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产业的特点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路径

2020-01-07 18:17张维常冬姜大昌
中国茶叶 2020年7期
关键词:红茶云南茶叶

张维,常冬,姜大昌

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650051

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云南的茶叶种植面积和产业综合关联产值,多年来都位居全国前列。但目前云南茶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与四川、福建等省区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却对云南优势的红茶有强劲需求。如能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路径,以“一带一路”视野看待云南茶产业,以“互联网+”赋能云茶产业,重构供应链体系,云南茶产业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云茶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地处大叶种茶黄金带,是中国最大的红茶和黑茶产区,涉茶人口超过1 000多万人,占总人口数约1/4[1-2]。省域内普洱市、临沧市和西双版纳州茶叶种植和采摘面积排名前三,凤庆、勐海、昌宁、云县、镇康、永德、景谷、南涧等10余个县多年来都是全国重点产茶县。2019年云南省茶园面积已达46.67万hm2,可采摘面积达40.31万hm2,产量达到399 957 t,产值198.17亿元,产值增长超过30亿元[3]。综合来看,云南茶产业发展具有自然禀赋、产业规模和知名度三大优势,但同时又存在资源转化、产业效益和品牌附加值三重问题,形成优劣势并存的三大特点。

1.自然禀赋好,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云南地处高海拔和低纬度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就茶组植物而言,全球有32个种和4个变种,中国有30个种和4个变种,而云南有23个种和3个变种,分别占全球的72%和中国的77%[4];云南现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2个,群体良种3个,还有省级无性系良种10多个和多个地方良种、优质单株。虽然目前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茶叶单产达到900 kg/hm2以上,但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0~50 kg/hm2,只是福建茶叶单产的46%,湖南茶叶单产的70%[5]。云南茶产业效率优势指数近3年来在1.02~1.05之间,生产效率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无性系茶园比例也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而福建整体无性系茶园比例则高达93.24%[6],可见云南茶产业依托自然禀赋实现资源优势转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云南茶产业生产规模虽大,但经济效益不佳

云南茶叶加工存在初制所初加工和龙头企业精加工产业并存的格局,两者比例为8∶1,加工规模居全国第二[2]。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云南有茶叶农业合作社4 982个和加工企业2 339家,干毛茶总产值为164.61亿元,农业和加工的单位经济效益分别为0.03亿元和0.07亿元。由于茶叶品质鉴定分级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定量标准,综合利用及功能性茶叶商品化规模性开发缺失,云南茶叶行业利润率不高,整体投入产出率较低。

3.云南茶产业拥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品牌经营能力不足

近年来云南的“普洱茶”和“滇红工夫茶”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根据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为64.1亿元,连续2年位居第一;“滇红工夫茶”品牌价值达21.02亿元,居全国第26位[7];普秀牌普洱山普洱茶、昌宁红牌丹凤展翅等也具有相当知名度。但根据《云南省茶叶生产企业名录》最新数据显示,2 339家生产企业中持有中国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只有13家。但云南品牌发展多依赖于传统经销体系分销模式,相关机构预测云南普洱茶2020年存货积压将达到100万t,占全国库存量的1/2,市场风险较大。而当前中国茶叶品牌两种主流品牌经营方式则可相对降低市场风险:如八马、一笑堂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等依托产地资源,通过设立商场专柜和品牌专卖店出售单一品种,以广告、公关和形象终端方式塑造品牌;如吴裕泰、张一元、元长厚等先自建品牌零售终端,然后通过产业链延伸建立各种知名类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标准输出,统一贯标面向零售终端塑造形象。

二、全球视野和新经济消费观下的发展机遇

与国内茶叶消费不同,国际主流茶饮是红茶,目前世界上红茶与绿茶的贸易量比例为7∶3[8-9],红茶的主要出口国为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英国等传统市场和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部分新兴市场,红茶消费蓝海已经逐渐显现。而据中国海关和FAO数据,2019年中国出口茶叶36.7万t,其中绿茶30.4万t,占83%;红茶3.5万t,仅约为绿茶的1/10。从出口价格看,约2美元/kg,低于印度40%,斯里兰卡60%,肯尼亚20%。出口量和价格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云南红茶中,滇红功夫茶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欧美和日本等,滇红碎茶主要销往西欧、北美和中东等,CTC红碎茶主要销往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等[2]。如能将云南的红茶生产出口与资源和地缘优势相结合,与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等世界主要茶产地交流合作,开拓“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将助推云南茶产业发展上一个台阶。

