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基于能力提升的视角

2020-01-02 16:27陈和平韩永彩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考核教学内容

陈和平,韩永彩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高等院校人才供给侧和劳动市场人才需求侧存在部分错位的现象,部分本科专业就业率不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升。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适时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指出,高等院校要积极进行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及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两个文件都强调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大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金课具有“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第二,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结果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第三,整个课程要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课程挑战度[1]。

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地位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人才供需错配的现实情况下,更应走在产教融合的前列,紧密围绕地方产业需求,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金课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产业经济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产业经济学教学陷入“能力培养困境”,因此有必要对产业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标准建设产业经济学金课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能力培养”的特征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对认知目标的划分,可以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类别,其中前三个类别处于思维较低水平,属于低阶思维,后三个类别处于思维较高水平,属于高阶思维[2]。借鉴布鲁姆的教育思想,我们将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分为三种:第一,理解能力,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掌握基础知识,获得较多的知识储备。第二,初步应用能力,主要是初步运用基础知识来分析简单问题。第三,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主要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质疑、思考和评价,用创新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既包括微观层面产业组织等内容,也包括宏观层面产业管理等内容,主要有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布局;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管理(产业政策、产业规制)等。面对各种产业经济现象,要培养学生“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多年产业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与多位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师访谈交流,我们发现,受制于教学师资、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制约,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多数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初步了解,能够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重要内容。第二,多数学生具备初步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产业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第三,多数学生尚未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较为复杂的产业经济现象以及为解决具体产业经济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更缺乏在“做中学”的创新能力。从以上特征可知,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陷入“能力培养困境”,急需开展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三、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陷入“能力培养困境”的原因

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陷入“能力培养困境”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其中双师双能型师资较少、忽视研究方法引导、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实践性考核权重较低是造成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

(一)理论教学师资较多,双师双能型师资较少

产业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教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如果教师理论功底越高,实践经验越丰富,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质量就较高。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存在师资约束条件,其教学师资大多数毕业于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这些教师理论教学能力较强,但是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双师双能型师资缺乏,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环节,理论和实践的断层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研究方法引导

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产业经济学更是如此。经济学思维方式是经济学者研究经济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学既要“授鱼”也要“授渔”[3]。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产业经济学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重视研究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提高学生面对产业经济现象运用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方法是进行产业经济分析的“金钥匙”,例如层次分析法可用于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分析,波特“钻石模型”可用于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计量经济方法可用来分析因果关系等。掌握产业经济研究方法,就可以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训练中强化知识再现、培养综合能力和形成综合素质。经济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已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紧密相关。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生源大多数来自文科,缺少深厚的数学基础,进行实证训练的计量经济学功底也较为薄弱。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基于自身知识结构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关注知识传授,忽视研究方法引导,缺少相关重点内容的实证训练。这样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但是尚未掌握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面对较为复杂的产业经济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尚需多元化改革

产业经济学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多,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课时为51学时左右,少数地方本科院校甚至将课时减少为34学时。课程教学时间成为稀缺资源,教师必须在课时约束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最大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时分配上,往往是理论教学课时较多,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法等。大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较为单一的讲授法,学生参与意识较弱,整个课堂显得较为沉闷,教学效果较差,制约学生能力提高。因而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多元化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最终考核权重较高,实践性考核权重较低

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是教学的“神经中枢”,它指引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较为深远。现在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考核存在多种考核方式,如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一般平时成绩权重为30%,期末成绩权重为70%;或者单独采用课程论文考核形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对课程教学进行监管,但是如果期末考试权重较高且实践性考核权重较低,将有可能导致学生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单独采用课程论文考核的优点在于通过撰写论文,可以较为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其缺点是课程论文完成质量良莠不齐,差距较大,且可能出现抄袭、代写等现象。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大多数在大学第三年开设,在此前尚未进行经济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缺乏论文写作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完全胜任课程论文考核形式。教师较高的期望值与“学生能力困境”形成强烈的现实反差,急需进行改革。

