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清单”
——大班幼儿自我管理新路径探索

2019-10-31 08:17顾铁英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钱江湾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27期
关键词:大班计划家长

文/顾铁英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钱江湾幼儿园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时间管理则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个部分,既是习惯,也是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今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容易缺乏控制力,会不由自主地包办代替,致使幼儿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及能力。本研究从大班幼儿时间管理的现状问题出发,基于GTD理念,以“时间清单”为载体,通过“板块式设计”“常规式推进”“针对性实施”及“抽样式检测”进行实践探索,让幼儿在制订、实施、检验时间清单的过程中,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统筹规划,提高做事效率,善于合理安排时间,为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我管理是指人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的管理。对幼儿来说,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与自身生活有关的事宜进行管理。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包括自律能力(即自我行为的约束与控制)、协调自我与群体关系的能力、同伴的交往合作能力等。

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其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以及其人格品质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结合以“一切活动以幼儿的发展为目的”的思想意识,我们更加明确: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它的真正目的是育人。通过幼儿感兴趣的形势来培育精神自由发展的人,培育能自我管理的人。

一、目前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家长对幼儿过于溺爱的现象,事事包办代替,使幼儿过于依赖家长,在家里做事情拖拉等,导致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在幼儿园里,大班幼儿在玩玩具时总会出现不收玩具、乱放书本等现象,特别是区域活动结束后,几个区域里总是乱糟糟的,寻找是谁玩过而没整理的事情成了每天需要破的“案件”。因此,我们在研究前设计了大班时间管理的调查问卷,并通过家长记录幼儿自我管理的情况,对8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班幼儿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表1 幼儿自我管理调查统计表

从上表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做事效率高、做事有计划、时间观念强、懂轻重缓急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从而说明大班幼儿在做事情的时候普遍存在问题:漫无目的,缺乏时间观念;磨蹭拖拉,降低做事时效性;粗心大意,欠缺做事准确性等。

二、GTD对于大班幼儿自我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GTD(Getting Thing Done)是一个管理时间的方法,翻译过来就是说“把事情做完”。GTD的核心理念就是必须记录下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安排并使自己一一去执行。本研究是指幼儿用制订时间管理计划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目前幼教学术界对GTD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查阅资料后发现GTD一般多用于企业完成项目的时间管理上,较少运用于教育方面,尤其在幼儿自我管理方面更是未有涉及。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研究者设计GTD,能帮助幼儿自我督促去完成需要做的事情,研究者认为在活动实施中可以帮助幼儿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帮助大班幼儿定期总结,小步递进地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大班幼儿也会十分乐意接受;更加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是否完成以及活动的达成率。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大班幼儿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一)整体构想

大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学习、运动、其他等,GTD就是围绕一日生活板块进行设计的,让大班幼儿经历收集—整理—组织—回馈这个过程,从而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理论支持

1.自我认知理论。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管理是个体、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通过自我管理,个体调节环境对外在刺激进行管理,诱发适当的行为,并运用认知策略和自我强化来形成和维持理想的行为,将行为引向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目标。

2.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行为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都具有心理成长需求,研究者将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分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胜利需求、自主性需求和关系需求。大班幼儿虽然小,但是也有需要自我决定的心理需求,从而让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三)研究原则

1.具体性原则。

这是指目标必须清晰,可产生行为导向。例如,“我要成为好孩子,学会很多本领的好孩子”就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而“我要不离开座位,要认真听老师讲故事,并且理解故事内容,能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指向了。

2.可衡量性原则。

这是指目标必须用指标量化表达。例如,“我要不离开位置,要听老师讲故事”的目标,它就对应着许多量化的指标——不用提醒就能坐在位置上听故事,并且理解故事内容,能回答老师的提问等。

3.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有两层意思,一是目标内容应该在能力范围内;二是目标内容应该有一定难度的。一般人都是只注意前者,其实后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标太容易达成,久而久之会让人失去斗志。

4.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是指与现实相关的,而不是简单的理想化。例如,幼儿比较胆小的,家长却定了个十分胆大的目标,不符合孩子近期发展的目标,那么就不可能在预期的时间段里实现目标。

5.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比较容易理解,目标必须确定具体的时间,即确定目标完成的日期。例如,大班幼儿只会跳几下绳,家长却要求大班幼儿能连续跳100下,那么就需要一段时间内完成了,三个月或者一学期,才能达到家长所要求的目标。

