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研究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

2019-12-27 14:31贾云飞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创中华教学内容

贾云飞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这种融合从整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为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指引方向。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笔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出发,分析对传统文化进行“双创”的必要条件,并对教学实践的具体步骤进行探讨。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1.1 新时代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早在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已经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仍只局限于比较低的层次。例如,简单地引用古文诗词、列举传统故事等。这些做法虽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但是与上述《纲要》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亲切感、感受力和理解力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的探究力、思辩力以及创新力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论文写作、辩论比赛等方式进行。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

1.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强的相似性,仍可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吸收和借鉴[2]。但是,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传统文化又不完全一致,每门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等方面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将两者进行融合的时候,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主线,合理组织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增强教育效果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目标。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在内的综合体系。除了思政课教学之外,它还包括班主任和辅导员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等。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又包含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等内容(比如校园建筑、橱窗展览、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等)。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教育合力。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主要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问题。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双创”的必要条件

2.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实现“双创”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等同于传统文化的全部,要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挑选出其优秀部分为当代社会发展服务,就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其进行分析、判断、鉴别和改造。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主要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使其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4]

2.2 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双创”的基础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进,要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透彻研究[5]。每一项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和历史贡献,只有在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神内涵。作为“双创”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当前我国思政课的师资队伍由于学科背景、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各不相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程度也千差万别。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中华传统文化,还有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缺乏文化自信等。这些状况都影响了“双创”工作的开展。所以,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实现“双创”的重要基础。

2.3 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实现“双创”的关键环节

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双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战略资源,发挥其在文化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准确认知和判断。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之间严重脱节。一方面,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背景下,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成长烦恼,大学生们迫切希望得到一种正确的思想指引。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难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因此,准确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将其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就成为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关键环节。

2.4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掌握文化创新能力是实现“双创”的必备能力

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6]。当代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与过去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差异。例如,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服饰、书法、舞蹈、音乐、书籍等,而当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则增加了影视作品、视频短片等形式。在传播手段上,传统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而当代文化的传播方式还增加了影视传播、报纸杂志传播、会议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网络传播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感受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掌握文化创新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以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传播出去,是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必备能力。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开展“双创”的具体步骤

3.1 搜集相关文化素材

围绕教学内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搜集相关文化素材。这种素材的搜集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以探寻某一思想理论的历史文化渊源;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时,可以从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发展和具体内涵等方面来搜集素材,使同学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人故事、典型案例等,以增强同学们对某一理论学说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有关“家庭美德”的内容时,就可以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起。以“孝敬父母”这一美德为例,既可以搜集古代有关孝文化的理论学说,也可以搜集诸如古代“二十四孝”的历史故事,使同学们对孝文化的理论渊源和具体表现有更加真切的感受。

3.2 调研学生现实需求

针对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关心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也可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实现。比如,可以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开设意见征集邮箱,或者是同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的人员举行思政工作联席会议等方式进行。调研后要对收集起来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然后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的教学章节中去。在调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现实需求可能未必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一致。比如,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一般会集中在与自己学习或生活相关的领域,对于国际时事或相关理论的学习兴趣不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把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学生所关注的事物变成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

3.3 围绕素材深入探讨

根据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对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深入探讨。在搜集好传统文化素材和调研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之后,教师可以把这些素材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然后以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组织同学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背景、现实意义和“双创”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家庭美德”一节为例,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传统文化中有关“三纲五常”的理论拿出来让同学们进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既要结合历史背景肯定其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又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同时还要让同学们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对其进行“转化”和“发展”等。这样既可以使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态度,又可以使同学们的文化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3.4 丰富“双创”成果形式

让同学们用多种形式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的成果展现出来。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当代文化的最新表现形式和发展潮流有着比较敏锐的感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掌握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最新的文化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和展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相关的PPT或是视频短片,创作和排练相关的舞蹈和剧目,或是举办书画展览、文化艺术节、征文比赛、辩论比赛和演讲比赛,或是带领同学们参观相关的传统文化遗址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同学们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掌握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技能,让它以一种崭新的面目重新出现世人的面前。

猜你喜欢
双创中华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