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南片小麦优良品种选用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19-12-08 10:11葛君朱培培任德超赵敬领倪咏静刘红洁
园艺与种苗 2019年3期
关键词:周麦半冬性强筋

葛君,朱培培,任德超,赵敬领,倪咏静,刘红洁

(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为了促进粮食增产,必须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引进。由于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种植环境、种植条件发生了变化,品种的优势和劣势也得以改变。因此,在使用优良品种的时候,必须注意其时效性、合理性、范围性,从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种植,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该文详细介绍了黄淮南片小麦品种的选用原则和主推品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旨在为该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

1 选择小麦优良品种的原则

1.1 注重产量和品质

比起一般的中筋小麦,弱筋小麦和强筋小麦的产量更低,能够选择的品种也不多,难以对其进行把握。所以选择品种的过程中,首先必须选择加工质量合格的品种,这些品种要能适应当地气候的变化,比如半冬性、弱春性偏冬型品种,常见的有新麦26、郑麦7698、郑麦004。其次,要按照品种的实际状况,采取适合当地种植的技术,从而提高质量和产量。最后,需符合优质优价的原则,从而防止产量和质量比中筋小麦更低[1]。

1.2 产量高,稳定性好

要提高产量,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若该品种产量高,且稳定性好,就能获得不间断的使用。从目前看来,河南商丘容易发生一些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极大地降低了小麦产量。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干旱、倒春寒、纹枯病、干热风等。所以,需尽量选择多穂型、中穗型和中大穗型的品种,这些品种的特点是能抗倒春寒、可快速灌浆,而且抵抗各种病虫害的能力较强。常见的品种有矮抗58。

1.3 良种良法配套

没有任何品种是完美的,每个品种都有优点和缺点。例如:很多品种仅仅只能抵抗少数病虫害,不可能抵抗所有病虫害;有的品种具有很强的抗倒性,但是如果栽培技术不合理,或者天气恶劣,也会倒伏;有的品种具有一定的耐旱性,但是如果当地干旱时间太长,也会降低小麦产量,甚至影响小麦质量;有的品种具有高产特性,但也会因当地环境、种植技术而影响产量。所有品种都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在进行选择时,必须进行全面了解。同时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良种良法配套的原则,发扬品种的优势[2]。

2 优良品种的介绍

2.1 弱筋小麦品种

弱春性品种:豫麦50;半冬性品种:郑麦004。

2.2 中筋小麦品种

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周麦23(周9823)、郑育麦9962;半冬性品种:周麦16、周麦18、周麦22、周麦26、周麦27、周麦28、豫麦49-198、百农207、睢科1、漯9908、洛麦23、衡观35、良星66、郑育9987 等。

2.3 强筋小麦品种

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半冬性品种:周麦24、新麦26、郑麦7698、西农979、郑麦366、济麦4 号等。

3 栽培技术

3.1 种植前的工作

3.1.1 选择土地和范围。在种植小麦之前,必须合理选择适宜的种植地区[3]。强筋小麦最适宜在33°50′N以北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种植,比如黄河以北的地区,或者河南西部。通过试验发现,以下土质适合种植强筋小麦,如一般的褐土、中壤、淤土、潮褐土、砂姜黑土等,这些土质种植的小麦质量很高。河南省要种植弱筋小麦,则应该选择32°50′N 以南的非湿润地区,比如信阳。在该范围内的沙土区、黄沙质壤土区非常适宜种植弱筋小麦。对土壤的要求是:土壤必须含有1.3%左右的有机质,100 mg/kg 的速效钾和200 mg/kg 的速效磷,含氮量也要在0.1%左右。

3.1.2 配施底肥。土壤具有一定肥力,可提高质量和产量。因此必须合理施肥,并且施一些底肥。对于中筋小麦来说,底肥需氯化钾375 kg/hm2、尿素225 kg/hm2、微肥39 kg/hm2、农家肥67 500 kg/hm2、磷酸二铵375 kg/hm2;或复合肥825 kg/hm2、鸡粪750 kg/hm2。对于强筋小麦来说,底肥用量为N 225~300、K2O 75~90 kg/hm2[4]。而弱筋小麦N、P2O5和K2O 的底肥则为180~225、150、165 kg/hm2。在撒肥料之前,必须进行耕翻。

3.1.3 科学确定播种量。选择合适的品种,能够防止自然灾害,抵抗病虫害。半冬性多穂型品种在早中茬田块中,适合种植240 万株/hm2。而中穗型品种则适合种植300 万株/hm2,大穗型品种适合种植480 万株/hm2。如果是在玉米茬旋耕地块和晚播的情况下,则可增加苗数。种植前先检测发芽率,对粒重进行称重,根据基本苗的情况来计算播种量。也就是说,基本苗乘以千粒重除以芽率值乘以1.2,可得出单位面积播种量。如果千粒重为48g,种子芽率为89%,基本苗有285 万/hm2,那么播种量应该是285×48÷89×1.2=184.5 kg/hm2[5-6]。

3.1.4 深耕。如果每年都旋耕,会降低产量,所以一般2 年深耕1 次。深耕时,深度要达到26 cm 左右,这个过程中不能漏耕。尽量使土地表面平整,不能出现凹凸不平、伏脊的现象。如果田间土壤太湿,雨水又多,就要进行旋耕,避免犁耕。若出现墒情,则要压实土壤,避免小麦倒伏的问题。

