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形势下传统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研究*

2019-12-24 23:23魏妍宇廖吉林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转型绿色产品

□ 魏妍宇,廖吉林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我国逐渐构建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强国尚有很大差距。国内制造业成本高企的新形势下,我国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吸纳”的双重挤压,转型已成为生存突围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制造业仍维持着“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发展,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水平较低,创新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性技术缺失;二是产业链体系不完备,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基础制造与核心零部件工艺技术落后,关键材料依赖进口;三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现代化服务资源配套不足,低端产能过剩而高端产能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四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单位产品能耗要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以上。而且二氧化碳等化学物排放较高,重金属超标、水污染、雾霾已成为威胁社会公众安全的主要问题。

为此,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三是由传统生产型制造向新式服务型制造转变;四是由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1 传统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制造由Association for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于2008年首次提出,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从而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概念提出以来,发达国家就进入了绿色制造时代。与此同时,随着一些环境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消费者也越发重视环境问题,对于绿色产品的服务偏好越来越高。国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目前市场上“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10%,大概10年之内,所有产品都会向绿色方向发展,成为可回收、易于循环利用的环保产品。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有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要产品,因此,绿色产品需求潜力巨大。

相较于绿色制造,绿色转型的概念提出得更早,而且起初并非针对工业制造领域,更多的是从宏观绿色经济层面开展研究,后期才专注于中微观的行业企业领域,其初衷是提高资源效率和发展生态绩效,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1]。具体做法是将绿色理念和绿色工艺贯穿整个企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统筹考虑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借助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协调发展[2]。

绿色转型牵扯的利益相关方众多,除企业自身外,还有政府、社会公众、消费者、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何协调各方形成合力以实现企业绿色转型是一个难题。另外从企业自身看,绿色转型和运作意味着企业经营目标、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大规模重新调整,这必然导致企业各部门和业务单位,管理层和员工利益格局的改变。另外,绿色转型从技术层面并无先验模式可供参照,都是一个探索过程,诸多内外因素使得对传统制造企业转型的系统性研究极具必要性。

2 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动力分析

2.1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环境承载能力超限

当下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转变,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并呈下滑态势,社会消费能力持续下降。企业若不进行转型,将面临着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的局面。而在生产要素方面,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年增长率约为10%。除此之外,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明显提高,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41957万吨,进口比重超过70%。我国虽然富煤,但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构成比重高达73.5%,煤炭直接燃烧使用,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当前中国经济已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就工业制造领域来说,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环境的承载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推进绿色转型刻不容缓。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加大先进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

2.2 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要求

目前低附加值为主的制造业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而我国相当大比例的传统制造行业为出口导向型,对外依存度较高,近年来出口对象国又往往是环保政策严格、公众环保意识较强的发达国家,越来越看重绿色生产标准认证。一些国家为保护其国内产业主动设立苛刻的绿色贸易技术条款和环保法规壁垒,这就大大削弱了传统制造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2.3 企业内部节能降耗、安全生产、改善工作环境及提升企业声誉的需要

传统三高型制造企业生产方式容易引发大量环境污染问题并造成生产安全隐患,而隐患一旦爆发成为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则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并引致行政主管部门的高额惩罚甚至是直接关停。随着国家环保法规完善及执行力度强化,企业越发意识到生产系统的绿色转型升级已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必然外部要求。

从经济角度看,很多环境保护技术措施也的确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材料、能源消耗。比如企业采取中水回收、烟气余热回收等节能降耗方式,节约环境成本以进行绿色转型,有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组织运作效率并节约成本。另外,企业改变传统运作方式,提高产品生产过程的环保与安全系数,改善员工工作环境的做法,有益于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2.4 消费者对环境的关注,对高品质生活和绿色消费的兴趣和追求

随着环境问题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公众愈发认识和关注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当下消费者环境偏好增强,追求高品质生活质量,崇尚绿色健康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意识、绿色产品等概念逐渐深入国人心中。企业为迎合客户和市场需求,赢得客户长远信任,改善消费者对企业的态度,树立绿色品牌形象,企业必须主动作为,积极进行企业绿色转型,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

2.5 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目标和指标的“绿色化”转变

既往“唯GDP论”政绩考核目标和指标体系引致过量盲目招商引资,大量高能耗重污染企业严重危害到当地生态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代替高速发展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政绩考核模式正在取代唯经济增长的旧政绩考核模式。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更多纳入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指标,大幅增加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强化了官员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将会对地方政府主管官员的仕途产生重大影响,这倒逼了政府重视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约束,为传统制造企业绿色转型营造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空间。

3 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高层的绿色意识不到位、中基层利益格局调整后受损失一方的阻扰

在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企业没有将绿色管理的观念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与经营理念中。出于维持现状的惯性以及对变革的畏惧,中基层部门和群体因为既得利益倾向以及对改革后所需工作技能转变的担忧,加之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与保守,绿色生态素养不够,更为关注产品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愿意采取前瞻性的环保策略进行转型改革,内部沟通效率低下,决策迟缓,难以调动全部员工绿色转型的实践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企业内部所有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等资源,在企业内部生发出重重转型阻力。

3.2 企业内部资金短缺和绿色技术匮乏

企业绿色转型需要足够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转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设备的更新研发投入、绿色设计与生产、绿色回收和废弃物的处理需要花费巨大代价,而且转型过程本身也会增加运营成本和投资风险,使得企业面临增加环保投入的巨大压力。

