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实践性探索—浅谈高中历史课堂地方史材料的运用

2019-11-26 10:41年宏伟
名师在线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史史料校本

年宏伟

(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天津宝坻 301800)

引 言

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这就造成了学生与历史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感。要想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运用地方史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一、全面整合地方史资源,丰富课堂资源积淀

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应,需要我们根据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全面整合地方史资源,积极地与地方史的相关机构进行互动,从而构建涵盖地方党史、地方志、地方博物馆资源、地方校史等资源在内的立体化地方史资源体系,为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资源积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奠定基础[1]。

例如,在教学《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时,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地方博物馆陈列的一组地方出土的古代手工物件照片着手,自然地引出了学习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让学生了解到地方悠久、厚重的历史以及地方手工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在课堂教学环节,笔者援引了地方志中一段有关地方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相关史料,通过地方志历史入手,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走进历史,了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明朝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有关历史,将地方史资料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探究了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开发地方史校本教材,融入地方史料内容

高中生历史素养的发展需要厚重的历史知识储备与开阔的视野作为支撑,高中历史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资源开发意识,摆脱狭隘的历史资源利用观念,建立起开放的教育视野。在立足于教材中心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地方史的校本教材。通过地方史校本教材的开发,能使教师架构起地方历史的发展框架,了解地方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只有对地方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著名人物、文化发展等形成清晰的认识,才能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将地方史有机植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地方史与教材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地方史校本教材成为高中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2]。

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根据教材的单元教学内容,紧扣教材单元主题来进行。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第七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地方史的校本资源建设主要围绕三个主题“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与通信工具”“大众传媒”来进行。校本资源的建设过程主要以双线推进的方式进行,一条以历史教师为主线,另一条以学生为主线,充分利用地方志、地方博物馆、网络、地方党史等资源,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主题展开资源收集、社会调查等。不仅可以从史料机构中获取史料资源,而且走进社会,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从民间获得丰富的史料资源。让学生参与地方史料的校本资源建设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论从史出”意识,而且在深入调查的过程中,还能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深入挖掘地方史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地方史料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文献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地方史中遗产资源的开发,从而造成了地方历史遗址、文物、建筑、人文景观等资源的浪费。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注重运用显性的地方史料资源,而且要深入挖掘地方隐性的史料资源,从而构建立体化、多渠道的地方史料资源开发体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例如,在教学《解放战争》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挖掘地方史料资源,如战争遗址、烈士陵园等,通过亲临解放战争遗址让学生感受到地方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体现出来的英勇奋斗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瞻仰平津战役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让学生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进一步认识到平津战役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同时加深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史遗产,不仅扩展学生历史视野,而且在亲临现场的实践中还能使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从而受到浓郁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地方史遗产的挖掘要做到系统性,使其能根据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体系以及地方史的编写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挖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优化参观路线,坚持实效性原则。

深入挖掘地方史遗产要引导学生做好实践记录,撰写参观小论文,力求做到图文并茂。用文字、图片等形式生动地再现历史遗存,并融入学生自己的理解,使历史遗存从静态变得立体起来,并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培育学生的历史学习信心。

四、注重史料中校史运用,打造历史课堂的亮点

在地方史料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对校史资源的运用。任何一个时代,教育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校史是地方史料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学校怎么变迁,但学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积淀是消磨不了的。一部校史可以说是地方历史发展的缩影,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史料中校史的运用,打造高中历史课堂的亮点,进一步提升地方史料资源的亲和力。校史资源的开发要打破狭隘的资源观,教师可以基于地方教育发展的视角,从教育的大视角来挖掘校史资源,从而以校史折射历史。

例如,在教学《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身就与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逐步地从“主科”向“副科”扩展,基于书画、戏曲等校本课程正逐步从尝试走向推广,这为校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结合校史中绘画、戏曲课程资源的建设,以及校史中对绘画教育、戏曲研究成果等进行创造,从而使校史成为历史课堂的亮点,并通过校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五、坚持史料开发的客观性,维护历史课堂信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地方史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但在实际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偏失现象,不少教师将史料与传说、小道消息、野史、逸事等混为一谈,这就影响了地方史料的真实性。因此,地方历史材料的开发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要以事实为依据,注重调查与研究。地方史料的获取渠道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一些民间史料我们要注重考查,要维护历史课堂的可信度。不仅如此,地方史料资源的运用还要与历史教学内容保持高度的适切性,不能盲目地追求拓展性与趣味性,我们要始终保持严肃的史学观。

结 语

总之,地方史材料是丰富的,它与其他历史材料相比,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情感,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视角,丰富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校史史料校本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新时代高校校史档案资源开发新视角与新路径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史料二则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