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灯彩历史发展研究

2019-10-23 05:25汪丽秋
关键词:灯彩苏州

汪丽秋

魅力双塔

一、灯彩源流

灯彩是跨越近两千年的闪光艺术长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类从擎在手上的火把——燔燎、篝火等开始,渐渐到有意识地固定火种(火源),经过原始加工、改进、演变,出现原始的照明器物,灯彩从幼稚的初级的物体伴随元宵节的形成而诞生。

(一)“苏灯”的历史渊源

苏州灯彩随元宵节形成蔚然成风,太湖流域从原始走向成熟,经过一段不算太长的孕育期(模仿和创造阶段),至晋、魏已初具雏形,南北朝时期已经基本具形,日趋成熟。

中华灯彩应该说是以长江流域为源,以苏州为宗的灯彩,史称“苏灯”。“苏灯”始于南北朝(距今1500多年),盛于唐宋,在宋代苏州灯景之盛不逊于汴京。宋《乾淳岁时记》称:“灯品之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又称:“禁中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着色便面也。”足见当时的苏州灯彩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已然成为全国各地灯彩业中的佼佼者。

宋代,中国灯彩分为四大流派——“苏”“福”“粤”“京”(“苏”指江苏苏州,“福”指福建泉州、福州,“粤”指广东潮州、佛山,“京”指京城),苏灯列于四大流派首位。苏州灯彩以造型优美、结构精巧、色泽秀丽、剪绘有法、装饰华丽、玲珑剔透而博得世人的称誉,历代都以张挂苏灯而引以为荣,足以证明苏州灯彩在中国灯彩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影灯巧丽,他郡莫及,有‘万眼罗’及‘琉璃球’者,尤妙天下。”《清嘉录》记载范大成在《石湖乐府序》中还记有:“吴中(旧时苏州曾称为吴县,吴中指苏州城里)风俗,尤况上元,前一月已卖灯,谓之灯市,价贵者数人聚博,胜者得之,喧盛不减灯夕。”范成大乐府诗《灯市行》给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宋代苏州元宵节灯市的盛况,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两品争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儿郎种麦荷锄倦,偷闲也向城中看;酒垆博簺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灾伤不及什之三,岁寒民气如春酣;侬家亦幸荒田少,始觉城中灯市好。”诗中盛赞苏灯特别名贵的两品灯彩“叠玉千丝”和“剪罗万眼”(叠玉千丝是指苏灯经典代表作琉璃球灯,剪罗万眼是指苏灯经典代表作万眼罗灯)。

苏州灯彩之盛为前所未有,从黄鹂坊桥始,经吴趋坊、西中市、阊门、南濠至山塘一带蜿蜒十里,街路两侧置放各种彩灯供人观赏并出售。这一带既是灯会,又是历代上元盛会之地,白天为市,晚上放灯。灯市开市之日商贾云集,达官贵人、乡绅农夫、文人雅士穿梭其中,官宦豪门还租用街楼搭起氍毹帘幕,作为眷属们观灯的所在。灯节前后三天,城开不夜,月丽中天,红男绿女,倾城出游,真是“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灯有“龙灯”“马灯”“狮子灯” “莲花灯”“明角灯”“宫灯”“谜灯”等,巧丽精致,争奇斗艳,引人入胜。由于灯彩兴旺,带来了相关的灯文化活动,有灯市、灯社、灯谜、灯游、灯宴、竞灯等。明代的江南才子唐伯虎赞美当时的苏州元宵灯会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晚清诗人蔡立清作诗:“龙灯兴过马灯来,还托禳实搭彩棚,中市前头濠上路,火为城腹锦为城。”苏州灯品众多,据《姑苏志》记载的就有荷花灯、栀子灯、葡萄灯、鹿犬灯、走马灯、栅子灯、夹纱灯、琉璃灯等,制灯店铺主要集中在吴趋坊、皋桥和阊门南浩街一带,另外城中宫巷也有不少店铺制灯售灯。