推进传统制造企业升级发展的核心,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进而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能力[4]。企业绿色转型,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技术问题。目前,传统制造企业大多在绿色转型的技术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具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实力,仍然位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理论与实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废物的处理技术及手段尚且不够成熟。

3.3 社会公众粗放型消费惯性及绿色消费价格高

当下绿色消费尚未成为主流消费观念,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深入、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绿色消费意识比较薄弱,还保持着粗放型的消费惯性,对绿色消费的理念认识尚处于初始阶段。尽管大部分消费者都在观念上有所转变,但多数消费者仅满足于所购买产品价格的低廉,对绿色产品的优势之处了解不足,没有足够重视企业的环保投入,绿色产品竞争力较低。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时,会对产品的绿色标准与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质量、价格等进行均衡考量,特别是当绿色标准以影响质量为前提或绿色消费价格高时,绿色消费通常不会成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再加上绿色产品由于包括了环保、设备、原材料等成本,价格普遍相对较高,导致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积极性降低。

3.4 政府短期目标利益与绿色转型的矛盾

政府在统筹地方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当地财政、税收、就业等多个指标的同步发展。发展工业尤其是大型工业项目对于地方GDP增长拉动、税收增加以及失业率减少的效果非常明显,但这一做法忽略了GDP的质量和资源环境指标,新污染源对地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短期的经济效益牺牲了长远的环境效益。

部分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目标放在首位。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在环境政策的实施中颇具弹性,环境制度不健全,执法监督不到位,而仅靠节能减排指标与环境问责来推动减少污染、实现绿色转型的效果非常有限且不可持续。对于地方政府及单位而言,工业绿色转型是高投入且见效慢的长期工程,因此,对实施绿色转型缺乏积极性,对绿色转型发展造成阻力。

4 加快实现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路径

4.1 强化企业领导层绿色意识

企业领导层环保意识以及节能减排意愿对企业的绿色转型战略与措施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领导层要树立绿色意识与绿色价值观,认真学习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认识到企业发展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不应为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远目标;认清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依赖关系,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把节约与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纳入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通过企业领导层的绿色意识强化,他们认识到推行绿色管理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与运作效率,于是在资金、技术、人力和制度上对企业的绿色实践予以支持,并向企业内部职工进行引导与教育,为企业绿色转型奠定基础。

4.2 以绿色供应链为抓手,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

绿色供应链是一种谋求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平衡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对原材料的选择、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消费到副产品的使用以及废物回收环节等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生态设计,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企业可以借助政府、公众的消费及采购力量,产生市场机制传导效应,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个环节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供应链企业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供应链体系环境治理效率,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最高、环境代价最小、整体效益最优的结果,推动供应链上下游提高能效和环境绩效,同时,也促进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升级,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

企业转型要采用绿色制造进行技术创新,关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对生产制造全过程进行无害化、清洁化、高效化改造。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引入新工艺、新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重视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支撑作用,加强节能、污染处理、循环生产等先进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使用。工作人员在产品制造生产过程中坚持工匠精神,构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强化对发达国家绿色制造企业的经验学习,以绿色标准及评价为基准,形成绿色供应链[5]。

4.3 加快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

企业在建成并充分运用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之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物联网发展带来的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汇聚全球的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生产研发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提高对于消费者的反应与反馈速度,引导客户体验,预测分析未来结果,智能解决客户需求以及问题,实现效率的提升。依靠绿色消费大数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市场趋势,精准挖掘顾客绿色消费需求;对生产各个环节的能耗和污染进行数据采集分析、精确的测量与计算,与同行同类产品生产进行对比,及时调整生产与销售策略,从而实现原料采集和产品设计的绿色效率最大化。

4.4 改革企业内部绩效评价机制,调整企业组织架构

首先,构建企业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以此激励员工的绿色转型积极意识;其次,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责任落实管理制度,将企业绿色转型的发展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负责人、每一个员工,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和诚信体系[6];再者,克服体制人员结构性障碍,加强组织领导,重视对员工的培训,重塑企业创新文化,推动员工对企业绿色转型的理解和支持[7]。企业可以成立有关小组或队伍,制定改革方案,传达有关信息,观测转型进展;最后,要实现内部组织扁平化,打破垂直结构,精简纵向层次,减少管理层级,使企业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建立以产品和绿色转型为导向的组织结构框架,新建专职绿色服务产品部门,协同各方面资源,防止内部资源分散、竞争内耗严重、产研脱节等问题,以此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组织结构保障[8]。

4.5 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力度,引导与扶持企业绿色转型

政府要完善国内绿色转型体制,健全绿色转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提高绿色标准;加快建立国家标准化认证体系,取得国际认证。在税收政策方面,促进税收政策绿色化,发展绿色金融;在金融方面,健全绿色制造企业金融体系,拓宽金融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予以信贷支持。对于部分企业存在罔顾环境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政府也要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处罚,对这些行为予以规范。

除此之外,政府要引导绿色消费,强化社会责任。在社会广泛开展绿色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充分利用国内外绿色环保主题日活动,积极创建有特色的绿色消费市场,促进绿色资源要素配置,塑造绿色产品品牌。

公共媒体宣传舆论工作也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政策解读的方式,明确对舆论引导的方向,预判有可能产生的所有潜在舆论,大力宣传有关绿色方针政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各企业、群众及时互动,还可以展开座谈会,听取吸纳意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完善相关绿色政策,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转型绿色产品
绿色低碳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