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

2020-01-08 15:33李彩霞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
关键词:花圃数学知识生活化

李彩霞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东关小学 甘肃平凉 744400)

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始时期,更是为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数学,会学数学,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是每个数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强。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拥有顽强的探索精神。由于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非常枯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学,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把抽象化知识转变为具体化。从而,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了教师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生活问题

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与逻辑性很强。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概念、定理知识,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数学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一门学科,如果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难学好数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亲切和趣味性中进行学习,领悟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超市的购物小票。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购物小票。学生在观察时,会发现这些价格大多都不是整数,有小数的价格非常普遍,那怎样去计算小票中的价格呢?教师这时可以导入将要学习的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在求知欲的引领下学习新内容。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导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在局限于课本内容中。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有很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下积极学习。[1]

二、贴近生活实际,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不大,他们的理解能力还较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学习内容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用学生摸得到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发散思维,与数学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由于百分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多,为了让学生留意生活中隐藏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我们在逛商场或超市时,经常见到某些商品打折促销,有的商品前写着打7折,或者5折的字样,还有市面上畅销的奶茶,是全部奶和茶吗?并不是,是由奶和茶按照不同的比例调配的,不同的比例,调配出来的味道也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按不同的比例调配奶茶。然后,分享给其他同学品尝。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能把百分数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生活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2]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以致用,数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数学的意义是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用于生活实践。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利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例如,教师在教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节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长10米,宽6米的小花圃,在这个小花圃中种植5种花,颜色分别是红色,粉色,黄色,白色和蓝色。花圃中要有一种花,在中间呈现正方形,每种花所占的面积要求接近相同。学生根据以上条件进行设计,并在纸上把花圃的设计图画出来,看看谁设计出的花圃最合理、最漂亮。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数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样,不但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了用数学思维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3]

四、总结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学生的需求。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花圃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母亲的花圃
虎伯的花圃
花圃的面积
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