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2020-01-02 10:07刘学忠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皖西课程思政思政

江 琼,刘学忠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向来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在高校的课程总量中,专业课程的数量要比思政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所占比例要大,因此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尤显重要。”[2]新形势下,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长期相互隔离的局面,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势在必行。厘清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探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把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和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结合起来,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以皖西地域文学课程为对象,从教育教学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做到思政贯通于课程教学全过程。

1 皖西文学“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

皖西学院在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坚持特色办学,加强对大学生地域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增设皖西地域文化相关校本课程。二级学院是贯彻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驱动力,专业和课程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载体。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积极行动,围绕专业和课程谋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划分成“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类”“中国文学类”“皖西文学类”三大课程群方向,初步构思了专业-课程群-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维目标。其中,“皖西文学类”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地域特色鲜明,蕴涵有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9年,皖西文学教学团队获得校级立项建设。在2020年皖西学院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中心的建设方案中,将该团队拟建设为省级教学团队。

皖西文学主要包括皖西大地本土作家和走出去的作家的文学,还包括皖西民间文学。皖西百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家作品,灿若星河,影响深远,有的已经成为彪炳中国文学史册的杰出代表。皖西文学课程具体有《皖西革命文学史》《皖西籍现当代作家研究》《皖西民间文学》《皖西籍军旅作家徐贵祥研究》等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以及朱蕴山红色诗词、蒋光慈革命文学、六安红色民间文学等红色文化教育专题。无论是浩如烟海的皖西现当代作家作品,还是精彩纷呈的皖西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曲艺,都是地方优秀文化,它们天然拥有对大学生进行是非曲直、家国情怀等道德培育和价值观培育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拥有卓越的红色资源。皖西地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是革命记忆,二是文学记忆。二十世纪初,皖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六安市金安区嵩寮岩乡有志青年朱蕴山积极投身反清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亲历辛亥革命腥风血雨的斗争,成为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在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征程中,朱蕴山以诗词为史,寓史于诗词,描绘了一幅幅光辉灿烂的革命伟人群像,其作品意义十分重大。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给风雨如晦的中国带来曙光,皖西进步知识分子纷纷走出大别山,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叶集的“未名四杰”跟着鲁迅先生在五四文坛冲锋陷阵,金寨的蒋光慈最早去苏联“取经”,以文学助力革命,成为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还回到故乡大别山传播革命思想:“1924年,蒋光慈回乡,发展他小学的蒙师——志成学校读书会组织者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3](P24),从而点燃了大别山的革命火种。很快,詹谷堂发展周维炯、漆德玮等同志入党,成立了金寨县汤家汇镇笔架山农校党小组,这是皖西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在革命的烽火中,许继慎、詹谷堂、周狷之等共产党人不仅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还留下了经典革命诗词。皖西革命文学所展示的峥嵘岁月与革命历史,革命者英勇善战与顽强不屈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最急需的精神养分与前行动力,与“课程思政”在思想塑造、价值引领上同频共振。

另外,皖西文学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皖西地区的河流山川、社会情态、民情民风民俗在蒋光慈、“未名四杰”、徐贵祥等众多作家作品里,有着酣畅淋漓的展现。全面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地域文化传承创新。高校教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教育行为和教育过程的本体,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机制。”[4]教育与文化本就相辅相成,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教育新的更高要求,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因而,大力挖掘皖西地域文学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既是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

皖西文学有着“课程思政”的特色优势,但在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实践等方面还有比较大的改善空间,需要积极探索。

2 皖西文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在2019年安徽省中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主要在表现五个方面:“好学生、好教师、好教法、好教材、好案例”,笔者有幸参加此次研讨会。思政在皖西文学课程教育教学的具体实现路径,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2.1 皖西文学“课程思政”目标设置

如何设置“课程思政”目标,是皖西文学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首要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课程思政”的目标应该立足于新时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和特点来设置。“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最重要评价标准是要培育出“好学生”,德乃为人之本,“好学生”首先应该具有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健全人格、高尚境界。皖西文学课程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确保德育贯穿课程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知识讲授、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引领。其具体目标有三:第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去,深度挖掘皖西革命文学的育人内涵,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等精神追求;第二,结合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奋斗史,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人生目标与国家命运、时代需要结合起来,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把个人梦寓于伟大的中国梦之中;第三,结合皖西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有机融入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了具体的“课程思政”目标,接下来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实现路径探索自然就有的放矢。

