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乡村节庆文化传承与创新探索

2020-01-09 01:41郭晓慧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活动文化

郭晓慧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顺德 528300)

自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发展便被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遵循会议对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促进乡村经济腾飞。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活跃元素,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乡村节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应大力传播和弘扬乡村节庆文化,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助燃剂”。

一、广东乡村节庆文化现状

传统节日节庆是一个地区的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下来的特色文化。在广东地区,乡村节庆活动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长期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节日节庆习俗,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而且有异于其他地域的一套严格规范的过节传统流程。除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重大的传统节庆节日外,还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龙舟节、生菜会、关帝诞、观音诞、营老爷等。广东乡村地区大部分节庆活动都与祭拜活动有关,每逢各大传统的节日节庆,广东人一定会事前有所准备,包括元宝、蜡烛、香,以及水酒、水果、猪肉等贡品,供奉祭祀祖先,以表孝心。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危机出现。在社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原本根植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消失,乡村节庆文化的发展现状亦不容乐观。广东乡村节庆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发展瓶颈,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其一,缺乏相应的保护政策,传统节庆文化传承活动逐年消减,相关资源未能优化组合,传播宣传渠道单一;其二,群众民俗文化传承意识淡薄,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逐渐老去,新一代年轻人失去继承传统文化的动力,传承人才严重断层,很多节庆中的传统非遗项目濒临失传。

二、乡村节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乡村节庆文化是伴随着民间信仰仪式而产生的,是众多民间精神中一种物化的表现形态。乡村节庆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民间精神亦是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自信的体现。我国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历经几千年风雨的洗礼而保留至今,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以及精神信仰的浓缩,也是中国文明古国发展历程的有力见证。传承和创新乡村传统节庆文化,提升村民对民俗文化和节庆文化的认同,可以增强民众文化自信,赋予乡村节庆文化更长久的生命力。

(二)增强族群凝聚力和归属感

族群凝聚力对乡村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凝聚力来自人们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标志之一便是对传统节庆节日的认同。“家乡”赋予每个人的最深刻的感觉便是归属感、舒适感和安全感。全国各地的乡村都有这一特性,广东也是如此,乡村本身的主要社会关系就是亲人和街坊邻居,可以说是一个熟人社区。然而,随着大批外来人口涌入乡村,原本的社会关系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移民和原居民之间关系复杂且多元,跨文化的交往中存在障碍,同时又互相依赖[1]。

在乡村节庆活动的传承中,原村民对传统节庆认知深刻,因而对该节庆活动也会有强烈的情感归属;新居民逐渐参与传统节庆活动,也会增进对地方文化的认同。

(三)提升村民的道德修养

传统节日节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当地居民的精神支撑,蕴含众多优秀道德观。传承、创新节庆文化,不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更是一种鲜活、生动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例如: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反映出尊老敬老的道德观,端午节对诗人屈原的缅怀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活动折射出人们对亲人的思念,等等,无一例外都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念。乡村节庆文化通过仪式纪念的形式,时刻提醒大众要保持善良忠厚的道德品质,以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2]。

(四)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节庆活动在乡村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加入体育、文化、商业和其他类型的元素,可以对当地市场产生持续和有意义的影响,甚至获得经济效益。节在节庆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加强农村居民之间的联系,使社区一体化,并不断注入社会资本,增强社区服务能力,提供支持配套产品和服务,开发以创意产业为形式的活动项目,不仅能够获取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成效显著。

三、广东乡村节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一)吸纳多样文化精华

广东乡村节庆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乡村节庆文化并不代表故步自封,而是在不舍弃悠久历史底蕴和正面精神意义的基础上吸收多样文化的精髓,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不但能延绵继承,更能不断创新,展现乡村节庆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首先,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碰撞与冲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们应以包容的态度、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和学习其他国家在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例如:西方的节庆活动强调全民参与,人们会集体外出参与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这种主动参与方式更有利于节庆活动的延续和传播。而中国的节庆活动相对内敛,更强调家族团聚,久而久之,缺乏集体参与,便会慢慢被人遗忘。因此,广东乡村节庆活动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加入更多不分年龄、不分地域的人人都能参与的特色活动,对其中特殊的环节可以用更亲民的方式表达出来,使非当地居民在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节庆文化的价值。

其次,现今乡村节庆文化的认同感普遍来自老年群体,而青年群体对于传统节庆文化传承的吸引力较低,青年群体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力军,应该充分理解年轻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尊重年轻人的文化选择,鼓励他们发挥能动性,结合传统文化创作各种衍生作品,不断延展和辐射年轻族群,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例如:在节庆的前期收集与节庆有关的艺术作品(照片、视频、设计),举办大赛活动,在节庆活动期间把获奖的作品展示出来,把节庆文化所蕴藏的积极正面精神延续到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二)创造文化体验场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节庆文化蕴含的内在价值需借助生动的体验方式,将传统节庆文化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寻找二者之间最佳的契合点,创造能激发民众兴趣的文化体验场景,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对乡村节庆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首先,通过对节庆文化代表性符号的提炼,以现代大众流行的认知规律和行为方式为载体,优化民俗文化组合,注重增加参与者与当地文化接触的时间长度和认知深度,如此才能使人们全身心沉浸在传统文化中。例如:节庆中的祭祀场地——祠堂,其传统的文化内涵象征着“小家” 和“血缘”,但现在可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展示一些节庆文化的道具,或者可以在会议厅开展相关传统文化的讲座和论坛。在传统文化仪式中,策划设计吸引现代人参加的活动,并融入“邻里和睦”“守望相助” 等正面的主流社会价值观,促进乡村节庆文化更好地传播,赋予节庆文化新的内涵[3]。

其次,增加科技元素,优化参与者的体验。在传统节庆文化中注入科技与网络元素,如利用VR 技术进行场景模拟,打造虚拟的不同时代的相同节庆场景,以视、听、触、闻等方式,通过灯光效果、电子特效、场景变换来吸引民众眼球,让其全方位沉浸式体验节庆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

(三)创新节庆文化的运作形式

政府在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也要加强引导和大力支持,积极调动民间组织、社区等开展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通过创新传统节日活动的运作模式,打造节庆文化品牌,构建乡村节庆文化产业链。

首先,可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将乡村节庆文化制作成文字、音频、视频等高质量的内容在平台上传播,有效拓展乡村节庆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

其次,可策划设计节庆活动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把抽象的文化符号与产品结合,打造具有高辨识度、高话题度、高流量变现等优点的IP 化产品,例如:主办机构制作以乡村节庆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服饰、日用品、纪念品等),同时,还可延展与该节庆文化相关的动漫、网络游戏等,吸引更多人在了解民族节庆文化之后前往当地旅游,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繁荣与发展。

猜你喜欢
传统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