三、实践探索

(一)板块式设计

1.时间清单的分类设计。

为了让大班幼儿对GTD时间清单更加清楚地了解,我们把孩子的一日活动主要分为五大类,生活类、运动类、游戏类、学习类和其他类。

2.时间清单的内容设计。

根据五大类别,把每一个类别的内容具体化,比如说生活类有起床、洗漱、早餐等,学习类有阅读、绘画、作业等,游戏类有亲子游戏、玩玩具等,运动类有跳绳、拍球等,其他类有自主时间等。大班幼儿是需要自主时间的,能够在自主时间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干扰别人,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危害的行为都可以。

表2 GTD时间清单内容设计表

3.时间清单的路径设计。

为了让大班幼儿能够更加具体地了解时间清单路径设计,我们将收集、整理、组织、回馈和执行具体化,如用图片和文字来记录或者家长、老师帮助幼儿一起记录;把事情按照内容分类或者按照时间长短和紧急程度进行整理;再将事情内容进行组织,分下一步行动清单、等待清单、未来清单和某一天清单;回顾每天或者每周的完成度并进行检查;最后监督、评估执行力,让大班幼儿学会如何去操作以及检验清单。

4.时间清单的运行机制。

图1 GTD时间清单路径设计图

GTD时间清单的运行除了在幼儿园进行,还可以在家里进行,如在幼儿园里,可采用集体形式、小组形式和个人形式;在家里,可以是亲子形式,还可以是个人形式,见图2。同样每一项形式都可以按照时间长短来制订,如一季度的和一个月的,从而让幼儿多途径多形式地通过GTD行动清单提高和发展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常规式推进

图2 GTD时间清单运行机制图

1.层次推进,由简到难。

根据大班幼儿的需要,计划的制订可以先从简单的一日行动清单进行尝试,再到一周清单、一月清单。制订计划的时间从短的一日到一月甚至更长时间并加以执行。

如在行动清单制订初期,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制订行动清单。在讨论过程中,其中一组幼儿分享讨论结果,A组幼儿的表示:“行动清单的制订从一天里要做的事情开始……”,B组幼儿表示:“要把一周里要做的事情写下来……”,讨论完之后幼儿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进行记录(在家里可以是家长帮助记录),引导幼儿进行分类,在小组讨论后按照时间的长短进行制订……

2.梯度推进,逐步规划。

根据幼儿计划制订情况进行步步推进,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大班幼儿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逐渐提高要求,家长和大班幼儿一起将幼儿每日活动详细记录在表格中,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要记录下来,这样的详细记录便于明确时间消耗在什么事情上。家长或者老师和幼儿一起参与分析和判断,逐一分析和深入了解这样表现的原因和行为目的,对这些原因进行整理和归类。

3.循环推进,检验提升。

图3 大班幼儿制订计划目标梯度表(以跳绳为例)

循环推进是指在一天计划完成后,对一天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一个检验,对这一天中计划实施过程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调整,紧接着再次进行计划制订和实施,这样循环地推进幼儿时间管理清单的实施,从而提高幼儿的时间管理的能力。

表3 大班幼儿一日生活记录表

(三)针对性实施

1.借鉴“四象限”法则,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四象限”法则指的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重要且紧急的事务、不重要但紧急的事务、不重要不紧急的事务。在“四象限”法则中,重要而紧急是最有价值的一个象限。用激励性的奖励来循环推进,还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做几件事。如幼儿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一边跳绳一边听故事,在一定的时间同时完成了两项任务。

2.采用“故事法”,加强做事的计划性。

通过与相关的故事书来引导幼儿计划时间的重要性。凸显幼儿计划前后的所表现的巨大变化。如:借助故事《蚂蚁和蟋蟀》引导大班幼儿做事要有计划,故事中小蚂蚁因为做事有计划,懂得约束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所以提前为冬天的到来准备了住处和食物;而蟋蟀却只顾眼前的快乐,从未为以后的日子计划过,结果冬天到来后差点被冻死、饿死。幸好有小蚂蚁的帮忙,才渡过难关。可见,做事没有计划,没有远见是不行的。

关于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绘本《钟表山的滴滴和答答》充满了童趣,对认识时间有一定的帮助;又如绘本《假如再给我三天时间》,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和生命;再如绘本《再见了,拖拉》,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通过一些事情明白了要有计划地去生活,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等。

3.依据“归因法”,激发幼儿的内驱力。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如幼儿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而进行奖励机制,且这些奖励的标准是倾向于幼儿自我策略的一些思考和应用,激发幼儿在时间管理过程中主动地付出时间和精力。因此当幼儿完成计划时,可以与其互动:“你主动完成了计划,在计划完成中克服了很多困难,能和我们分享下吗?”结合幼儿分享内容交流内归因的策略。