“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好教师”不仅传播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塑造灵魂、塑造品行。“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皖西文学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主动地通过自修、培训、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升政治理论修养、人文知识储备和育德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统一。

2.2 深度挖掘搜集思政元素,建立素材模块

为了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有必要“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5]。皖西文学属于校本课程,有些课程还是新近开设的,需要课程教师下功夫、多渠道地搜集、挖掘、整理思政元素。以《皖西革命文学史》《皖西籍现当代作家研究》《皖西民间文学研究》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为抓手,开展皖西文学、特别是皖西红色文学思政教育资源的田野挖掘调研。深入皖西作家故居、各县区档案部门,搜集和整理丰富而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口述史资料,获得更多的第一手思政素材。与当代皖西籍知名作家如北京的徐贵祥、东莞的柳冬妩等,与皖西本土活跃作家、与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文联、皖西作家协会建立经常性联系,以增补最新的文献资料和思政素材。此外,还需大量遴选购买与皖西文学相关纸质、电子和音视频资料,订阅相关地域文学杂志,进一步开发和拓展已有的思政元素。

为了便于将思政元素融入皖西文学课程教学之中,有必要把搜集、挖掘到的思政素材整理归纳为几个模块:革命传统教育模块、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模块、优秀品格教育模块。将皖西红色文学思政素材归入革命传统教育模块,这个模块的思政元素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另外两个模块的素材从皖西作家成长奋斗历程、皖西经典文学作品、皖西民间故事歌谣等作家作品中深度挖掘并进行分类。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模块的思政素材,将其糅进具体教学之中。

2.3 教学教法更新改变

2.3.1 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

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要特别注意“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而是两者的水乳交融,就像钱钟书先生在《四言》一诗所云“如春在花、如盐化水”。也就是说,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路径迥然不同,前者属于隐性教育,后者属于显性教育。如果课程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在知识点讲授时生硬地灌输宣讲思政元素,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差异和逆反心理,思政效果很难实现。这就要求课程教师在课前根据课程具体内容,设计选用相关素材模块,将思政元素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润物无声、德育无痕。比如在讲到五四作家群体“未名四杰”的文学创作时,可以结合他们成长历程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进取、执着精神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在讲到皖西经典革命诗词的时候,可以结合无产阶级军事家许继慎的名诗《江上口占》的讲解,揉入学生时代许继慎忧国忧民、奋起报国的远大志向元素,引起学生共鸣,从而砥砺家国情怀、激发报国之志。

2.3.2 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程思政”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高效便捷地服务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更大的空间。皖西文学课程教育教学,在坚持内容为主,形式为辅前提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座谈、竞赛、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程思政”,提升思政实效。例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皖西革命文学概述时,可以采用视频教学法,先播放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皖西人民进行英勇的革命斗争历史纪录片,再现皖西革命历史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和牺牲奉献精神,从史实性的角度引导他们深层理解社会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和现行制度的优越性。进入某个知识点如霍邱作家群学习之前,教师设计一个与思政密切联系的演讲或讨论题目,通过QQ、微信等网络新兴媒介发给学生,让他们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探究搜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展开相关讨论、演讲。既能促进学生对地域作家群体的全面学习了解,也能深化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3.3 建构有效的阅读路径

互联网、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带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占据了大学生很多业余时间,玩游戏、追剧,刷微信微博,手机不离手,他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学课程离不开作品阅读教学,如何促进学生高效阅读皖西红色文学经典,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其一,梳理出皖西文学经典目录,开课前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规定完成阅读时限,不定期抽查。其二,课程作业布置与红色经典阅读紧密相关,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既提高了阅读效率,也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其三,课程考核方法尝试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课程成绩按照两者所占比重评定。形成性考核的成绩依据阅读情况抽查、平时作业、专题讨论等记载,可以适当提高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比重,以便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影响了一代人走上革命道路、《咆哮了的土地》被视为我国红色文学经典的开山之作,以皖西地区的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破晓记》,徐贵祥的《历史的填空》《八月桂花遍地开》,朱蕴山的革命诗词等等,这些红色文学经典的深入阅读势必会激起学生对人生高远目标和崇高价值观念的追求。