(二)“苏灯”在近代的发展

民国初期,苏州灯彩仍然兴旺兴盛,据1925年成立灯业公所时记录,大小灯铺有127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小云飞”“老祥征”“巧云斋”“振源祥”“许龙飞”“同源祥”“朱同茂”“陈思宜”“朱顺兴”“灵云飞”等,后来由于战乱频频,民不聊生,一直兴盛的灯彩行业逐渐萎缩,到解放前夕苏州城内的灯彩店铺仅剩三十多家,且仅靠制作殉葬用的纸扎冥器苟延残喘。

新中国建立后,苏州的民间工艺在曲折中前进、在起伏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的一批灯彩艺人如吕泉福、吴仁昌、浦海泉等,都开出了私人的灯彩社,大多为前店后坊。在工商业公私合营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里,苏州市创立了苏州民间工艺厂,民间的一些灯彩集团譬如 “新艺灯彩社”等,都并入了民间工艺厂。民间工艺厂在灯艺项目上,召集了散落在姑苏民间的顶尖灯艺高手,专门成立灯彩车间研究制作苏灯。1959年在全国花灯比赛中,苏州民间工艺厂制作的独具一格的《亭台楼阁灯》被专家们誉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特色鲜明”,一致推举其为全国第一,再次正式命名为“苏灯”,折射浓郁的吴文化风韵的苏灯,成了民间工艺品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因此誉满神州,名扬国内外。

二、苏州灯彩的艺术特色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倚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沪宁铁路、公路贯通东西,水陆交通便捷,太仓港是省内外运大港,史称“控三江而跨五湖”,足见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私家园林比比皆是,山塘街、平江路历史悠久,苏州河多、桥多,景色独特,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灯彩因“精、细、美、雅”称著于世,流传甚广,不仅在市域内影响深远,周边城市包括上海、南京以及浙江都喜爱苏州的“灯”,苏州的“景”。

苏州灯彩自宋代已形成一种行业,明代至建国初期苏州灯彩分布以苏州市区为主,主要集中在阊门、吴趋坊、南浩街沿线一带街巷之中,另一集中地是市中心观前街的宫巷巷内和娄门、葑门的街巷井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合并店铺,集中艺人组建新艺灯彩合作社,而后并入民间工艺厂成立灯彩车间,苏州灯彩重拾灯艺走上正道。直至二十一世纪初,因种种原因民间工艺厂消亡、艺人流失。现在苏州尚有五、六个工坊在坚守苏州灯彩。

富有内涵的吴文化,是苏州灯彩的重要底色,苏州灯彩与苏州的城市、园林、人文、节令、习俗密不可分。苏州的历史、地域、制度、民俗和生活态势等影响下,才真正形成苏州灯彩的独到之处,才会被世人称之为“功夫妙天下”的中华灯彩魁首。

苏州灯彩俏丽夺目、精致秀雅,造型极似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阁,独具一格的造型,结构合理的骨架,镂剪雕凿雅致精细的剪纸,吉祥寓意、五彩缤纷的套色灯花,灯内筒芯上有吴门画派笔法工致、雅俗共赏的山水、花卉、人物画面周而复始,循环展现。灯架轮廓嵌以耀眼的花边,角尖如意上悬挂飘逸的流苏,静和美的外形,亮和动的内在,和谐相融以“精、细、美、雅”称著的艺术特色,深远文化内涵的苏州灯彩,让人感觉审美的愉悦,是修养和典雅的标识。

苏州灯彩崇尚高雅,追求逸趣、精致清丽,让人们感受传统旧里裹藏下的文化经典,苏州灯彩处处体现和诠释美学原理,黄金比例,刀工精髓,笔墨有道,这些特有的艺术语言阐述着美学精神。

(一)“形、色、光、动”

苏州灯彩的丰富表现力,主要表现在“形、色、光、动”上——

“形”:灯的造型因题材、内容的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而千种风情,万般姿态。苏州灯彩优美的造型产生形式的美,美不胜收。

