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叶圣陶“瓶子观” 提高德育实效性—以实施吴江区“德善”品格课程为例

2019-11-26 10:41陈月忠
名师在线 2019年12期
关键词:品格瓶子实效性

陈月忠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江苏苏州 215228)

引 言

当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的学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却放松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一直奉行以知识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更倾向于德育知识的教与学,因而隔断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缺乏对德育的深层次启发与引导,这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审思学校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然而现实是,多数学校还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甚少。正如叶圣陶老先生在《瓶子观点》一文中讲道:“把学生看成瓶子,‘装进些什么’的想头不召自来。怎么‘装’?一方面讲一讲,一方面听一听,在一讲一听之间,东西就装进了瓶子。这诚然是个好意的愿望,可惜这样的愿望不免要落空。[1]” 这种对知性德育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内容的知识化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奉行知性德育观,将德育教育同德育知识和理论的传授画上了等号,过分地把对德育知识的灌输提到了一个较高的地位,最后使德育过程直接演变成了单纯地对德育知识的传授。虽然这对记忆德育知识的内部结构是有帮助的,但最终无法实现德育知识体系的内在价值。所有的知识体系必须回归到现实世界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也正如叶圣陶老先生在《瓶子观点》一文中所批判:“把学生看成瓶子,瓶子是装东西的,当然不会独立思考。” 知性德育观下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人的生活的考量,这带来的后果必将是德育教育的低效化,使学生的知行脱节、言行分离,最终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德育主体的边缘化

在知行德育观的指导下,我们不难发现,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的德育内容仅局限于书本。叶老对此曾有批评:“讲一讲、听一听,固然也有必要,可是一讲一听不就等于教育。”将德育学习变成对这些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把教师和学生囚禁在了这些预设的条条框框中,没有使其关注德育生活,没有让德育主体参与进来。这将导致德育主体的边缘化,使学生很难理解德育知识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想要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就更加困难了。

(三)德育过程的简单化

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过程已经变成了简单地学习德育知识的过程,把其中的“情”“意”“行”几乎都省掉了。其实,道德的形成过程并不简单,其不只是要求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其中的德育内涵、领悟其中的道德精神,并将其化作日常行为。叶老对此曾有批评:“瓶子是装东西的,东西装在瓶子里,东西自东西,瓶子自瓶子,不起什么混合作用,这样有什么用呢?”以往的知性德育观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了,这带来的问题是德育的实效性下降。

二、“德善”品格课程: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可能之路

反思过去,审视当下,针对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吴江区教育局在全区的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了实施“德善”品格课程的实践。作为一门区域综合性的德育课程,该课程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1)明礼→诚信→仁爱:指向“人文底蕴”的品格教育;(2)质疑→明辨→求真:指向“科学精神”的品格教育;(3)专注→主动→坚持:指向“学会学习”的品格教育;(4)节俭→宽容→感恩:指向“健康生活”的品格教育;(5)友善→守约→尽责:指向“责任担当”的品格教育;(6)勤劳→进取→创意:指向“实践创新”的品格教育。实施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探究合理的德育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执行力,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德善”品格课程实施的有效路径

要想避免以往知性德育观带来的德育实效性下降的老路,探寻“德善”品格课程实施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参照叶圣陶老先生的《瓶子观点》一文,“什么东西都不能装了进去就算,装了进去考试能得五分也未必就好,必须使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其具体路径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检验,以此提升“德善”品格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一)关注生活,创造真实体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德善”品格课程的实施最好始于“做”的经验。然而,“德善”品格共有六大类十八个基本品格,这就决定了我们难以对所有品格内容都设计具体的活动体验。在“德善”品格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办法:(1)构建体验活动;(2)借助多媒体创设体验情境。我们可以对适用于具体体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在具体的“德善”品格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品格内容,有针对性地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借助现代技术再现故事的情节和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触等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在真实的氛围中得到充分释放,使其感受到其中有价值的“趣”,形成鲜活的个体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反思生活,提升道德情感

我们道德的生成最终还是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和反思。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需要给它充分的条件和时间,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因此,在“德善”品格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反思、去感悟,让学生带着体验、感受和问题去“静一静”。在静中沉淀,在静中反思,在静中体悟,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当然,“静”的过程是让学生带着“疑”思考的过程,是体悟的过程,能帮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理性道德意义与价值,增强道德自我判断力,提升其“德善”品格。

(三)创造生活,提升道德执行力

提升学生“德善”品格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服务学生当前的生活,更是为了使其能将获得的道德经验、知识、技能等运用到创造未来可能生活的世界中。所以,“德善”品格的提升不仅仅是德育知识的形成,对学生德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应该引领社会的道德方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做到知行一致,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结 语

实现中小学生品格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伟大的德育工程。吴江区的“德善”品格课程正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很多学校都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以上仅是个人一些粗浅的观点,肯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能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猜你喜欢
品格瓶子实效性
瓶子赛跑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瓶子赛跑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瓶子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