总之,成功的归因有利于大班幼儿自我价值的确定,所以成人在对大班幼儿的归因判断中,就要打破动机性归因误差,把大班幼儿的进步归类于内归因,激发孩子的内在积极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内驱力。

4.运用“任务单”,体验挑战的成就感。

大班幼儿在第一次“任务单”完成后,在下一次实施过程前可以适当增加任务。家长激发大班幼儿想获得更多奖励的愿望,幼儿就愿意挑战更多的任务,这时候家长要清楚地了解大班幼儿的经济法则,才能制订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让他们觉得增加任务(付出)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付出),在大班幼儿为了获得某种外在奖励而积极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父母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将幼儿的进步和努力连接在一起,大班幼儿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到成功感。

(四)抽样式检测

在幼儿教育中,评价有利于修正、改善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从多维度来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自我管理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从是否有时间观念、做事有无计划、做事的效率以及是否懂得轻重缓急等维度来进行评价,因此研究者设计了幼儿自我时间管理评价表,方便教师对幼儿进行针对性观察和过程性评价。

表4 大班幼儿自我时间管理评价表

五、研究成效

(一)显著提升自我管理

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自我时间管理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大胆地对大班幼儿进行实践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施,我们围绕做事效率高、做事有计划、时间观念强、懂轻重缓急这四点再次进行检测,把此次测评数据与前一次的测评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幼儿整体的时间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大班幼儿会主动制订一些计划,会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让自己更加自律。大班幼儿在参与和指定时间计划的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在自理方面幼儿基本能够自我服务,完成各项指定任务的达成率为60%以上。对于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表现,我们先后进行了统计。

图4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测查数据情况图

上图显示,我园大班幼儿在自我管理上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同时在行为管理和情绪管理上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二)明显提高做事效率

1.增强自律意识。

当大班幼儿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逐渐培养大班幼儿在时间上的自律意识。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幼儿约定做一件事的时间,比如在看动画片的时候,我们让大班幼儿自己先决定看多长时间,然后让他自己来监督自己,如果超过时间家长再督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大班幼儿会有意识地去遵守时间和规则了,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稍加引导,他们一定可以做得很好。

2.纠正拖延习惯。

大班幼儿总喜欢拖延,做事爱磨蹭,这也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我们要知道,大班幼儿爱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时间观念和自律意识。如:当大班幼儿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让幼儿认真做,还要让幼儿自己预计完成时间。让他们知道了时间都是自己的,当事情认真完成后,剩下的就是自由支配时间,可以自行安排。幼儿成为了时间的主人,做事效率就会很高,也不会养成喜欢拖延的不良习惯。

3.提高主动性。

幼儿若从小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就会主动去把跳绳、把拍球当作一个目标来完成,自己对任务负责,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或者提前完成任务,幼儿的成就感获得了满足,自信心也大大提高。如动作拖拉,吃饭需要老师提醒的幼儿,平时在园吃饭的时候,左顾右盼,聊天、发呆,吃好饭的其他小朋友们都已经准备散步去了,不仅耽误了他下一个活动时间,而且也不利于健康。学习时间管理后,幼儿消极等待现象减少,比如分到餐就立即吃起来,在半个小时内吃完了自己的一份饭菜,不需要老师提醒用餐,还参加了散步和玩玩具等活动,幼儿感叹道:“我已经不用老师提醒就可以吃好饭菜了。”

(三)有效建立时间观念

在日常集体教育、谈话活动及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大班幼儿认识时间,了解时间的特性,并能够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来制订相应的活动,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做时间的小主人,为真正实现自我管理打好基础。如让大班幼儿对时间有个基本认识:了解过去的时间是不能回来的,并对昨天、今天、明天等不同的时间概念有个大致理解。从而逐步学会了认识时钟,对每天的时间有个大概的认识。同时,还记录了每天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和上学等。就这样,他们对自己每天的作息规律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十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一个小时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就这样,大班幼儿学会了珍惜时间,并意识到失去的时间是不能重现的。

(四)逐步学会统筹规划

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拖延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班幼儿在做事情拖拉的节点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大班幼儿基本上能在制订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有些还有突破。所以大班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是享受的,体验到了努力后带来的成功喜悦,还可以为自己预定更高层次的目标。

六、结语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不能管理时间,便什么也不能管理。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所以我们通过制订时间计划并且实施来帮助幼儿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每天制订微小的目标,小到足够能完成,然后坚持,直至变成习惯。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来分析大班幼儿在时间管理上的情况,从无时间观念、做事无计划、做事无效率和不懂轻重缓急等方面来分析,制订相应的计划并进行有效实践,这样孩子就能拥有一张自己的“黄金时间表”,从而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为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大班计划家长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我心中的好家长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