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片建构游戏评价策略的研究

2019-10-31 08:17胡敏东南大学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27期
关键词:小班雪花建构

文/胡敏 东南大学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巧妙评价建构游戏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以及建构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实践出发,多维度地阐述小班幼儿雪花片建构游戏评价的方法和策略,提出建构游戏评价的重要性,使幼儿游戏活动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游戏评价作为创造性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使幼儿在评价过程中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也能推动游戏的情节与发展。有效的游戏评价是教师隐形的翅膀,也是无形中推进幼儿发展、技能掌握的催化剂,但如果让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那么必将影响幼儿建构技能的发展与推进。

雪花片是幼儿园中最传统,也是最常见常用的建构材料之一。它色彩鲜艳,体积轻巧,造型多变,既简单又实用,低成本,易创造,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雪花片建构活动是将雪花片运用拼插、连接、垒加等建构技能,通过组合变化造型的一种结构游戏活动,是一种细致、复杂的建构活动。当雪花片处于无结构状态时,只表现为素材,但当它通过拼插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形象时,会使建构活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幼儿在完成雪花片建构后,教师应组织幼儿进行活动评价,使建构活动具有完整性,带给幼儿一个思考、判断的机会。那么对幼儿的雪花片建构活动如何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呢?

一、评价内容

1.将雪花片建构成果及成功体验分享给幼儿,鼓励幼儿发展创新思维。

教师的有效评价,来源于勤于观察。耐心、细致地观察每个幼儿的动手能力,为评价提供素材。幼儿在建构中逐渐积累经验,在评价中,让这些经验展示出来,帮助大家共同获得经验。有经验的幼儿在展示中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其他孩子通过学习感知经验,在以后的实践操作中可以反馈出来,成为已有经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幼儿都乐于接受,在分享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这不单是技能上的帮助,也使幼儿在情感、思想、行为上都得到了满足。

宁宁小朋友在探索建构花瓶时,不满足于已有的几种建构范例,她给花瓶加了个把手,将其变成茶杯。教师在评价中展示了宁宁的作品,并邀请她介绍建构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宁宁在以后的建构活动中也更积极,其他幼儿在以后的建构中也陆续出现了同样建构的方法。分享成果使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满足,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情感体验。

2.将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矛盾的焦点,推给幼儿讨论,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幼儿在建构花瓶时,对圆柱体的构建出现了困惑。针对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尝试把问题抛回给幼儿,让他们自己解决。幼儿在尝试、讨论中,感知到建构圆柱体的方法,获得了圆柱体与圆形共通之处的经验。幼儿是建构活游戏的主体,教师为幼儿的游戏创设了探索的条件,把握主体与主导的位置,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在评价中,注重幼儿的发现与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个幼儿都融入进去,共同体验问题的解决,凸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中,教师引导幼儿的方向,顺应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及满足进一步完善的需要。

二、评价要求

1.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人。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建构游戏结束时,让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把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把提出的问题留给大家。幼儿在讲述中展现了新的经验和成功体验,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方法。让他们自己问“为什么”,回答“怎么办”,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生搬硬套地教给每个幼儿。让幼儿自己介绍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瑞瑞小朋友在表现有盖的茶杯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插个半圆?”他说:“可以做茶杯的盖子。”我为他的想象力感到惊奇。在评价时,我让他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2.重过程,轻结果。

小班幼儿观察能力较弱,动手能力有限,建构的作品没有好与坏之分。教师要允许幼儿能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同时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个体,只要他努力完成,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就应给予肯定。小班幼儿年龄小,必须淡化实现目标的功利意识,不要过于注重结果,更不要追求统一的结果,以求寓教于乐的境界。我们之所以重过程、轻结果,是避免过于严肃的教学,让课程游戏化。在建构活动中关键看幼儿在过程中是怎么发展的,而不是看他们最后的成果、作品怎么样,有发展就要予以肯定。

3.要有重点,不要面面俱到。

教师讲评内容太多,时间太长,幼儿没有兴趣。教师应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对个别方面进行重点讲评。可以评价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如游戏兴趣、操作、认知、想象力与创造力、情感、社会性、坚持性、独立性、自主性等。通过评价,教师可以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创造性游戏的实际水平,同时也能了解教师行为与幼儿游戏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变化,这些对于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以后的游戏活动是有推动作用的。

游戏评价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借助这一过程教师不断提升与完善自身的游戏观念,更多地从理解幼儿游戏出发去组织幼儿游戏。

第二,让幼儿通过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获得平衡的经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将游戏教育化,体现游戏与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评价方法

小班雪花片建构游戏应怎样开展评价活动呢?

(一)从多角度评价

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能从多方面去反映幼儿的学习状况、学习特色、发展变化等,能兼顾到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有利于激励幼儿。

1.围绕活动规则评价,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养成好习惯。

雪花片的建构往往是围绕主题来操作,小班幼儿拼插的主题如眼镜、飞机、花、毛毛虫等。有时幼儿会出现随心所欲的建构,长此以往,幼儿的技能得不到提升。教师在游戏评价时,可以鼓励幼儿“今天你的金箍棒插得不错,如果下次可以和大家一起试着把金箍棒变成飞机就更棒了”。其次,在雪花片游戏中,幼儿很容易在集中注意力拼插的状态下,将雪花片撒得满地、满桌都是。教师在评价环节用一句话一带而过“乐乐插的眼镜很棒,桌上和地上也没有掉雪花片,你是怎么做到的呀?哦,原来用一个拿一个,这样就不会把雪花片撒得到处都是了”。

