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后记

2019-10-23 05:25尹骅
关键词:施光南艺术家创作

尹骅

图1、专家组在创作过程中的检查(一)

图2、专家组在创作过程中的检查(二)

国家文化部于2017年至2019年间组织了一项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在全国确立了四个美术创研班为这个工程创作美术作品,笔者很有幸作为创作成员参与到中国美术学院创研班之中。整个美术作品创作范围是围绕几个大的时代阶段展开——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业:社会主义建设与道路探索;改革: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决胜全面小康。

在众多的选题中,笔者选择了第四点——“复兴:决胜全面小康”板块里的《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是一个能将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课题,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这个主题不但能展现时代特点,也能更贴切地表现艺术家、艺术作用于人民相互的关系,这也应当是一个艺术家的使命与担当。

纵观艺术史,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大量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都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没有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家生活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时代滋养、培育着艺术家;同时艺术家创作作品来表现那个时代,引领时代精神,甚至激励、推动时代的发展以及唤起人民的觉醒。因此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家的创作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在西方的艺术史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文主义的萌芽开始滋生,唯物主义慢慢出现,人们开始关注当下的生活。艺术家在这样的时代中逐渐觉醒,汲取营养,迸发灵感,创造力得到空前的爆发,在这种时代下才出现了文艺复兴三杰,绘画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慢慢改变、前进,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再比如,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德拉克洛瓦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这是画家在亲眼目睹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的战斗场景后,大胆地将寓意象征性和真实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交织着浪漫主义与现实精神的伟大作品,这是一首激昂的战斗进行曲,是一首为自由、为人民作的赞歌。西班牙画家毕加索,虽然作品风格多变,但是在他看见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后,立刻创作了《格尔尼卡》,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家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呐喊,激励着当时遭受苦难的人民。列宾的《伏尔加河的纤夫》、苏里科夫的《禁卫军临刑的早晨》、莫伊申科的《母亲》等等,这些作品贴近人民生活,表现出人民的喜怒哀乐。这种真实的描绘,准确反映和展现着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和艺术家对时代的思考,伟大的艺术作品在表现艺术家的个体思考与创作的同时,还唤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共同记忆和思考,这是他们艺术的共同点,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华彩的乐章。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传世佳作。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延安整风》等,这些作品除了表现艺术家高超的艺术造诣之外,更多的是饱含真挚的情感和生活。本人在2012年曾受委托临摹罗工柳先生的《整风报告》,这张画非常真实地描绘了毛主席在延安整风会议上的讲话场景,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在临摹过程中,深深感叹罗工柳先生严谨的创作精神,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态度以及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只有长期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刻画出如此生动的形象,才能通过形象表现那个年代,从而被人们感知和牢记,留在美术史中。这是我们需要好好学习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在确定《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个选题之后,笔者决定从“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个点入手进行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明确指出“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无数前辈艺术家为了艺术创作深入乡村、城市,足迹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和人民群众一起劳动,共同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获得灵感。

图3、《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三素描稿

图4、《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五素描稿

经过思考之后我最终选择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为自己的创作对象。施光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代优秀音乐家,创作了非常多的经典传世之作,传唱度极高,被誉为“时代歌手”。他的《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多情的土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尤其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非常好地表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新气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全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施光南在创作中调用了自己在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上的素养和积累,歌曲既有北方音乐的厚重有力,又有南方音乐的秀丽婉转。他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化出来的新旋律,更好地表现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比较广泛的内容(引自施光南的《我怎样写歌》)。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我从小对施光南的歌曲和音乐都非常熟悉,对作曲家的生平也很了解,在哼唱他的歌曲之余更敬佩他的人品和感叹他的艺术道路。作曲家自始自终为人民创作,他的爱国情怀令人敬佩,能为这么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塑像让我觉得非常荣幸;而在作品中如何表现出那个变革中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点,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当然这也是对自己创作的提升和磨练。

一、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和组织画面

第一阶段包括收集资料、再三推敲和绘制小稿、上大画布刻画与表现画面,这一阶段历经了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笔者还经历了多次有关哲学理论、戏剧、构图的课程的学习、专家论证与研讨,过程的展开可谓全面。

前期搜集素材和资料包括施光南的音乐作品、著作和传记,笔者反复琢磨《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的歌词,研究作曲家的创作和时代环境以及多次的下乡采风实录。如何才能构思一幅好的作品,既能反映艺术家的浪漫情怀又能表现出艺术家创作和人民的紧密关系,体现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艺术作品带给人民的美好愿景?为此我参考学习了很多大师作品,想象过无数画面,绘制了厚厚的草图,最终决定描绘施光南为艺术创作而下乡采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场景。为了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创作期间笔者也多次下基层体验农村生活,与农民打交道,给他们画肖像,并且带学生下乡写生考察等。施光南是浙江金华人,因此我构思的画面是艺术家在浙江农村采风,遇到一群民间音乐家,在劳动之余,在树阴下休息乘凉,一个大辫子姑娘放声歌唱,几个伴奏者纵情演奏。施光南一边倾听,一边打着节拍,若有所思。远处农耕完的农民挑着满满的稻谷从田间走来,大家伙儿边走边唱,一派丰收后的喜悦景象。画面元素有阳光、稻田、丰收、歌唱、喜悦、憧憬,这既能表现作曲家和人民的互动关系,更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的春天正在迎面走来,以此点出创作的主题。画面是虚构的,但情感是真实饱满的,这也一种将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二、第二阶段:构图语言和小稿制作

