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结构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浅谈高中历史教学

2019-11-26 10:41张道锐
名师在线 2019年1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笔者历史

张道锐

(江苏省沛县中学,江苏徐州 221600)

引 言

历史学科素养是通过学生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历史课堂教学和研究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供平台[1]。因而,我们在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为基准,并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加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拓展他们的历史思维。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灵活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第一,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再将其以学生熟知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增强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牢固性。第二,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教材之外与教学内容知识相关的历史材料,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得以拓展,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丰富性。第三,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他学科的思想融入历史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可以跳出历史的固有思维,扩展学生看待历史知识的维度,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灵活性。

(二)科学的历史思维

在课堂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性历史思维,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拓展学习思路,增强思维的发散性。与此同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让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加具有学科特性和科学性。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历史观点多样化[2]。在优化历史课堂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并与历史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性的思考,增强其思维发散能力,从而使学生看待历史实践更为全面和客观。而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避免历史学习中历史观点的单一化和绝对性。

二、优化课堂结构的措施

(一)巧借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指引,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分析、理解和归纳相关的历史知识点,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的教学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借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感悟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以“港珠澳大桥”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整理和归纳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提高整体课堂的教学质量。

首先,创设问题。PPT展示如下的问题:“2018年10月23日,港珠奥大桥举办开通仪式,其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的超级工程,一桥拉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这节课,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探索香港、澳门的前世今生吧!”

其次,科学分组。笔者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性格进行分组,并在小组中设置小组长、发言员、记录员和副组长。

再次,巡场观察。笔者时时关注学生的探究动态,并适时地走进学生的讨论中,进行启发性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展示成果。在学生讨论完毕后,笔者询问学生:“谁可以分享香港的前世今生?”陈××举手说:“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以南割让给英国;1898年6月9日,中英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九龙半岛限街以北及附属岛屿给英国;1984年,中英发表香港问题联合声明,其规定1997年,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笔者通过引入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使其积极地投身到历史学习中,归纳和整理历史资料,培养了学生利用历史资料证明现实社会事件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巧借翻转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

翻转课堂是将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放到课外,将知识的深化过程放到课内的教学模式。其优势为:第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自主调节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进度,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进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这一课时,笔者运用角色翻转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首先,创设问题。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如下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试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必要性的例子,可以是反面举例,也可以是正面举例。

其次,科学分组。为了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笔者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并以6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分组。

再次,巡场观察。笔者时刻关注学生讨论问题的进展,并针对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卡壳”现象进行启发性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展示成果。在学生讨论完毕(结束)后,笔者让各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有一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探究的结果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片面地追求高速度,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是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展的经济建设,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失。”笔者微笑着说:“你们的答案非常好!谁还有不同的答案?”另一组的代表说:“我们探究的结果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参考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并未结合本国的发展实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到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步入新发展。因而,在制定政策和制度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和结合本国的国情,并适时地做出调整和修改,从而达到良好的实施效果。”笔者总结:“我们在学习和解决历史问题时也应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思考历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要忽视当时的历史背景,避免在学习历史时出现过于绝对化和单一化的观点。”笔者借助翻转课堂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建设探究性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创设开放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使其能够更加全面和发展地看待历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此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思维。

例如,笔者会阶段性地提出具有开放性的历史问题让学生回答。首先,创设问题。提出两个问题:用哪些事件可以说明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事实?中国运用哪些方式让自己强大起来的,你们对此有何感想?其次,科学分组。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保证每个小组的水平一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探究成果交流。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笔者问:“谁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小冉说:“在近代,清政府和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让中国开始走向富强。此外,我国积极融入世界发展的浪潮中,加入世贸组织,包括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既是我国走向富强的标志,也是我国大国地位的具体体现!”笔者说:“你回答得很好,‘和平和发展’这个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论断,为我们之后的政策制定起到总引领的作用,而这符合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应秉承这一理念,积极融入世界,提升本国的综合竞争力!”创设探究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也帮助了学生拓展思维,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促进其历史素养的提升。

结 语

优化历史课堂结构的方法多种多样,且每位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点,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科学素养为目的,从而探究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笔者历史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老师,别走……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