2.围绕作品创意评价,激励幼儿大胆创新。

小班幼儿的雪花片建构处于基础期,建构技能从直线、基本型的建构开始。当幼儿学会拼插“花朵”时,有的幼儿想到把“花朵”和“金箍棒”结合在一起,表现一朵春天的花。有的幼儿学会了插圆,把两个圆形拼合在一起表现爸爸的眼镜。在游戏评价环节,教师通过展示这些创意作品,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在掌握拼插基本形的基础上,延伸出更多、更形象的作品。

3.围绕解难能力评价,提高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

小班幼儿在用雪花片尝试拼插圆形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感知圆形的弧度,他们表示“不会插圆”。我回忆观察过程,发现多数幼儿是用逐个雪花片慢慢连接成圆,雪花片接错一个插口就会影响整个圆的形状及成功与否。在评价环节,我就这个难点组织幼儿进行了讨论。在观察过程中我发现,棒棒插圆的方法很巧妙,他把两个半圆对接成圆。于是,在游戏评价时,我邀请他做了示范,他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中的观察,灵活运用平行指导法、经验分享等策略,推动幼儿游戏技能的掌握。

4.围绕评奖激励评价,激励幼儿不断进步。

例如:评选出谁最专心投入?谁最安静?谁最爱动脑筋?谁是发明家?谁是好帮手?谁最有爱心(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二)用多形式评价

1.集体与个别相结合。

集体评价是对建构区活动形式的完善,进行集体评价活动时,要表扬那些在雪花片建构游戏中表现积极的幼儿,如能克服困难、创造性强,尤其要注意鼓励有点滴进步的幼儿。利用集体评价可以对建构过程中幼儿遇到的某些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争抢雪花片,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两个孩子能够互相商量解决,但在集体评价时还是要提出来引起大家注意,这样有助于平衡个别指导和集体评价,激发同伴之间的学习。

2.根据幼儿兴趣产生新的建构主题。

《纲要》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比如,有段时间女孩特别喜欢插花。“我们给漂亮的花插个花瓶吧!”有的女孩提出建议,她的提议得到同伴的认可。于是,她们一起动手插花瓶。依据她们现有的建构技能,在建构过程中,她们遇到的难题是怎样将圆形演变成圆柱体。这时,教师的介入指导与适当帮助,推动她们积极面对困难,耐心、积极地将作品完成。

3.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今天我拼了什么?我玩得怎么样?我们这组玩得怎么样?我觉得×××小朋友玩得有意思。谁拼插得好?为什么?”……通过自评与互评,幼儿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发现别人的长处,进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小班幼儿以观察感知为主,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幼儿互相点评。

4.随机评价。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教师在观察、指导幼儿雪花片建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随机评价的方法,灵活地抓住幼儿建构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比如,小班幼儿会用雪花片拼插椅子。幼儿天天在现有基础上大胆、形象地表现躺椅的形态。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并表扬天天“爱动脑筋”。随机评价,将点滴小事变成有意义的事,将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片、闪光面,给所有幼儿带来正能量。

5.保留作品的评价。

在雪花片建构游戏中,这种评价方法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如:在建构花瓶时,有的幼儿雪花片颜色随机使用,整个作品看起来眼花缭乱。有的幼儿使用雪花片颜色很有想法,对花瓶部位进行区分。游戏评价时,通过作品的对比展示,幼儿肯定了部位颜色一致的作品。其他幼儿的颜色搭配意识被积极调动起来,他们在其他作品的建构中,自然而然地将不同部位用色彩区分。

四、评价存在的问题

1.评价方式不适宜。

有些雪花片建构游戏评价形式单一,以反映式讲评为主,把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进行一一阐述,讲评内容较浮泛,并且只是点到即止,不够深入,也没有围绕一次活动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讲评。这样的评价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缺乏评价价值。比如,小班雪花片建构游戏评价环节时,教师往往只邀请幼儿介绍作品名称,这样的讲评方式没有针对每个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无法提升幼儿的建构游戏水平。

2.评价时间过长。

评价时间小班不超过5分钟,中班不超过10分钟,大班15分钟较为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不长。因此,教师组织评价的时间不宜太长。在幼儿自我讲述作品时,教师要认真倾听,为他们的陈述递词以补充不完整的描述。同时,巧妙地控制时间。如果评价的时间过长,幼儿既没有耐心,更不能好好欣赏作品。这样还不如把时间节省下来让他们充分建构更有意义。

3.评价过于笼统。

评价时教师没有给幼儿充分的机会,评价过于笼统。如:“你真棒!”“真好看!”这样的评价看似鼓励,却无益于激发幼儿建构游戏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无益于幼儿创造性的提高,对幼儿建构能力没有任何促进意义。评价时教师如果让幼儿自由介绍,没有适时地引领,这样的评价也是流于形式,达不到优化评价、推进游戏的效果。

教师要组织好评价环节,首先要在思想上明确评价的目的,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建构水平上的发展,而不要在幼儿之间进行横向比较。然后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以每个幼儿过去发展的水平作为评价的基础,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实际状况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纲要》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最后,教师还应当有正确的评价态度,注意恰当地运用积极的体态语言,用热情、关注的态度去评价幼儿。

正确地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评价,使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更多地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获得帮助,增长知识经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教师不要急功近利,要把对幼儿的目标内化为幼儿的需要。教师如果把握好游戏的评价,就会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猜你喜欢
小班雪花建构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雪花
建构游戏玩不够
淘气的小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