“色”:灯彩的色以红色作为主要色基础,多色的碰撞,多元的色彩,色彩绚丽、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在白天视觉效果很好,在夜幕下因“光”的神奇而有更好的展现。

“光”:灯彩的光,虚入虚出的光,足以勾起回忆和思绪,强烈明亮的灯光,能够产生兴奋和热烈,变幻莫测的光,使你浮想联翩,星星点点的光,令你情愫万千。

“动”:“形、色、光”是灯彩的精彩之处,“动”是灯彩的奇妙之处。动得情理之中,动得意料之外,动得妙趣横生,动得啧啧称奇。动与静在苏灯中精妙出彩,在苏灯中和谐生辉。

(二)苏州灯彩的基本特征

苏州灯彩在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汇集了多种传统手工技艺,集 “扎、糊、剪、绘、饰”及光处理于一体,融会贯通,形成了“精、细、美、雅”的艺术特色与独特的手工艺体系。其造型优美,结构巧妙、色泽鲜艳、装饰华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素雅、沉稳、古朴、宁静”。

1.门类齐全、品种丰富

现全国仅有苏州保留制作传统艺术灯彩的五大门类,120多个品种(苏灯小到10公分,大到30-40多米不等)。

2.工艺精致、技艺精湛

苏州灯彩是靠纯手工制作打造,每一件灯彩、灯品从划线画点、开料拗形,扎架成型、裱糊灯身、剪纸刻花、挥笔绘画都是一件一制,每件每步都是独立的,均需上下衔接、道道把关。

不论造型还是图案均沿袭传统历史表现手法和传统文化元素。以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亭台楼阁为苏州灯彩的外形设计,唐代“华胜”的套色剪纸为灯花,以吴门画派的绘画技法作画于灯上增加文化气息,更具苏州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龙宫借宝

富贵祯祥

(三)苏州灯彩的价值

苏州灯彩不仅为众多园林、景点、私宅提供陈设布置,也为节日庆典提供各种精美的艺术灯彩、灯品、灯组增添烘托热烈气氛,彰显民间民俗活动的传统习俗和影响力。苏州灯彩曾在全国各地举办展览和各种类别的灯会,为丰富民间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还曾走出国门到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办展,产生了极佳的效果。

1. 历史价值

苏州灯彩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精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与近代的特征在苏州灯彩均有保留,集中体现了中国灯彩的历史演变,这是其突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实用价值

苏州灯彩不仅为园林、景点、私宅提供陈设布置,也为节日庆典提供各种精美的艺术灯彩、灯品、灯组,具有照明、装饰等实用价值。

3.艺术价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目前上海市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亟待提高的现状离不开落后的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与投入。少数民族大学生们需要接受更多来自学校、社会的实践体验来提升自身的创业实用能力[5]。政府、学校、社会三方需要同心合力积极共同搭建举办创业模拟沙盘、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创业实际训练基地建设等多项措施,竭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服务,夯实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任务。在创业积极性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创业平台举办各项有益活动带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进一步飞跃,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社会自我价值。

苏州灯彩不仅融合造型、美术、色彩等多种工艺,而且每件作品都是独立的艺术品,不少高档的苏灯已被作为艺术品收藏,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

4.民俗价值

苏州灯彩在各类文化活动与民俗活动中,由民间故事、吉祥传说组成灯彩主题,以灯彩独有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灯彩文化的艺术载体,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欢乐和期盼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很好的民间民俗文化价值。

5.文化价值

灯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州灯彩早已成为中国灯彩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在全国灯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与审美情趣成为苏州乃至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符号,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苏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广受欢迎的艺术品。

三、苏州灯彩的代表性人物

(一)历史名人

在灯彩千百年发展历程中,在发展演进过程中,造就出许许多多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和顶尖优秀艺人,由于无详情记述仅留下几位——

