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早茶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成效

2020-01-07 18:17张冬川蔡元强
中国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早茶宜宾市宜宾

张冬川,蔡元强

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610041;宜宾市农业农村局,644000

一、集成技术创新与研发

1.系统选育、引进茶树良种

(1)系统选育本地优良品种

在宜宾市开展茶树资源扩展调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筛选,对表现优良的单株和特异新材料进行繁殖,并按照育种程序开展对比和区域性试验,鉴定其优良和特异新性状,共选育出4个具有“宜宾早茶”特点、适宜宜宾市以及与宜宾市有相同生态条件的茶区种植、抗逆性强、产量高和品质优的优良茶树品种,分别是宜早1号(川审茶树2012003)、乌蒙早(川审茶树2011001)、天府红1号(川审茶2016002)和天府红2号(川审茶2016003)。

(2)系统比选引进优良品种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选育了中茶108、中茶111等40多个早生、快发茶树良种。为加快特色新品种在宜宾市的广泛应用,在翠屏区、高县、珙县等茶叶主产县(区)不同海拔、不同生态条件开展区域性对比试验,优选出中茶108、嘉茗1号、特早213、川茶2号等5个茶树良种,列为宜宾市主推品种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

2.创新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1)首创“低海拔茶叶种植云雾系统”

宜宾市早茶基地多分布在350~600 m的低海拔区域。为确保低山也能出好茶,营造与高山相似的云多雾重的生态环境,采用风机高压送风的原理,首创了一套适宜低海拔丘陵地区茶树生长的云雾喷灌系统,通过微喷头将水雾化喷送到茶园,达到补充土壤水分和调节茶园温度、湿度的作用。同时集成物联网、信息和智能控制等技术,升级为“风炮雾化灌溉系统”,实现集茶园土壤温湿度传感、自动抽水、智能喷雾于一体的全智能高效节水灌溉模式。通过人工改善茶园小环境,改善茶叶质量效益,每公顷可增产鲜叶(单芽)约150 kg,增收约22 500元。

(2)创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是夏季深剪技术,即改秋季轻修剪为春茶后深修剪,在每年5月上旬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深修剪,剪去树冠的一半,保留骨干枝,再剪去行边无效枝条;修剪后当年夏茶蓄而不采,培养树冠。该技术比传统11月底修剪萌动期提早3~4 d,单产提高38.19%~39.35%,不仅对调整生产枝数量和粗壮度,以及次年提早发芽有明显作用,还有效避免了秋冬季修剪对春梢造成的机械损伤。二是春肥早施技术,即改春茶前10天施全年30%追肥为春茶前20天施全年60%追肥;开采后及时喷施1~2次叶面肥;当年冬管时,隔行深耕并配施“活性肥+饼肥+栏肥+尿素”或“活性肥+饼肥+栏肥”。结果表明:次年茶园具有萌发早、生长旺、品质佳、单产高的优势,全年茶叶春、夏、秋茶产量比由4∶4∶2变为7∶0∶3,清明节前“宜宾早茶”产量比传统种植增加153.75 kg(干茶),增幅达到84.44%。

3.优化和改良了加工工艺

(1)优化了鲜叶摊放工艺

范坚强从身上掏出一块玉佩,反复打量,像打量一位久别的朋友。过了半晌,他把玉佩递给一杭,说:“这个你认得吧?”一杭从身上掏出母亲临死前交给他的玉佩,一模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期待地看着范坚强。

根据在一定范围内,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等生化成分含量随摊放叶含水量的减少而增加的原理,分别对鲜叶采用不摊放和摊放6 h、12 h、18 h 4个处理进行试验。当鲜叶摊放12 h,含水量约70.14%时,多数生化成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氨基酸含量达到最大值4.27%,可溶性糖含量达到2.82%,酚氨比为5.89,茶滋味鲜爽度表现最佳;同时,对不摊放和摊放6 h、12 h、18 h 4个处理的成茶进行感官审评,得分分别为95.1、95.7、97.4和93.4分,再次表明,鲜叶摊放12 h的成茶品质最优。

