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动画音乐创作的对比分析
——从《大闹天宫》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2020-01-02 10:07王宁馨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大闹天宫动画电影孙悟空

王宁馨,黄 梅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8;2.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的渲染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的动画事业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经过不断的突破与发展,经过若干瓶颈与探索的各种曲折,已经在近几年取得了显著而卓有成效的成绩。而在这一发展历程中,动画音乐也在不断地进行着革新。从最初的纯民族音乐元素逐渐发展到多元艺术综合应用,中国动画音乐在探索中不断进行着革新与改变[1]。

1 动画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动画发展历史上的开山鼻祖当属万氏三兄弟[2]。在1941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长篇动画《铁扇公主》的问世下,中国的动画电影迈出了具有实质性的一步,也是中国动画发展的真正开始。这一时期的动画发展迅速,同时在动画的场景、人物造型以及音乐的选取与创作上都充分应用了中国传统元素,其动画音乐的民族特色鲜明,创作手法朴素,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早期动画的特殊风格特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张飞审瓜》。该片的音乐采用了中国传统京剧作为整部作品的创作基点,从动画造型到人物念白,再到作品配乐,都将京剧元素进行了较深入的运用与探索[3]。

随着新中国成立,动画事业有了喷井式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如1956年在国际上得到肯定的《神笔》。《神笔》的音乐由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执笔,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作品一开始就在一段具有中国音乐特色(五声调式)的音乐旋律中发展开来,整部作品吸取了很多民歌元素。作曲家同时也运用了很多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符合动画情节发展需要的音乐素材[4],使得该部作品无论是人物创作手法还是音乐创作特点上即有着浓郁而鲜明的中国特色,又符合动画片的故事情节。

改革开放以来,受到文化交流的影响,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美国和日本动画的强烈冲击下,我国动画创作进入了传统与创新磨合发展的新阶段,其中的音乐也有着一定的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这一阶段的发展不是那么成绩斐然,但正是通过了这一阶段本土与外来音乐文化的融合探索,为中国动画音乐迎来了自己新的春天打下基础[5]。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几部不论在票房或者口碑都成绩较好的动画电影,代表作品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这两部动画作品分别改编自中国传统四大名著《西游记》以及中国传统神话《山海经》,从题材到元素无不彰显着“中国制造”,对国人寄于国产动画的期许给予了积极的回答。其动画音乐更是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将中国经典曲目《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片段进行了扩充、发展,从而造就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动画打斗场面,而《大鱼海棠》则是将中国二胡、三弦、筝等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乐器运用到了极致,完美烘托出了动画场景中空灵缥缈的意境效果。

2 动画音乐民族化创作的共同点

2.1 在音乐体裁上,运用传统戏曲、地方民间音乐等多种形式,丰富动画情节的需要

无论是早期动画音乐还是后期动画音乐,都注重将传统民族音乐体裁应用于动画作品之中。如1959年我国的剪纸动画片《渔童》,渔盆底部的画像化身为真身渔童时所演唱的歌曲就具有鲜明的山歌风格;《张飞审瓜》更是将京剧作为整部动画音乐的创作基础;《阿凡提的故事》与《草原英雄小姐妹》则吸取了新疆地方音乐元素与内蒙古地方音乐元素进行创作。

《大闹天宫》是1961—1964年制作的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由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该片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表现出孙悟空的传奇经历。在该片中,京剧音乐元素的大量运用成为本部动画音乐的最大亮点,京剧的唱腔与念白、锣鼓点的应用与烘托,使得整部作品呈现出特有的中国味道[6]。

进入现代后期,我国的动画音乐创作仍然在民族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该片是一部3D动画电影,由田晓鹏执导,影片讲述了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影片中孙悟空第一次与混沌交锋时运用古筝独奏,将急急如律令的紧张氛围烘托得格外出彩,而孙悟空与混沌打斗时的一段京剧哼唱,更是将混沌本身所具有的邪魅展现得淋漓尽致。

