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丽乡村建设下传统村落的发展

2020-01-02 10:07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村落村民特色

祝 磊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在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中,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明晰当代传统村落的发展特征,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村落环境、创新特色产业增收、提高村民建设积极性,促进乡村建设健康文明有序的发展。

1 传统村落概况分析

传统村落是时代发展形成的自然体,村落的出现蕴藏着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产。传统村落的形成由自然景观、历史街区、代表性民居建筑、人文风情构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村落受地理位置及农耕生产水平的影响分布呈现东南、西南及长江以南较多,而东北、西北较少。从村域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1 以“山水隐居”为代表的山地传统村落

山地传统村落是依据山川、河流及乡间土路形成的自然村落。传统村落一般多在山区深处,面积广阔且地域分散,常以聚落居住形态出现。山地传统村落的历史悠久,在村落的选址上考虑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依据山脉走势,水体环境形成村落格局。在建筑脉络上,依据山水格局,由数间房屋构成,建筑形态连绵起伏,将村落景观融入自然环境中。村落文化底蕴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了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如皖南的宏村,村落布局依山傍水,呈复式结构,建筑群体至今有950多年历史。村民以“村”为活动空间,在长期的历史生产劳作中形成特有的村落风貌和建筑特色[2]。

1.2 以“农耕”为代表的平原传统村落

农业发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主要社会形态,以农耕为代表的传统村落,充分利用自然优势,在村落选址时会充分考虑耕地、土壤、水源等有利因素。因此在我国江南平原地区依托河流形成了大量农业为主的村落,这些村落因地制宜地域特色建设村落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传统村落与民居特色。如:位于苏州西南山端的明月湾村,是独特的江南乡村风貌。村落依湖而建,植被结构丰富。古村落由两条主要街道构成,呈南北走向,在空间布局上交错并行,构成星罗棋布的格局。村民以农作物种植和在太湖捕鱼捉虾为生,是典型的平原生产生活特色[3]。

1.3 以“防御”为代表的堡寨型村落

传统村落的居住形态多是内院形式,建筑空间布局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满足村落安全和村民自给自足生活的需要。在一些山区和少数民族区域,由于地形地势及社会安全因素等原因,形成了堡垒形式的传统村落。如福建的客家土楼分布在东南山区,为达到生产、生活和防御的需求,一种多人聚居、高度防御的村落格局应运而生,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成本和建筑材料的获取,土楼的出现体现了当时社会生产力与文明科技的高度融合。这种由土堡形式演化而来的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生土建筑在当地发展开来,形成了土堡型聚集村落[4]。

1.4 以“渔业文化”沿海传统村落

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渔业和航海业为主,渔民出海会伴随着很大的风险,为出海以求和风,村民在一些渔村、港口、海岛建立了妈祖庙,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逐渐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围绕着寺庙,逐渐形成了聚落,慢慢演变成村落,渔业文化也就成了当地的核心传统文化。如:山东青岛崂山脚下的青山渔村,随着城镇化发展,传统的小渔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山渔村,全面转型为以渔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社区。

2 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收入结构转变使村落空心化严重

随着产业多元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方式发生了变化。收入结构的多元化导致农民依赖土地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农民开始流向城市,村落人口流失现象严重。由于村落常住人口的减少,造成大量住宅空置闲屋,耕地无人看管和种植,致使土地利用率大大降低。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更是因为地理偏僻、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流失,导致传统建筑无人监管和维修而逐渐破败,使人居环境越来越差,破坏了当地居民生存的归属感,一些散落的传统村落还有待于去发掘和建设。

2.2 自建导致乡土特色流失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大规模的开展起来,乡村的规划建设受到国家的重视,部分村落的规划建设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对于不同地域的乡村建设,由于受经济水平及地方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没有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科学性的指导,在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村民仅仅是对自己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进行自我规划,没有很好的对村落整体人居环境进行保护,导致传统村落自然环境破坏,历史文化流失,使城镇的现代化改造失去的自身特点,造成的“千村一面”的局面。

2.3 开发单一丢失地域特色

近几年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为村落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村落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经济和环境等资源,盲目地跟风发展旅游业,致使开发的主动权落到投资方手中,村民还没有形成保护意识,使传统村落的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和利用[5]。在追求利益化的同时,使原有具有村落特色的农耕文化流失,使乡村旅游仅限于浅层次的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观环境的格局,阻碍的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发展缺少明确的定位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致使传统文化缺失,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使传统村落的开发出现雷同化。

2.4 缺少村民的参与和科学管理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落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村民的支持。乡村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认知和统筹管理,仅仅依靠开发方的投资不能全面的呈现当地特色和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将村民作为建设的主体,村民对村落的发展和建设参与感不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6]。村民缺少主动参与村落建设的意识,没有转变自己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导致在村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使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致使地域文化减弱,产业发展缓慢。

3 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3.1 完善村落规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丽新乡村建设的深入,传统村落的发展与建设,既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又要保持乡村的传统特色,促进生态环境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村落的规划建设中,需要整合自然资源和建设新资源,利用先进的现代设计方法和营建技术,明确传统村落的发展中村庄的分类和发展模式。就当前而言,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对村落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完善村落内部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合理规划乡村道路,促进新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的发展。在村落空间布局上,遵循原有自然风貌,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好对原有村落空间格局的延续。村落的发展离不开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对于村落中环境设施的改善,如道路、给排水、卫生等的升级与重建,将推动整个村落环境的美化与品质的提升。传统村落的发展,既需要政策的规划布局,又需要创新乡贤文化,才能实现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保证文化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3.2 保护古民居建筑