(2)改良了无氧回潮工艺

“摊凉回潮”是茶产品加工中一项重要工艺,为充分表现出“宜宾早茶”独特的品质特点,将传统“初烘+摊凉回潮”工艺进行改良,创新采用了“初烘+无氧回潮”技术,经多次试验,与传统工艺相比,用该工艺加工的成茶中茶多酚、水浸出物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咖啡碱含量相对较低,叶绿素总量高出12%左右;同时,组织专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审评,分值均保持在97.2分左右,在参加全国有影响力机构组织的名优茶评选中,“叙府龙芽”等多个产品多次获得金奖。由此可见,新工艺不仅有效保留了茶叶中叶绿素含量,还确保了宜宾早茶“味鲜、汤绿、色翠”品质特点。

二、集成技术推广与成效

1.茶园良种率大幅提高

2013年,通过对比、筛选,本地选育和引进的9个省级良种被宜宾市列为茶树主推品种。同时,坚持“自育为主、外调为辅”的原则,构建了国家、省、市级三级联动良繁体系,在翠屏区、高县和屏山县建成了1个国家级、1个省级和1个市级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总面积130多hm2,年出圃合格良种茶苗4亿株以上,苗木出圃率达90%,不仅满足了宜宾市早茶种植基地良种茶苗的自繁自足,还补给了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等兄弟省市的茶苗需求,推动了西南茶区茶树良种化进程。据业务统计,2019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6万hm2,占全市茶园总面积的91.2%,高出全省1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2个百分点。

2.推广了配套栽培技术应用

2014年,“低海拔茶叶种植云雾系统”“秋季深剪技术”和“春肥早施技术”三大综合配套技术在翠屏区、高县、筠连县等6个重点县推广应用,茶树每年1月中下旬开始萌发,比川内其他茶区早1个星期,比江浙茶区早1个月以上,现已列为宜宾市茶产业主推技术,并多次接待陕西省及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等茶区考察团观摩、学习。以“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为平台,加大对天敌友好型色板、杀虫灯等5个绿色防控技术和机械化采摘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据统计,2019年全市茶园绿色防控覆盖面积达5.5万hm2,建成66.7 hm2(1000亩)以上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3个,建成标准化机采茶园2.84万hm2、机械化修剪面积达到6.05万hm2,大幅提高了茶园的产能效益。

3.提高了产品质量效益

优化和改良工艺的广泛应用,确保了宜宾早茶加工工艺的稳定,提高了宜宾市名优茶的产量和效益。2018年全市名优茶产量3.31万t,产值51.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7.5%和22.1%。“宜宾早茶”系列产品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天府龙芽”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峰顶飘雪”被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评为金奖;“天府龙芽(绿茶)”“戎州毛峰”等产品也多次获得“中茶杯”“峨眉杯”等全国名优茶评比的金奖(一等奖);10个品牌的产品被录入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引进最新高科技数控专利加工设备“茶叶可视化冷却回潮机”“红茶可视化连续自动化发酵机”和“连续化茶叶炒制机”,在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宜宾川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茶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建成了国内领先的现代化茶叶加工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早茶加工水平不断提升。

4.构建了集成技术协同推广模式

通过整合省、市、县三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项目,建立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单位,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宜宾市茶叶站、县(区)农业农村局为技术推广单位,四川省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等茶企、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宜宾早茶绿色发展提质增效集成技术推广团队,组建“专家+农技推广+新型经营主体+试验示范基地”集成技术协同推广模式;采取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专家团队与农技推广体系相结合、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农技推广、科研教学、经营主体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培育壮大早茶企业经营能力,提高宜宾早茶特色茶产业竞争力。目前,全市有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2家、示范社24个,其中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2家、示范社5家;在翠屏区、高县等地建立集成技术核心示范片11处,建成宜宾早茶绿色发展生产示范基地81个2 300多hm2;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市,“宜宾早茶”被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展示了宜宾早茶集成技术成果

