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粤剧对地方文化的吸收及传承

2020-01-09 01:41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粤剧戏剧广西

吕 凌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一、相关概念

(一)广西粤剧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群居的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有十几种地方戏,粤剧便是其中的一种。地方戏是指某一个地域流行的并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它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凝结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全面展现了地方的民风民俗,是当地民间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地方戏剧既是民间历史文化传统的“活体”,“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 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1]。广西粤剧就是广东民间戏剧与广西地域风情文化相融合并生成、流行于广西粤语地区的地方剧种。广西粤剧在广西境内分布广泛,尤其在南宁、梧州、玉林、贵港、北海、钦州、防城港、北流等通行粤语的桂东南地区盛行。广西粤剧作为一种在非原生地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同时吸纳了广东粤剧的语言特色与广西的地域文化特点。一方面,因广西与广东相邻,原生于广东地区的粤剧得以在广西粤语地区广泛传播,广西粤方言区的民众尤其喜爱粤剧;另一方面,广西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区,有着不同于广东粤剧生存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粤剧在广西形成了与广府粤剧不同的艺术特征,发展为广西地方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二)文化生态学

20 世纪80 年代后,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戢斗勇在《文化生态学论纲》中指出,文化生态学是将生态学科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王玉德在《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辨析》中指出:“文化生态指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链接,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利用文艺生态学对民间文化、地方戏剧进行深层透视,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究它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生发、制约、协调和共生的复杂关系。

粤剧源于南戏,从明朝的嘉庆年间开始就出现在广东、广西两地,它是一门糅合了唱、念、做、打,并综合音乐、服饰、抽象形体的戏剧艺术,演唱时主要使用广东白话(即粤语),因此称为粤剧。2009 年,粤剧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继昆曲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戏曲艺术。

广西粤剧是粤剧的重要分支,在粤剧的形成与发展、传播与传承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受限于地域文学艺术研究,广西粤剧在粤剧史与戏曲史研究中一直得不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多元文化对地方戏剧的冲击越来越大,广西粤剧发展不断受到新媒体、新思维的冲击。近年来,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提出保护并推广地方戏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有效地保护地方戏剧,做好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教育工作,对于提升中华民族自豪感、延续华夏文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生态下广西粤剧对地方文化的吸收

在文化生态视域下,一个地方社会、人文、自然的静态环境与动态环境的演绎,是以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生存、发展及演变为核心的。因此,地方戏在一个地区产生、繁衍或衰亡,必然会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文生态相互作用。一直以来,地方戏都是以民俗演戏作为基本表现形式,成为当地人们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手段和重要的生活方式,并且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民众的认识与思维方式有着深刻影响。广西粤剧从广东传入,实际上,虽然两者同讲粤语,都属于岭南文化,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南橘北枳,已产生巨大的变异[2]。广西粤剧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吸收当地民间文化精髓,兼容并蓄的同时坚持推陈出新,在保留粤剧自身特点的同时表现广西民众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广西的民风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本土文化,彰显民族特色

广西粤剧是从广东流入的戏剧,要在当地扎根,就需要立足本地,深挖特色。广西文化和广东文化虽然同属岭南文化,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已经产生巨大变化。广东由于商业比较发达,而且临近香港地区,在商业大潮中日渐偏向文戏,注重唱腔精致。而广西属于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相对复杂,语言种类较多,民间戏剧和地方戏剧种类也相对比较复杂。广西粤剧相对粗犷古朴,讲究阳刚之气,保留了南派戏剧传统排场和南派武功,最能彰显传统粤剧的精髓,具体如下:第一,广西民族文化丰富,在传承发展中,无论是题材的挖掘还是演出的舞美设计,都注重融合本土文化,使其自身更具广西风貌。如粤剧就与本地土生土长的邕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邕剧是广西四大剧种之一,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它在发展过程中就深受传统粤剧的影响。邕剧从传入广西的粤剧中,保留了大量的粤剧的传统剧目、戏棚官话、唱腔艺术和南派武功、排场戏等。当邕剧发展并逐渐定型后,它又把从粤剧吸收来的精华,反作用到广西的粤剧当中,使得广西粤剧在传承的过程中,保留了古朴豪迈的“南派” 特色[3]。第二,广西粤剧的发展在创作的过程中又注意表现壮族的特点,如在《海棠亭》一剧中,就把壮族特有的山歌对唱、壮族服饰、壮族的抛绣球、竹竿舞等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画卷展示出来,使作品更具有广西风貌,更易引起本地人的关注与共鸣。