顾后山:明代太仓人,擅取麦秆擘丝制灯,有独创的技艺。他离世后,这种麦灯就一时绝迹了。

盛某:明代苏州人。家居鱼行桥,是当时的制灯高手,擅制栅子灯,久已失传。

赵蕚: 明代苏州人。擅制夹纱灯,用纸剪刻成花卉翎毛,经染色蜡涂,用纱绢相夹成型,制作成灯,“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载于《苏州府志》。此灯已失传久远。

钮元卿、徐廷锟、沈宇宸、徐致祥、黄文广等艺人是清代有历史记载的制灯高手。除了技艺高超的匠人之外,又出现了一批花灯收藏者,可见明清灯彩艺术的繁盛。

(二)近代名人

近代苏州也有几位制灯高手——

章仲甫 (1903-1965) :苏州人。擅长龙灯、龙船灯,生动传人,技艺精湛。自幼进纸扎店学艺。1922年自设玲云飞纸彩店。1956年参加灯彩生产合作社,后转入苏州市民间工艺厂。是当时苏州市工艺美术系统51位老艺人中唯一的灯彩艺人。

吕泉福(已故):苏州人。以刀工见长,小件著称,曾与吴仁昌、浦海泉、汪筱文合作制作的龙船、凤舟,现收藏于苏州民俗博物馆。

吴仁昌 (已故): 苏州人。承传吴锦瑞之艺,擅造型,以巧见长,喻为“巧、灵、珑”。创走马灯“过桥落蓬”一技,曾与汪筱文合作“盘门三景”壁座灯,灯中大展过桥落蓬之技巧,是苏州灯彩行业中的巧手高人。

东山碧螺号

神州水乡-甪直(2012年旅游局颁发最佳制作奖)

浦海泉(已故):苏州人。灯业公所会长浦锡山之子,擅制亭台楼阁灯,《孙子练兵》大型壁座灯,精致优美,人见人爱,是位德高望重的灯彩高手。

(三)近代名人汪筱文

苏州灯彩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男,1945年7月,籍贯为安徽歙县,出生于苏州,汉族,从事苏州灯彩设计、制作。妻子胡少贞、女儿汪丽秋、女婿黄晓东均从事苏州灯彩。

汪筱文自1963年1月进入苏州民间工艺厂学艺,先后师承周公度、沈彬如、崔护等学习绘画、剪纸、民间工艺等,经领导安排师从吴仁昌、杨锦昌、吕泉福学习灯彩,在名师指点、教授下,全面掌握“扎、糊、剪、绘”,古典灯艺得心应手,后担任灯彩车间主任、厂长助理、技术厂长。

民间工艺厂的艺术摇篮哺育了二十年,汪筱文灯彩技艺已炉火纯青,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研制一种以传统走马灯中3-4寸的绢衣泥人,扩大独立为真人化的人物,模仿真人动作达到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动态人物,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施以适度的机动,研制成功了“动态人物灯彩组合景”,一改以往“静止苏灯”为“动态苏灯”。开创了苏州灯彩的全新格局,成为第二代苏州灯彩的创始人。“动态人物灯彩组合景”研发成功,推动了全国灯彩业的前进与发展。

1984年,“动态人物灯彩组合景”以全新姿态的灯会形式向社会推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轰动,苏州拙政园、北寺塔、虎丘等园林景区连年举办灯彩,高超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叫好。苏州灯彩从1986年开始进入巡展,先后在江苏无锡、南京,上海嘉定,山东济南、青岛,河北石家庄、秦皇岛,北京中山公园、大观园,陕西西安,江西庐山,广西桂林象山公园,广州文化公园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苏州灯彩誉满大江南北,博得人们的称誉。