通过一边试验、一边示范,将宜宾早茶绿色发展提质增效集成技术进行组装、完善、提升,总结出了一套可复制且操作性强的优质高效栽培、加工技术规范和协同推广技术模式,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26项,其中《宜宾早茶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农业农村部丰收计划三等奖,《四川新型黑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茶树新品种宜早1号选育技术研究》等4项获宜宾市科技进步奖;“低海拔人工云雾茶园系统使用的雾化装置(ZL201520576050.4)”“茶园茶叶生产状态监控系统(ZL201320363542.2)”“茶叶干燥用微波杀青装置(ZL201520057614.3)”等获国家授权专利53项;编制并颁布《出口茶基地建设技术规程》(DB/T 1057)、《茶树栽培技术规程》(DB51/T 2481)、《茶叶鲜叶采摘技术规程》(DB51/T 2482)、《宜宾绿色茶产品生产技术规范》(DB 511500/T 67~75)等14个四川省地方标准。

6.提升了宜宾早茶品牌影响力

持续举办了12届宜宾早茶节和3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组团参加了每年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世园会四川日等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通过设专馆展示、举办推介会等形式宣传宜宾早茶产业成果,提升品牌影响力。“宜宾早茶”被评为“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共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到111.09亿元,标志着宜宾茶正式进入中国名茶行列。宜宾市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先后获得了“中国早茶之乡”“世界著名茶乡”“国际(中国)早茶之都”等荣誉称号;茶产品先后获得“世界名茶”“中国好茶”“世界名优绿茶”“世界名优红茶”等殊荣;宜宾早茶节获得中国优秀茶事奖。

7.助推了脱贫奔康前行步伐

宜宾市是农业大市,有5个贫困县、471个贫困村、6.8万户、22.82万人,其中以茶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83个,占全市贫困村的17.62%,其中屏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4个是省级贫困县。2013年,5个贫困县有茶园4.5万hm2,茶叶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62.23%。项目实施以来,全市抓住省委、省政府“重振川茶雄风、打造千亿产业”的重大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宜宾早茶”区域公共品牌塑造,示范推广宜宾早茶绿色发展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在川茶、川红、早白尖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推行“公司+业主+贫困户”“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新型茶庄+贫困户”等基地联建利益共同体,让一片小茶叶担当产业扶贫主力。2019年,5个贫困县有茶园5.7万hm2,仅茶叶单项年收入7 230元,其中筠连县银星村是茶叶专业村,人均收入就达万元以上,早白尖茶业等5个茶企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龙头企业”,5个县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8.加快了宜宾早茶产业发展

宜宾早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受到了国家、省级多位领导的重视,并对茶产业取得成效给予高度肯定。2018年,四川省委彭清华书记对宜宾市倡议的构建以“天府龙芽”川茶大区域公共品牌为龙头,宜宾早茶、蒙顶山茶、峨眉山茶和米仓山茶为支撑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品牌协作发展格局,作出“此举甚好,值得支持”的重要批示,在第八届四川国际茶博会上,亲临宜宾早茶专馆,对参展的茶企和展示的早茶产品给予肯定。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马培华莅临宜宾市参加第三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对宜宾早茶产业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认可。同时,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省委常委曲木史哈,省政府副省长尧斯丹,省政协副主席祝春秀等多位省领导多次莅临宜宾视察指导茶产业发展,省政府在宜宾市召开全省茶产业发展现场会2次,为川茶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翠屏区、高县等6个县(区)被列为省委省政府“5+1”现代产业体系和“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茶产业重点县推进。2015—2019年,先后争取到国家、省级茶产业发展项目50余个,资金总额达3亿元以上,其中宜宾市每年安排2 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县(区)政府和企业配套5 000万元以上发展茶产业,为宜宾早茶发展增添动力。

猜你喜欢
早茶宜宾市宜宾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独爱早茶
全天候消费全国化发展 早茶品类的风口要来了吗
品早茶、吃火锅、撸串儿 大理至川渝150万人乘高铁“快旅漫游”
宜宾乌蒙山片区蚕桑产业扶贫的创新与实践
宜宾高州季秋印象二首
宜宾(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