2.2 在音乐的配器上,运用民族管弦乐以及传统打击乐器,进行宏大场面的烘托与支撑

在早期音乐场面的渲染上,常以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作为动画情节渲染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大闹天宫》为例,整部作品以民族乐器为主要的演奏乐器,其中天兵天将与孙悟空打斗时的音乐效果,就是将京剧锣鼓点与管弦乐编制相结合,渲染出恢宏大气的场景。

在近几年的动画作品中,民族化的手法越来越得到深化,从动画场景到动画音乐都以传统彰显中国文化。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孙悟空在客栈与山妖的打斗场面,锣鼓节奏作为渲染气氛的背景音乐,贯彻始终,孙悟空与混沌的打斗场面也依然沿用中国传统的打击乐配器方式进行演绎,锣鼓节奏频转换与打斗音效一起构架起了整个动画场面。

2.3 在音乐表现形式上,运用合奏、独奏、独唱等多种表现形式,配合动画情节发展

无论是早期动画作品还是近代动画作品,都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运用到了多种音乐表现形式,并以民族音乐素材作为音乐创作的主要方向。如1959年上映动画电影《渔童》,竹笛与古筝的合奏开启了电影情节的序幕,并以一段带有山歌性质的独唱曲对故事进行了推进和说明,而在渔童的每一次出现中,都要歌唱这一段“出场歌”,这是有着山歌韵味的独唱曲,旋律流畅、音乐活泼,将渔童与鱼儿玩耍的热闹与欢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2016年出品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鲲的一段中国传统乐器埙的吹奏,将一副静谧而宁静的大海徐徐地展现到我们眼前,而鼠婆一段带有东北二人转音乐风格的独唱,更是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上起到了喜剧性的助力效果。

3 中国现代经典动画音乐创作的对比分析

以时代变迁为主线,我们看到了八十年代早期的动画音乐在创作上与现代动画音乐的不同。早期的“中国学派”动画所呈现出来的整体艺术性有着深深的中国烙印[7],从音乐到动画都整体呈现出高度统一的“中国味”,而随着我国动画制作实践的一步步前进,现今的动画作品以符合全球化时代潮流的形式融合本国传统艺术,以期在现代技术与艺术发展水平上跟上全球化的步伐,由此也影响到动画音乐的创作方式与表现形式。

3.1 在音乐表现手段上,由早期的真实声响音乐为主要的表现手段逐渐过渡到电子音乐的应用

现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与发展让音乐创作呈现出更多可能,电子音乐的应用、音效的产生、宏大音乐场景的制作都为现代动画作品提升了更多品质。

早前电影音乐的创作中,因为时代发展的特定性与局限性,呈现出了在传统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原生态”。传统京剧唱腔、民族乐器的渲染、传统锣鼓伴奏、民族打击乐器的烘托,虽热都在不同层次中体现出整个电影的民族性,但却欠缺强大的音响效果,无法完全渲染出宏大场面。如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全套京腔京韵的音乐和鼓点以一种浓重、华美的格调出现在人们面前,就像中国民间的喜庆乐曲一样,给人以欢快、活跃、热烈的情绪,但在音效上没有形成宏大场面的烘托。

随着现代社会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音乐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小婴孩从水流顺势而来,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老和尚师傅,此时缓缓响起的管乐将历经生死后劫后余生的美好,随着整个民族管弦乐带入到人们心中;继而深情而又宏大的音乐场面随之响起,寥寥数笔道尽了寒来暑往……而电子打击乐器的应用,其张弛自如的音乐表现更是山妖进攻村庄、掠夺婴童的追逐与打斗场面渲染的刺激紧张又活泼有趣。可见,现代数字音乐技术手段的发展与中国现代管弦乐的成熟,都在推动中国动画音乐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2 在音乐材料的应用上,由单一性的音乐材料转变为综合性的音乐材料,在表现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展现故事背景等方面更立体更丰富