3.1.5 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剂含有很多杀灭虫害的成分,而且毒性很低,能避免害虫、鸟、鼠危害庄稼,也能杀灭细菌。所以在种植前,可采用小麦种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7]。

3.2 适期播种

3.2.1 适期播种。播种太早,会产生旺苗和冻害;播种太晚,会缺乏积温,导致冬前群体太小,降低质量和穗数。正常的播种温度必须要气温维持在15℃左右。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种植时间通常均为10 月中旬。

3.2.2 提高播种质量。提高小麦产量,需适期播种,且要注意行距和穴深。大穗型品种,需采用16.65 cm的窄播幅;中穗型、多穂型、中大穗型品种,要采用20 cm 左右的宽播幅。播种过程中,要使得深度、均匀度适宜,不能有不一致的状况。如果早播且肥力高,出现了墒情不好的状况,就要进行深播,深度在6 cm 左右;如果迟播且肥力低,且田块很湿,则需浅播,深度在3 cm 左右。

3.3 田间管理

3.3.1 冬前管理。进行田间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苗全、苗匀,达到冬前壮苗的目的。

(1)补齐漏种、移栽疏苗。播种后,要对幼苗进行检查,补齐漏掉的幼苗。若田间表墒很弱,需在幼苗分蘖后,对稀疏的地方进行补栽,每2 株为一墩。同时也要保持合适的深度,并适当浇水。

(2)对冬前壮苗进行培育。如果冬前苗情非常旺盛,则需在11 月初时进行深耕8 cm 左右,以减少无效分蘖,促使幼苗更好地生长。如果幼苗质量不佳,或者受到当地环境的不良影响,则需在11 月底时适当施一些尿素。墒情不好时,需合理浇水。

(3)除去杂草。一般情况下,麦田杂草到了3 叶期,也就是到了冬季时,需要采用一些化学药剂。可采用3.6%阔世玛水分散粒剂300 g/hm2,或者阔世玛(12 g/L)可分散油剂750 g/hm2,再添加1 200 mL/hm2的助剂,并对水750 g/hm2,喷洒[8]。

3.3.2 小麦发育过程中的管理。在小麦发育过程中,必须要促进幼苗生长,增加分蘖成穗量,使穗数能达到一定要求。如果是弱筋小麦,需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增加灌水量,防治病虫害。如果是强筋小麦,则需先施氮肥,再施药和灌水,并控制次数。

(1)返青期。当小麦分蘖的茎数达到1 125 万~1 200 万/hm2时,就不用浇水施肥,只需完成中耕,以保证墒情。如果茎数未超过1 035 万/hm2,且未施肥,应该追施大约165 kg/hm2的尿素。同时也要观察墒情,适时浇水。当茎数超过1 350 万/hm2时,需进行深耕,避免小麦过度生长。

(2)起身期。肥力水平很差的苗麦田,必须在起身阶段施尿素165 kg/hm2。对于返青期已浇水的麦田,可以不用进行管理。种植中大穗型、大穗型品种的一类麦田,以及苗量高的麦田,可以在起身期追施135 kg/hm2尿素。若发生白粉病,可施用12%的烯唑醇375 g/hm2,也可以采用14%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350 g/hm2。另外可用1.6%的阿维菌素乳油19.5 mL/hm2防虫。喷洒时要对准小麦茎基位置喷匀[9]。

(3)拔节期。如果是一类苗麦田,且品种是多穂型、中穗型,则需追施尿素120 kg/hm2,以及尿素165 kg/hm2,磷酸二胺75 kg/hm2,再浇水。如果是施肥很少的三类苗麦田,且在返青期已浇水,则可追施尿素75 kg/hm2、磷酸二胺90 kg/hm2。强筋小麦需在拔节后再施尿素135 kg/hm2。

(4)挑旗期。这个时期是麦苗最需要水的时期,因此必须浇水,提高穗率。为使土壤水分充足,必须要浇够,从而有利于小麦的生长[10]。未浇水时先要追施尿素,并使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辉丰菊酯乳油、硼肥等,对水,喷洒于小麦茎叶部位。

3.3.3 小麦发育后的管理。这个阶段必须要提升根部、叶片的力量,促使籽粒灌浆,从而增加籽粒数量,提高籽粒质量。

(1)浇灌浆水。必须要浇灌浆水,若是天气干燥,则需增加浇水量。但要掌握好量,不能过分浇灌,避免产生倒伏。重点在于,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浇水,都需观察天气、墒、苗,根据实际情况来浇灌。在进行后面的浇水时,还要提前了解天气状况,尽量不要在有风的天气进行。

(2)防止发生病害、虫害。在小麦发育过程中,为了提高质量和产量,必须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也可使用12%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155 g/hm2,或者使用25%丙环唑乳油675 g/hm2,再对水600 kg/hm2。为了提高小麦质量,也可以在对好水的药液中,加入2 250 g/hm2的尿素、磷酸二氢钾,以提高小麦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3.4 成熟收获期

必须适时收割小麦。过晚,则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夏天天气变化较大,为避免雷雨天气对其产生影响,需抓紧时间进行收割、打碾。最好的收割时期是在蜡熟晚期到彻底成熟这个阶段。

猜你喜欢
周麦半冬性强筋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老年强筋操(二)
老年强筋操(一)
老年强筋操(四)
老年强筋操(三)
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研究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2017年许昌市小麦新品种试验
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品种在西藏的生态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