1986年,汪筱文与广州东方乐园联合开发了《古灯奇观》大型游乐项目,汪筱文作为项目首席设计师、艺术指导,全身心投入《古灯奇观》的设计、制作中,既要使项目能在苏州灯彩史上有一个重大突破,又要使项目保持传统特色,他对每一个环节、动作、场景设计得一丝不苟,充分展示、展现苏州灯彩在游乐项目中的魅力,经过一年的努力,所有动作安排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项目 “奇特、奇妙、奇异”,《古灯奇观》成功地填补了国内游乐项目的空白,全新格局的苏州灯彩出现在旅游游乐行业。迪斯尼游乐协会派出专家组人员对该项目进行专门考察、论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国家旅游总局为作品作了表彰,项目得到广大游客的纷纷好评,始终名列前茅,取得极佳的经济效益。时任中央领导人薄一波、叶选平等领导也高度赞扬了《古灯奇观》项目并与汪筱文合影留念,薄一波还题写了“江南灯彩好,苏州灯王妙”十个大字。赞美苏州灯彩的秀丽精巧,赞扬汪筱文为苏州灯彩做出的重大突破。

四、苏州灯彩艺术的普遍性规律和美的形式法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因市场经济影响,苏州灯彩似乎辉煌渐去,日趋萎缩、衰减,仅剩苏州国际旅游节的彩船巡游的彩船设计与制作。汪筱文、汪丽秋父女利用这段时间归纳总结自己几十年在“灯”与“彩”、“色”与“光”中的普遍性规律和美的形式法则。制灯技艺的要领关键是“比例得当、黄金分割”,以顶、中、底三部分划分可分“三七”“四六”,在立体构造中高度、广度和深度呈现一定比例, “虚”与“实”、“藏”与“露”、“繁”与“简”比例要得当。苏灯的体面特征是:四、五、六、八,四为“四时”,五为“五方”,六为“六合”,八为“八和”。“体面有疏”,在技艺上有以下讲究:画点划线要精准,拗架弯型要灵神,组合叠加要稳恒,造型抓准才是真;糊面拉紧绷挺括,不松不皱不脱胶,接缝细窄修边齐,平整服帖轮廓清;剪纸刀法要多样,行拉平推文武刀,行刀均匀锋口细,起刀笔直出刀净;构图巧妙章法俏,笔墨气韵技法好,干湿浓淡很重要,神形兼备功夫到。这些法规、规程和要领要传授给弟子和学生们。

万眼罗灯

五、“万眼罗灯”和苏州灯彩艺术的传承

(一)“万眼罗灯”的复活

“万眼罗灯”又名“剪罗万眼灯”,是苏州灯彩史上最为经典的苏灯代表作,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记录,“万窗花眼密”“万眼灯以碎罗红白相间砌成,工夫妙天下,多至万眼。”(那时的剪罗万眼的孔眼仅八、九千个而已,称之万眼)因历史原因断代失传,汪筱文、汪丽秋父女俩通过回忆、整理、挖掘、抢救,在“存精髓、除陋腐、挖内涵、拓亮点、新高度、更美妙”的宗旨下,终于在2012年底前使工妙天下的万眼罗灯亮相于世,与世人见面。

(二)“万眼罗灯”的改良

复活的《万眼罗灯》在形态上对顶、中、底三部作“3:7”调整,使其外形状态更舒服,更具苏州灯彩的形式美,结构上更注重力学,在平衡、对称、排列、叠加上进行了分层结构,去除了以往不必要繁复竖撑,结构上更科学、更稳定;组合上集古建中斗拱、雀替、挂落、地罩、门窗、护望靠等构件,运用到灯中更具观赏性,在灯中巧妙地将“隔与引”、“藏与露”、“围与透”、“曲与直”布局,光影与艺术呼应成趣;剪纸纹样较前人更精细、更精美,所谓剪纸实则是刻绸(在真丝上刻),在刀法上不局限在常规“推、拉、拖”上,使用曲线刀、行云刀以文刀雕凿目的,在于剪纸的表现力,灯花融入了现代美学色块元素,使传统剪纸灯花色彩更加缤纷斑斓,传统经典更展风韵之雅;灯芯上,走马灯芯一改以往旧观,以纯水墨的绘画,上追晋唐、下承宗元,吴门画派笔墨气韵,在灯光映衬下文化气息更浓、更美。

蟠桃园(夜)