四、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学跨越“能力培养困境”的改革路径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要跨越“能力培养困境”,应从师资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建设产业经济学金课课程,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一)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师资水平是产业经济学金课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较为缺乏,产业经济学教学陷入“能力培养困境”。这需要专业课程教师积极转变观念,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国家鼓励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可以从项目研究、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方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第一,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师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产业经济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产业实践的实际情况,可以整合相关资源,将专业课程教师与地方政府机构、工业园区等相关工作人员联合起来组建学术团队,将这个学术团队作为实施产教融合的一个着力点,以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进行项目申报,开展科学研究。鼓励科研团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科研和教学的协同发展。第二,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的瓶颈制约,可选派专业知识基础较为深厚的专业课程教师到政府机构如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挂职锻炼,实质性参与产业管理、工业园区规划等具体实践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第三,聘请政府和科研机构从事产业经济管理的领导、专家到高校面向师生举行学术讲座,将当前产业经济实践鲜活地呈现在师生面前,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根据学生因材施教,融入时代特色内容

产业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均有设置,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因材施教,调动不同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专业实行基础知识模块与专业方向模块相结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适度增加课程难度,适度拓展课程深度,合理提升课程挑战度。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应重点讲解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理论,并引导学生进行SCP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应重点讲授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国际竞争力等内容,可以借助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竞争力,或者运用经济指标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或者分析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关系等。

当今产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和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教材,在保持核心教学内容的同时,应与时俱进跟随产业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当今产业发展的时代特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具体产业经济现象。例如当今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生态化和融合化趋势,可以结合经典案例融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探讨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和经济效应等,以及分析当前中国农村如火如荼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等现象。这样有利于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创新,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和素质形成。

(三)重视研究方法引导,强化综合能力训练

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目标的同时,要强化能力培养目标以及综合素质提高,实现三者有机融合。产业经济学教学从低阶性走向高阶性,教师应介绍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式,重视研究方法引导,结合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强化综合能力训练。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般主要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等,其中经常要计算产业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及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研究方法引导,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产业集聚章节时,在介绍产业集聚程度经济指标(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行业Hoover系数、空间基尼系数、产业空间集聚指数等)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选择某一具体产业来计算这些指标,强化对这些指标的理解,并运用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产业集聚程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收集有关数据资料,指导学生运用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鉴于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有限,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并加强监督与评价。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有关产业经济经典教材、论文和新闻,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阅读产业经济经典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较好方法。教师推荐的论文阅读材料要充分考虑到涉及的知识结构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基本一致,可以适度增加材料难度和适度拓展材料深度。要求学生阅读后理解重要知识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等并撰写读书笔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最后进行讲评。通过引导学生“学中做”和“做中学”,进一步了解产业经济研究方法,通过强化训练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等方法,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联通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的接触点以及相互关系的一种绝佳方式[4]。案例教学中应该突出经典案例选取、知识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培养等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法宜选取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选取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当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培养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都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情分析,进行精准教学设计,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活动中掌握基础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

产业经济学的高应用性意味着实践教学环节不可缺少。实地调研进行产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是产业经济学实践教学的一种较好形式。可以利用地方院校周边工业园区、大型企业以及特色产业进行调查,培养学生对产业发展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产业调查报告,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梧州学院产业经济学教学可以对梧州六堡茶产业、人工宝石产业、再生资源产业进行产业调查,并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中SCP分析框架撰写产业调查报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了知识的综合应用,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五)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加大实践性过程考核权重

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是全面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标准[5]。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为了走出产业经济学教学“能力培养困境”,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改革课程考核评价制度。课程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重点应从以往侧重于知识考查转向侧重于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具体而言,应适当降低最终考核权重,加大实践性过程考核权重,特别是实践环节(进行产业调查、撰写产业调查报告等)应赋予较大权重。考核评价制度可以由课堂考勤占10%、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占20%、教学实践(产业调查与撰写产业报告等)占20%、期末考核占50%组成。如果采用考试方式进行期末考核,在试题中要适度减少基础知识考查内容,适度增加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内容,且试题要具备一定的难度、深度和挑战度。如果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进行期末考核,应及早公布论文写作和答辩评分标准,从多个指标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进行评价。在论文写作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阅读经典论文,学习论文写作范式,重视研究方法应用。在答辩阶段,将论文检测和答辩相结合以规避论文写作中的“道德风险”行为。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经济学考核教学内容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简明经济学
内部考核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家庭年终考核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