柳建华
关键词:校地协同育人

柳建华

学院与政府共建实践基地揭牌

2014级雷山考察调研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人才的支撑作用无疑是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得依靠人才的力量,这已经成为共识。乡村振兴中人才缺失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工作,人才问题更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在一些地区效果不佳,工作难度较大、群众的配合度低等困难,究其原因,人才的缺失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交给市场来检验。但我国长期以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停留在学校层面,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从人才培养的模式革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本文试图通过校地协同育人与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实施路径两个切入点,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研究背景

(一)经济发展与政策导向特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00309亿元,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1]。

但是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2018年GDP总量排名前十名的国家里,我国的人均GDP仅列倒数第二。有专家结合国际社会发展经验判断,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多年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已经致使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人均GDP超越1万美元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难以逾越的目标;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政府早已预判到发展的阶段性困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主动降速、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风险尚未根本消除,中国必须解决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以及增长动力这三个主要环节的调整转换。

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关键一环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和局部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尤其在乡村凸显。研究者们基于这样的判断认为,我国社会经济还有很长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这一判断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村振兴的留存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至于未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难度最大的任务在乡村,但是我国乡村拥有着广泛、深厚的基础,发展潜力也尤为可观。

(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因为专业设置与岗位契合度高,毕业生能很好地衔接毕业与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落实校企合作以及开展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革新,以往陈旧、单一的办学体制有了质的变化,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2015级格头村调研之一

2015级格头村调研之二

2015级格头村调研之三

2015级格头村调研之四

基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需要,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工作的重点。这种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导向,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和社会各自拥有的不同教育资源,将学校教育与校外工作实践相结合,以获取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获取实践技能、实际经验有机结合,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育人,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操作层面上而言,校企合作育人与校地协同育人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整合双方资源,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不同点在于校企合作育人聚焦于企业用人需求,校地协同育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强调专业性,另一方面适切性更广。校地协同育人可以结合地域性特征,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专业打包的形式进行一揽子培养,这不但可以节约教育资源,同时通过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寻求政府扶持,最终形成校地协同人才培养的内生性原动力,更加有利于人才的未来发展。

二、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国家对于经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文件是驱动经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相关政策调整呈现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强调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总量提升的同时关注质量的发展;二是强化了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求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校地协同人才培养,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这些政策的支撑。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战略计划,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的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之间关系变化的新特征,从我国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出发,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明确了乡村振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做好 “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同时,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要抓手。这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阶段。

3.《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方案》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的理念,职业教育需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职业教育还应该对接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贴近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3]职业教育通过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等核心要素的改革创新,从单向人才培养调整到促进人才就业、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工作目标,鼓励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道路上才能不断前进。

4.《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水平上,专业特色化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明确专业改革与建设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重。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我国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围绕乡村发展的需求,培养培训适应乡村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学生,在人才的招生就业环节,以及顶岗实习、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机制中推进校地产学研合作,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涉农职教改革试验区,不断提高自身服务乡村发展的能力,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

(二)资金保障

我国政府公共财政对于乡村振兴的倾斜是校地协同育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资金保障。通过市场化的方向指引,加大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在经费使用的方向上,不断增强针对乡村发展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将有利于校地协同育人的实施以及人才培养面向乡村需求的实现。

同时,多方面筹措资金,广泛开展基于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投融资渠道也是重要一环。全社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形成多元的资金投入局面,充分发挥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资本一旦向乡村振兴的相关领域流动,以往乡村发展中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并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也能获得相应的配套资金。

三、实施路径

(一)构建创新型乡村文化发展体系

创新型乡村文化发展体系的建立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文化发展体系从创新的角度进行重构,是乡村振兴的自发性动力之源。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应该贯穿、融入每个环节。如何构建创新型乡村文化发展体系,结合各地发展差异性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入:首先是挖掘当地历史发展优秀元素。乡村发展中保留下来的各种原始记录性文件,如地方志、人物志等都是可供汲取的养料。同时,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产品、活动等,如以手工艺技艺为核心的地方特产、以民众交流为出发点的庙会、市集,也是探索创新型乡村文化构建的来源。