花果山水帘洞局部

经汪筱文、汪丽秋父女复活的《万眼罗灯》经典作品,它综合了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等古建筑元素,又匠心独特地将“隔与引”“藏与露”“围与透”融入灯中,依据美学原理的黄金比例,外形庄重优美,内在布局精巧,结构平衡对称,剪纸精美,灯花斑斓,丹青笔墨气韵生动,颇具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名城相映成辉。《万眼罗灯》独具一格的亭台楼阁外形,庄重典雅,在丝绸上镂剪雕凿的挂落、花窗、美人靠,刀工非凡,“空、细、雅、透”的万眼和寓意吉祥平安的套色剪纸五彩缤纷,灯内筒芯上绘有吴门画派笔法工致的山水、花鸟等画面,周而复始循环展现。灯角略微上翘的如意头上悬挂飘逸的流苏,灯架轮廓嵌以耀眼的金边,亭台碧瓦飞檐,长长的灯须流苏与花脚的灯基底座遥相呼应,楼阁气势不凡,给欣赏者完美惬意的视觉享受。“和之道”“合之理”,静与美的外形,亮与动的内在,和谐地融于一盏苏灯之中,充溢着高风雅韵,洋溢着古韵今风。

如今的剪万眼罗灯创出了“孔眼”历史之最,已达两万多个孔眼,可见精细程度,因此更为精致,所以说汪筱文、汪丽秋父女不仅是将失传已久的“剪万眼罗灯”挖掘后在传统基础上复原复制,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让体型、器型、造型更优美,而且在结构和布局上深化,将灯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具苏州灯彩“精、细、美、雅”的特色,充分体现了苏州灯彩当代的技艺水平。

(三)苏州灯彩艺术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传承苏州灯彩艺术,为了振兴苏州灯彩,古稀之年的汪筱文心系苏灯,情牵灯艺。2015年的中秋、国庆,2016年春节元宵在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老街连续举办灯会,在灯会传承和展示中,在坚持继承传统上融入现代美学和时尚元素,并在“色”与“光”上做了大胆尝试,突破传统苏州灯彩的用色法,有意让大红大绿在光色中碰撞,结果却产生了极好的“红配绿、金镶玉”的效果,并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好评。以灯会传统题材的作品《嫦娥奔月》为例,以往人物造型处理高度一般在2米或2米以下,为了挑战自己战胜困难,汪筱文把嫦娥人物的身高定在4.5米以上,突破了传统人物容易出现比例失常、人物失真的问题,而且要把嫦娥奔月灯彩组景与现场建筑(借景)融为一体,使组景更具观赏性。中秋之夜观灯者达八万人之多,轰动了苏州城。2016年斜塘老街新春灯会由22组灯彩组景,1000盏花灯组成,除去传统喜庆、吉祥题材灯组外,以猴为主题创作的《花果山灯彩艺术组景》是灯会的重头戏,组景长度36米,高14米,安装在揽月桥侧面,技术要求高,制作难度高,安装难度高,还要表现出花果山的山景,层层叠叠的山峦,重重峻峭的山峰,鲜蹦活跳、姿态各异的小猴,中间4米多高的齐天大圣一边转动身姿,一边舞动金箍棒,这种大体量,高难度的灯彩艺术组景,也是苏州灯彩首次展示亮相,“动态人物组合景”再次以全新面貌活灵活现展现给人们,灯会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愉悦,获得社会各界的纷纷好评。

苏州灯彩因经济效益不好,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人才减少萎缩,虽说还有几家制灯厂坊,但真正制灯高手却寥寥无几,苏州灯彩制作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非遗(苏州灯彩)项目已经处于濒危项目,现在还在行业中继续从事苏州灯彩制作的人员对传统苏灯经典作品很陌生。什么是琉璃球灯?什么是万眼罗灯?怎么传承苏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灯彩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汪筱文绝不愿意看到人亡艺绝,苏灯制作技艺失传的境况。

猜你喜欢
灯彩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浅谈硖石灯彩艺术文化传承与传播创新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园林之城——苏州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苏州大冢:十年磨一剑
秦淮灯彩文化艺术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