(二)吸收民间元素,传承民族精神

广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地方戏剧的生存与发展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各地文化的瑰宝。广西粤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主动与民间文化融合,反映民间生活;另一方面与乡土文化紧密联系,以祭祀演出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粤剧自传入广西以来,便活跃在城市的基层社区和农村乡镇,各地的民俗庆典使粤剧的演出剧目有了基本空间。许多民俗庆典和民间祭祀仪式,就引入了粤剧。祭祀仪式成为推动仪式戏、艺人戏基本配伍。广西粤剧便是依靠这种传统的方式与当地基层民俗生活共融,形成稳定的演剧生态。粤剧在长期的祭祀演出中,逐渐形成了以酬神、祈福为主的例戏这种独特的仪式。例戏包括破台例戏、扫台例戏和开台例戏三类,有着强烈的驱邪纳吉、祈福迎祥的功能。一般情况下,例戏是在正本戏演出之前或者结束之后进行。它不注重情节和戏剧矛盾,着重呈现仪式的过程。例如:演出的戏班新到一处地方新建戏台或戏棚演出,在开台之前要进行“破台” 和“祭白虎”的仪式,全部正剧演出结束后,还要演出“收妖”[4]。这些是演出前和演出结束后的惯例,带有明显的宗教仪式特点。

此外,在民间的一些传统节日中,会有一些固定的剧目演出。如一些吉祥喜庆的祝祷会演出《六国大封相》,而一些家族添丁挂灯则会固定演出《天姬送子》。广西民间一些大型的祭祀活动都会找粤剧戏班演出。例如:广西梧州地区有着水神龙母信仰和天后信仰,“龙母诞”“天后诞”是当地民间盛大的节日,它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望神灵保祐。在每年的祭祀仪式中,各方信众捐资演戏,请粤剧戏班在祭祀中进行娱神酬神的活动[5]。这些民间信仰,反过来又会作用于粤剧的艺术创作。如梧州粤剧团就有以龙母信仰为题材创作的戏剧《西江龙母》,这种对水神龙母的崇拜与祭祀的民间信仰,就是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表达了西江流域基本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含敬畏自然、神灵保佑、动物报恩等文化内涵。这种以龙母戏为题材的粤剧,就是在表现民间信仰、伦理道德的情感中获得了人们的认同,获得了演出的生态[6]。

(三)辐射异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广西在“一带一路” 的建设中,是面向东盟的战略支点和重要门户。在此背景下,广西粤剧的对外交流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广西粤剧的文化基因里有着开放性和包容性。2014 年,在中国- 东盟(南宁)戏剧周上,广西粤剧开创性地与东盟艺术团采用“合作演剧” 的模式,同台演绎由印度故事改编的《罗摩衍那》,在舞台上,表演者用不同的剧种演绎同一个故事主题。这种不同剧种的跨界对话,使得观众可以直接在舞台上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加强了广西粤剧的对外交流。粤剧《璎珞传》则是将古印度梵剧改编为地方戏剧,这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7]。它把粤剧的表演排场与印度的歌舞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粤剧为外衣,以印度风情为内核,使得广西粤剧在跨文化对话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为广西粤剧传播途径的扩展、传播空间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生态下地方戏剧传承模式研究

地方戏剧是在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而且借助其生成的民俗渠道进行传播,进而影响民众的生活。但是,进入现代文化社会后,地方戏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已经发生了改变。广西粤剧也陷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保护广西粤剧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借助新媒体探索广西粤剧的传承与创新道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维护地方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树立地方戏剧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作为广西地方剧种重要组成部分的粤剧,在广西广袤的粤方言地区得以产生与发展,因此其在不断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戏剧风貌。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广西粤剧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的文化生态生存空间,广西独特的地域文化是保护、传承、发展广西粤剧的重要场域。广西粤剧资源极其丰富,不同地区的戏剧各有特色:有偏重“唱情”为主的桂东南粤剧,也有偏重“小武” 和“二花面”的桂西南粤剧。这些粤剧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兼收并蓄,整合各地市粤剧资源,使其融会贯通,建立起独具广西地方特色的“西路粤剧”。在此目标下发掘早期粤剧元素,致力挽救现代粤剧于失落,重现广西早期粤剧的阳刚激越、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有效规避广东地区粤剧的同质化,保留广西粤剧的地方特色。