(二)实现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

从国家建设角度看,我国人力资源除了科研发展的需求之外,同时也需要技术技能提升的人才储备。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科研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普通教育的功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是由职业教育来完成。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应该具有同等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偏重于普通教育而弱化了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社会公众对于职业教育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推动。

我国经济迈入转型期以来,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受到关注,没有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匹配,我国经济转型将困难重重,这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绝佳机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实现我国教育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

校地协同育人推动乡村振兴的落实,不仅可以彰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可以向乡村等发展相对薄弱地区倾斜,提升乡村职业教育水平,进而使得受教育者能有拥有在劳动力市场中求职的话语权。

(三)订单式培养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库

通过校地协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乡村人才保障、打通乡村人才制约屏障、促进“三农”问题高效解决的根本方式,是改善农村面貌、激活农村活力、提升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便捷之选。有针对性地对有志于乡村振兴的人才进行培养,给予机会、历练、关心,使人才有施展自己技术技能的平台,并且通过配套激励措施的跟进,留得住人才,乡村振兴的战略才能稳定推进。

(四)完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关联协作乡村发展特征,不断完善“双师型”教育制度。校地协同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双师型”教师制度的标准化建设,要完善“双师型”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以及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校地协同育人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有效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现状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数量不足及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与加快发展校地协同育人工作要求不相符合。需要基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建立灵活性的用人机制,广纳贤才,引进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五)校地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

校地协同育人离不开市场化基金的引导,市场化基金是校地协同育人和乡村振兴的桥梁。市场化基金一方面可以面向高等职业院校建立成果转化基金,撬动成果落地转化;另一方面是面向乡村建立乡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同时,通过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打造基于乡村振兴的校地协同创新模式。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工作站建设,支持乡村企业创新发展;在乡村打造创业基地,吸引人才创新创业。校地协同育人也可以通过产学研模式创新,建立与乡村振兴直接关联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基于乡村振兴的技术研发与转化。

师生控拜村现场调研

学院驻村第一书记胡发强

苏州长沙岛帮扶方案现场研讨

教学指导

跨专业课程交流

设计成果综合展览

(六)构建资源开放共享体系

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创设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构建资源开放共享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制定校地双方资源开放共享的管理办法。通过编制资源开放共享目录,发布资源开放共享信息,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合作方开放共享体系;整合优质共享资源,进一步建设并完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网络。二是对接乡村条件平台。依托“乡村条件”平台建设,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共享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技术转移等服务。三是建立校地共建信息系统。推进合作计划相关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建立资金数据库,实现信息开放共享。

(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维度的拓展

校地协同人才培养不同于以往单项人才质量评价模式,即学校制定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是唯一衡量人才合格与否的尺度。校地协同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地方需求,同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合理规划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力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脱节,并且适度超前。我国的乡村振兴是融合了系统性与地域性发展特点的战略规划,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城乡差别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不缩小这一差别将影响到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乡村发展历史、现状等也具有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地协同育人,培养致力于乡村振兴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评价模式。

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在知识、技能、能力、动机、性格和行为方式上与乡村振兴岗位的要求相匹配。很多成熟的关键性的岗位都有任职资格要求,以及胜任力模型,这些标准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合这个岗位的重要依据。特别是乡村振兴中管理岗位更看重岗位素质要求,而不仅仅是岗位胜任能力要求。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一致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任务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的,而一个团队的领导及其成员在年龄、经验、文化水平、沟通和行为风格等因素上的特点,对团队氛围和运行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团队领导的风格作用更加明显。任务复杂、创造性要求高的团队,需要团队成员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等方面的构成更加多样化,各种团队角色都有人承担。校地协同育人推动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然会重视人才的团队意识,不同专业之间人才的相互配合,同专业之间人才的沟通交流都是人才培养中需要着力关注的。

人才培养与组织匹配。每个成功的组织机构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在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下,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遵循同样的行为原则,追寻同样的意义感。员工自身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不匹配,不利于组织运行效率的提升和长远发展。校地协同育人的工作中也得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精神,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把握育人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人才。

猜你喜欢
校地协同育人
基于校地共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探析——以六盘水师范学院经纬图书馆为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