传统村落中的古民居建筑、古文物蕴藏着传统文化精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7]。许多古民居建筑的营建都借以自然资源就近取材,形成了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在村落风貌的统一规划中,首先对古民居建筑进行价值评判,从而得出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方法。对于一些古建筑整体完整且文化价值高的民居建筑可以采取维护、修护、补建等方式来还原原始风貌,传统村落中的处处古迹都是村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的体现。如2016年上榜的中国传统村落皖西汤汇镇斗林村李家老湾,该传统村落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采用依山势设计,建筑中考虑到自然与人文理念的结合。在建筑空间上为复式结构,建筑群体以木结构为主,一幢三间,回廊相接,分割庭院和房屋,结构严密,浑然一体。在建筑的装饰纹样上,一色青灰砖瓦,上有寿头、龙凤呈祥砖雕,下有石柱、石桌、石雕造型,每个花纹形态各异,相似又不相同。对于古民居建筑的完善发展是时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宣传乡土文化,发展产业经济的重要途径。

3.3 建设文创产业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体产业的体现,促进了传统村落的开发与建设。传统村落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需要打造特色产品创新文化产业链。文创的价值在于为乡村赋予“场景”,通过“场景”转化为文化消费品。推进文创产业,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元素发掘、古迹的保护与完善、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整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既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形式,也为产业发展明确了定位和特色。传统村落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可依托当地村落的文化特色,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导,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注重当地文化特色,积极挖掘文化价值,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做好市场定位。如大别山具有红色文化的特色小镇很多,红色信仰扎根于这片土地,这里的古寺庙、古祠堂都是红色历史的见证,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根据地和后方支援,这些历史伟绩都是当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传统村落的发展要精确定位,准确把握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做好特色文化文创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才能增强传统村落的旅游魅力。

3.4 开展多种产业发展模式

村落的建设与发展主体是当地村民,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离不开村民[8]。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时,应让村民积极地参与进来,对于村落的规划和发展提出意见和看法。让当地村民参与管理与经营,实现村民的自主自立,民众参与实践改造和自主盈利的权利。针对传统村落不同的地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需求,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推动产业化进程,发展乡村经济。在开发与建设传统村落时,将村民闲置的住宅资产利用起来,以乡村农事活动来开展旅游活动;在乡村的发展中,依照乡村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入富余的劳动力,由当地村民和投资者承建,发动村民实施参与经营,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对地方种植特色农业产品的产业化推出和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成为村落中具有完整意义的旅游景点。通过规模化产业发展,将传统村落的文化产品延续到现代产业中,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效益,而且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品牌价值,促进了乡村建设稳定而有序的发展。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导,寻求适合当地发展的合作模式,在建设传统村落的同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本土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 传统村落发展的价值体系

4.1 提升美丽新乡村文化价值

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乡村经济是传统村落规划与建设的基础目标。以当地的人文风俗和地域特征为切入点,对现有的传统村落和古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和梳理,保护人居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9]。传统村落的建设是乡村现代文明传承与宣传的窗口,是农村社会发展努力的方向。乡村环境的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保护现有的地方特色是维系传统文化的根本。传统村落的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准确定位人文环境特色,以当地的地域特征为突破口,是建设美丽乡村文化体系的原动力。

4.2 打造地域乡土生态景观特色

传统村落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性和本土性,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加强传统乡村景观欣赏性,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态旅游价值。遵循村落的自然地理条件,保留村落的整体布局,在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协调新旧建筑的格局,做到有序发展。将“绿色”与“特色”融合,既保护传统生态景观,融入特色文化资源,又能在形式、体量、用材、色彩等方面与当地传统风格相协调,更好地反映村建生态景观的新形式、新形态,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的地域特色。

4.3 增强村民乡土文化意识

乡土文化在历经时代的变迁,时空的转换,文化精髓已经根植于与乡间村落中。传统村落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地民俗风情和生产特色的直接体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促使村民认识到建设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村民建设乡村文化的主体意识,有利于重塑和提高村民的文化价值观,促进乡村文化体系的发展[10]。在村落资源优化发展的前提下,让更多的村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增强主人翁意识,认知自身文化价值,提升对乡村文化品牌的理解。在振兴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参与建设、发展建设促进乡村地域特色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发展。

4.4 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乡村耕种农业不再是唯一的经济发展道路,传统村落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资源的整合,传统村落以乡村旅游为依托,利用农耕文化、风土人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间体验馆。我国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地域符号的乡土文化、丰富的农产品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新契机。因此,传统村落的发展要结合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的特色和优势。利用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通过产业化、项目化的方式将特色文化融入现代乡村建设中,以生态、美丽、特色等作为主题,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容,使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为振兴乡村经济带来的新的商机和发展模式。

5 结语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指导发展传统村落,开发农业生产景观,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助力当地实现经济富裕,是现阶段村落建设和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途径。传统村落的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为前提,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特色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寻找契机。在村落建设的发展中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在保护提升乡村风貌中延续传统历史文化,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建设与创新产业和谐发展的美丽新乡村。

猜你喜欢
村落村民特色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