2.4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好教材”是“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标准,对于校本课程来说,加强校本教材建设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皖西文学教学团队自组建以来,围绕皖西文学课程,已经编写出版了《皖西现当代作家研究》《皖西民间文学概要》两本校本教材。两本教材都获得了很好的社会评价,《皖西现当代作家研究》获得安徽省2018年度文艺评论著作类优秀文艺作品奖,《皖西民间文学概要》2020年获得六安市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质教材的使用是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保证,两本教材还远远不够皖西文学课程开设的需要。教学团队正在组织教师编写《六安革命文学史》、计划编写《大别山著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研究》《大别山著名红色经典〈破晓记〉研究》《大别山著名革命活动家朱蕴山诗词研究》《大别山著名作家群体“未名四杰”研究》《大别山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研究》等校本教材。这些富有大别山革命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天然蕴涵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对于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推进革命文化传承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3 做到思政在皖西文学课程教学的全程贯通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要求。”[6]“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要把思政拓展到课外,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皖西文学课程还需要创新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在时空上做到思政的全程贯通。

3.1 做好学生自主学习德育引导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教育界共识。“课程思政”也应重视学生主体性参与,不能硬性满堂灌。皖西文学课程立足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做好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德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如前文提到的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与思政密切联系的讨论或演讲题目,利用“互联网+”,把思政延伸到网络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搜集相关材料时,与老师自由交流,教师适时给予学生引导与教育,在时间上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课后,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皖西红色影视艺术作品,组织或推荐给学生观看,如电视剧《历史的填空》、创新庐剧《刘邓在皖西》《杜鹃啼血》、电视节目《诗中国·蒋光慈诗歌朗诵》《丰碑·十万英烈铸两源》等,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知识,又引导学生在观赏中自我感悟、自我成长,把课堂教学与红色影视作品巧妙结合,有效发挥德育功能。

3.2 创设多渠道实践教育平台

大学学习除了课堂听课,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外,还要重视课外延伸,勤于实践。“社会实践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离不开实践育人。”[7]做好皖西文学“课程思政”的全程贯通,需要创设多渠道实践教育平台,教师在学生实践中予以价值引领。

首先,主动“走出去”,拓展教育渠道,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大别山腹地作家故里、参观革命作家纪念馆、探寻展现在作品里的田野山头,开展富有特色、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育活动。把课堂搬到历史发生的现场,如组织学生到金寨白塔畈蒋光慈故居、到叶集台静农纪念馆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厚度、精神的热度和文化的温度,从而树立崇高的、坚定的理想信念。

其次,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教育功能,各高校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指导学生参加诸如“主题创作征文竞赛”“全校参与世界读书日”“励志校园人”“主题辩论赛”等浸透着思政元素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学会承担、学会坚强、学会奋斗、学会合作。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会慢慢地完善人格,培养品质。地域文化是校园特色文化的主要构成,课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集体策划“诵皖西经典革命诗词”“皖西红色人物故事宣讲”等校园文化活动,既能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度领悟“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大别山精神。

再次,皖西文学课程可以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指导个别有兴趣的学生开展关于家乡地域文学的实践调研活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可以作为终结性考试的成绩依据。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平台。

4 结语

在大别山这片红色热土上,皖西人民不仅为皖西的解放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创造了内容丰富而又灿烂夺目的皖西革命文学。皖西革命文学构成皖西文学的中坚,也构建了坚实的大别山革命文化基础。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紧锣密鼓的新形势下,皖西文学课程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积极思考如何实现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更新以及思政的全程贯通。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相信皖西文学“课程思政”通过团队老师们的努力探索、改革创新和实践摸索,也能成为安徽省内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的一个“好案例”。

猜你喜欢
皖西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回马枪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回马枪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