同时,当前茶叶消费者已超越低层次的饮用,由单一同质化传统茶转向品牌和多元化系列茶饮产品,呈现追求高层次心理需求的从“物质”到“感觉”消费的趋势变化[10]。从市场细分角度看,一部分年轻消费者习惯于以“体验和知识付费”方式,从非物质遗产保护和茶文化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角度,购买负载禅茶体验等茶历史文化的品茗,而非简单茶饮;另外大部分的年轻消费者希望把流行的时尚产品与其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如网红茶就是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新零售业务,线上通过对传统茶饮业数据赋能,实现全面触网和智能商业,线下一方面建设自有茶园布局供应链,以年轻消费者为核心,提供基于茶的年轻茶文化的品牌风格、购物空间设计实现,以品牌“饥渴营销”体验实现消费的创新。

三、结合新消费观和国际化的云南茶产业发展新路径

结合前述分析,可以得到自内而外的云南茶产业发展的3条新路径。

1.强基础路径

强化云南茶产业深加工产品开发,以有效组分为核心,积极开发速溶茶和浓缩茶产品;以功能成分为核心,大力开发茶多酚、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差皂素和咖啡碱等产品,提升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加快延伸产业链,加快开发涉茶高端饮料、保健品、天然药物、个人护理和动物保健品、植物农药等终端产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新模式,积极引入“物联网”“可追溯”系统,做好原料基地源头的质量安全保障;完善云茶信息数据库,修订云茶生产和质量、古树茶资源保护与利用地方标准,建立和积极进行云茶产业标准体系、可追溯体系和质量监督的宣贯。加快云南始于商周的普洱茶、茶马古道源头、地域性茶标等茶叶历史文化挖掘整理,夯实云茶品牌和地理标志文化根基。

2.新消费路径

结合强基础路径,积极适应当前流行文化、亚文化,借助快捷、便利和普及广泛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将粉丝经济、平台经济和文化经济赋能云南茶产业,深挖云茶年轻化、个性化和文艺范的产品空间和维度。在渠道上,建设茶叶和茶叶要素市场的同时,发展茶叶电子商务,打造多集成式零售商网,粘牢忠实粉丝的社群服务商。充分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和“互联网+”手段,引入“新零售”理念,在PC端和手机移动端构筑多个按照品牌和地域划分的F2P2C+O2O(茶叶采摘基地+线上平台营销+线下旗舰店和专营店)智慧型品茗体验交易平台,进行专有茶树产品直播众筹认购、采摘烘焙体验、绿色固碳碳汇交易、古茶树支付金融和线下品茗,以及时尚新式茶饮空间等全链式的云茶新产品、品茗场景和技术应用的三元重构,以体验感等新理念赋能茶饮零售。

3.国际化路径

在强基础和新消费路径上,一方面稳固传统国际消费市场,根据进口国绿色出口壁垒要求,引导相关企业积极通过食品生产SC 认证、ISO9001、HACCP、有机茶加工认证,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满足面向出口的生产、包装、运输等各环节的全面环保要求。另一方面开拓新兴市场,加强国际化的云茶多元化品牌和产品开发,在积极推进普洱茶公共品牌的同时,策划举办南亚东南亚区域性的红茶创新研讨会、茶业合作峰会、茶情趋势和发展论坛、高端人才交流等国际化会展,大力开展滇红茶品牌营销;通过与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开展联合育种等种质资源创新交流,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线上+线下”茶叶要素流通和拍卖市场,强化茶叶专门人才互培互引交流,深化茶产业对外开放合作,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云南开放型茶业体系。

猜你喜欢
红茶云南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红茶暖胃是真的吗?
Happy Afternoon Tea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香喷喷的茶叶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