在构图上,笔者采取偏重于传统油画的构图方式,强调均衡、稳定的效果。人物聚集在一个小山坡上的大樟树下(大树也有扎根的寓意),施光南作为主要人物,居中心位置,他的身边和背后围绕着喜悦的的农民,歌者和演奏者安排在画面左侧,姿态舒展,尽情欢唱。粗壮的树干和茂密的树叶支撑起整个画面,远景是广袤的稻田和延绵的远山。贯穿画面的大直线不但起到支撑画面的作用,同时突出人物的起伏关系,增强画面律动感。

小稿制作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在每个审查阶段专家组都提出修改意见,画面人物的组织关系花费不少周折。在不断地修改人物组合与推敲构图的过程中,画面空间逐渐合理、人物安排饱满、情绪表达趋于准确。此后开始进入正式绘制阶段。

三、第三阶段 上大画布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

图5、《在希望的田野上》色彩稿

图6、《在希望的田野上》正稿

虽然笔者曾经多次参加过国家与浙江省历史画创作并获得奖项,有大型创作的经验,但是这幅画面对于光与色的运用、人物情绪的捕捉和把握,对笔者而言还是巨大的挑战。“光”是油画艺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不仅决定着整个画面的黑白布局,同时还传达着作品整体的情感表达。例如,伦勃朗画面中的光表现空气、维米尔画面里的光表现科学精神、拉图尔的烛光是刻画静谧的气氛、而卡拉瓦乔则通过光线表现一种神秘的仪式感、印象派画家们的外光则更多是表现自然之美。因为这幅作品要表现喜悦的情感,所以画面需要明亮的光线,采用阳光作为主光源是很好的选择,因为画面有大树,人物基本在阴影中,所以树荫下的人物色彩偏冷,右侧人物又处于逆光的关系中,整体偏暖,画面几处不同的环境影响导致冷暖色的变化更为复杂;还有一个难点是阳光透过树叶撒在地面的光斑,冷暖交织,形状各异。画面既需要光斑增加丰富性,但又要避免出现“散”“花”的问题。为此,我借鉴了很多俄罗斯的绘画作品,其中在梅尔科夫的《和平的天空》一画中,学习到了画家如何表现逆光的处理手法,通过抓住人物轮廓光的形的变化,加强光感和体感;同时画家对人与景的关系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控制也让颇有启发。

其次,在对画面色彩表现上也遇到一些难点。色彩是这张画的重点,这张作品需要明快、亮丽的基调,而外光色彩冷暖差异大,环境色的变化丰富,如何把握颜色的变化和统一,用强烈的色彩来体现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再有就是对画面各种绿色的处理,例如:树叶的绿色,草地的绿色 ,田野的黄绿色,几个人物衣服的颜色如何区分等,这些颜色的把握和安排也着实让人伤透了脑筋。多次反复,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也翻阅了普拉斯托夫的作品,他擅长描绘阳光、农田和劳作的农民。《割草》这张画也同样是表现农民劳作的场景,有树荫下的冷光和阳光下的逆光,各种复杂的环境色,各种不同的绿色组成画面的主色调。画家很好地表现了几种相近颜色的关系,例如树叶和前景的花草、远景田野的色彩,通过准确的冷暖对比和明度的处理,很好地表达了色彩的层次。画面里阳光闪烁,白桦树叶被风吹起,仿佛能听到树叶的沙沙声,很有乐感,很动人。对前辈大师的这些作品的学习鼓舞了笔者,于是笔者大胆尝试,改变原来画面只注重固有色的问题,反复调整,画面的色彩终于有所改观。

在大关系慢慢准确之后,进入人物深入刻画阶段,画面中对主要人物施光南和女歌者的刻画当然不言而喻,是最重要的。他们的表情刻画、顾盼关系、色彩运用、油画语言的表达都花了不少时间。除了这两个人物,对周围的农民、伴奏者们形象的描绘也让人乐在其中,每个人物的特征个性、表情、衣着特点都经过精心思考和安排,因为刻画好周围的人物形象,既能烘托画面的气氛,同时能更好地反映那个时代特征和气息。经过长时间的推敲、调整与修改,画面逐渐丰满,进展慢慢顺利起来,最终作品于2019年的4月完成。

回顾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可谓历经周折,感触良多。施光南作为笔者的创作对象,他的事迹、作品、他与时代和人民的紧密关系无不深深地吸引和打动着我。同样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将他的形象和故事搬上画布也是一次崭新的创造过程。现今,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的征程,在这发展的时代中,必将出现更多美好的时代画卷,也必将产生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以及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通过这次创作,笔者深刻认识到,要创作出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作品,必须到生活中去,像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献身于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施光南艺术家创作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