单一性的音乐材料是指主要使用传统乐器、民间小调、戏曲音乐等形式来表现音乐;综合性的音乐材料是指不仅使用传统乐器、民间小调、戏曲音乐来表现音乐,还将民族歌曲、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也融入进来。

在八十年代动画片《三个和尚》中,为了表现不同人物性格,高胡与坠胡特有的音色描写出三个小和尚跃然纸上的艺术形象,整部动画以纯乐器表现手段简单精致地刻画了故事的内容[8]。而在《大闹天宫》中,也始终以戏曲艺术形式作为整部动画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以锣鼓表现打斗,以戏曲音乐表现场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作品中已经鲜少出现单一的音乐材料。如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音乐形式包涵了管弦乐、戏曲、现代流行音乐等多种音乐艺术形式,从表现孙悟空与山妖打斗的古筝独奏《筝锋》,到妖人祭天而唱《祭天代颜歌》;从表现大圣归来英雄气概的《闯将令》,到三人行中的《勇敢的心》,都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音乐与动画的完美结合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了高质量的音画效果。

3.3 在音乐风格的呈现上,从完全以传统或民间音乐作为基石,逐渐演变为糅合并用中西方音乐元素,多方位立体表现故事内容

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中,曾经产生了对于动画电影流派的分类,被称之为“中国学派”。何为“中国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由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们(上海电影制片厂与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主要基地)创作的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9]。这是中国动画电影以最具民族姿态的身份走向世界后,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动画电影的“美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早期动画电影音乐的“中国风”。这一“中国风”在音乐上的体现主要是民族化,不论是动画音乐中的原创音乐还是民族传统音乐的应用都是完全民族化的艺术应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新的技术与艺术的革新已经悄然而至。在动画配乐上,兼具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古典艺术内容: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方交响音乐相互交织、相互并存,成为我国动画艺术在音乐配乐上新的发展方向。

如在传统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中,以二胡为主奏乐器的民族器乐合奏为开始,简单地向观众展示了故事的开始;以独白讲述,古筝、竹笛、扬琴、唢呐等民族乐器独奏或合奏方式渲染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整部作品风格统一完整[10]。而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声响技术的进步让整部作品不仅有着随着情节发展的绚丽的音效效果,同时在音乐的选材上更是综合运用了西方交响乐、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民族交响乐、西方古典乐……如在孙悟空与混沌的最后一次决战打斗时,江流儿为救孙悟空而被混沌原形追逐的片段中,激昂热烈的交响乐合奏与人声合唱,烘托与映衬出整个片段的紧张刺激;而当江流儿被埋于石堆中,交响乐的烘托更显孙悟空内心的伤痛与不舍,而这段大气磅礴的音乐,为孙悟空浴火重生也做出铺垫。

4 结语

在探寻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动画音乐经过与时代不断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找寻到一条适合中国动画音乐发展的道路。这一探索之路通过二个世纪的更迭已经初见艺术发展与进步的端倪。从动画音乐艺术形式与风格的单一性发展,到动画音乐多元艺术融合发展的过程,正是中国动画艺术进步发展见证面之一。从创作手法到表现手段、从体裁形式到题材内容,一步步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改变,为中国动画以及动画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

艺术形式的兼容并蓄、创新发展,产生了一种新意义上的“中国风”。此种“中国风”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动画音乐的传承,也不再是西方艺术形式的简单模仿,而是融合了多种音乐形式、多种音乐风格的多元化艺术。在传承中国早期传统动画音乐艺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多元艺术、融会贯通中西音乐、借鉴吸收本土文化,将是中国动画音乐发展的有效路径,也为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插上了飞向更成熟、更广阔、更辉煌的艺术殿堂的翅膀。

猜你喜欢
大闹天宫动画电影孙悟空
秒变孙悟空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大闹天宫
农行“大闹天宫”信用卡上市经典重燃 “忆”起翻天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大闹天宫》读后感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