(二)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进行文化生态整合

当今社会是新媒体时代,多元化、快餐式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使得现代观众已经不满足地文戏剧陈旧的题材、一成不变的表演风格和韵味。

首先,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地方戏剧必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使得地方戏剧能够展现新时代特征、容纳时代特点的新的变化。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求广西粤剧必须在新时代不断吸收其他地方文学艺术因素,如地方童谣、故事、神话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地方戏剧非物质活态性传承;另一方面,要求广西粤剧在剧本创作上要根据现代信息化时代特点与现代民众的娱乐性审美需求,创编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宣扬时代楷模,传播典型事迹,描绘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场景。

其次,在演出的剧场中,要充分使用现代剧场观念与科技手段,如充分利用现代剧场中舞美、灯光、音响,用崭新形式吸引年轻观众,满足年轻观众的现代审美趣味。

再次,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广西粤剧进行大胆的创编改革。如新编儿童粤剧《老鼠嫁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部儿童剧把一般世俗的婚嫁议题作为剧情发展的轴心,全剧不足1 小时,由7 个演员完成。在演出中,许多小环节设置了恰到好处的唱念做打,配以演出者生动的肢体语言,在音乐上融合了民间音乐曲调,以新的音乐形式去拓展、转化艺术形式的语汇。这种节奏明快、生活气息浓厚的戏剧,十分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三)多渠道拓展演出市场,建设立体交叉传播生态

广西粤剧要摆脱生存困境,必须要从多个渠道拓展市场,建立立体交叉的传播生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家开拓地方戏剧文化事业,打造广西独具特色的戏剧品牌,打造融旅游资源、民俗资源、地方戏剧文化资源开发为一体的新时代地方文化旅游名片。近年来,广西粤剧的旅游产品开发有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邕城粤韵——民族传统文化” 系列演出、粤剧粤曲民乐专场演出、“百戏下乡” 等一系列活动,建设了广西粤剧立体传播发展的文化生态结构。同时,广西粤剧还注重对外交流,扩展传播空间,让更多的人感受其魅力。2013 年以来,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邀请东盟各国的艺术团体参加一年一次的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广西粤剧与东盟戏剧交流积极搭建优质新平台。

(四)强调戏剧通识教育,建构戏剧文化生态传承场域

广西粤剧在现代发展中注重年轻观众,尤其注重吸引年轻的观众。如果一个剧种没有青年的关注,那么这个剧种的生命很难持续。年轻观众是地方戏剧艺术的主要传承载体。传统戏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却在当下的国民教育中处于失语状态。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中没有设置有关传统戏曲的通识课程,在大学阶段只有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介绍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构建地方戏剧的文化传承场域,必然要着力培养青年一代的戏剧鉴赏能力,建议把戏曲艺术等民间文学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拓展课程中。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在戏剧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化主动为被动,开展“戏剧走进校园” 活动,把排场戏、折子戏、粤曲小调等多元形式带进校园,通过微信公众号、纪录片、舞台表演等多方式将粤剧的精髓呈现在青年学生面前,让传统戏剧文化滋养新一代年轻观众的心灵,提升其鉴赏地方文化的素养。

结语

地方戏剧是当地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社会面貌、人文风情的集中体现,这些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地方戏剧生存的生态文化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保持地方戏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保护与传承地方戏剧的重要路径。粤剧在其三百余年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观众群体、时代风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在基层庙台、城市剧场、粤人社区,形成各具特征的戏曲生态环境。面对时代变迁,广西粤剧应积极融入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对其内部要素适当进行调适。保护与发展广西粤剧的文化生态场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让地方传统戏剧在新时代重新拥有话语权,彰显地方文化与时代变迁相融合的广西地方戏剧特色。

猜你喜欢
粤剧戏剧广西
广西贵港
现存清代粤剧剧本初探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有趣的戏剧课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戏剧类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