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文化考述
——基于对吉登嘎查的调研

2020-01-09 01:41李玉洁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鄂温克狩猎

李玉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20 世纪80 年代,吉登嘎查正式成立,又名吉登猎民嘎查,位于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苏木。2019 年8 月,笔者有幸参加“全国研究生田野调查暑期学校(第十一期)” 项目,所在小组由3名带队老师和12 名学员(包括笔者)组成。小组被分配在呼伦贝尔,调研吉登嘎查的狩猎文化。调研之初,该嘎查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属于定居游牧型,很难将其与狩猎生产方式联系起来。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小组在村干部和牧民们的热情帮助下,步步深入,在走访老猎民的过程中逐渐发掘狩猎文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除南方极少数偏远地区,大部分以狩猎为主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已转变为畜牧或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狩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基深厚、影响深远,将凭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鄂温克族人民。

一、吉登嘎查简介

鄂温克族是中国56 个民族之一,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鄂温克” 是民族自称,全称为“俄格都乌日尼贝”,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和敖鲁古雅3 个方言”[1]112。鄂温克族发源于贝加尔湖一带,1689 年9 月7 日,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成为“跨界民族”。吉登嘎查坐落在一个山、水、草原、林地以及河流环绕的圣地,以鄂温克族为主体民族,是北方古老的狩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狩猎经验。根据2020 年官方最新数据,嘎查总户数86 户,总人口192 人;土地总面积66.67 平方千米,其中打草场面积40 平方千米,人工草场13.34平方千米。

二、传统狩猎方式

传统狩猎方式不仅是一种狩猎技巧,更是一种历史沉淀下的民族文化。猎物的种类、狩猎技巧以及猎物的分配都反映出猎民们尊重自然生态的大智慧。

(一)猎物的种类

吉登嘎查的老嘎查达在经济转型之前以狩猎为生,猎物主要有马鹿、犴、狍子、野猪、猞猁、雪兔、棒鸡、乌鸡等。但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可以被猎杀,狼起群时不能打,以老嘎查达的话来说:“狼是群居动物,一旦狼群被惊动人根本跑不了,它们会立马将你撕碎。” 如果狼群不故意挑衅,那么猎民从不会主动攻击狼群。当然,狼群也是如此。猎民从不打杀有灵性的动物,如棕熊和狐狸。据了解,一些地方还有对熊的祭祀。如果误杀棕熊,猎民一定要祈祷,“说道说道”(说自己是误打的)并且磕头,还要跪在熊尸前哭,即使哭不出来也要哭。此外,豺被称之为“山神爷的狗”,也不能打。

(二)狩猎技巧

“赶仗” 指猎民掌握了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后,由两个人埋伏在经过的路上,通过开枪的方式使猎物不得不按猎民事先预估好的路线逃跑,同时三四个人从后面赶动物群,把犴或者马鹿赶到预先计划好的山上或深林。完美的狩猎工具对于打杀猎物至关重要。火药、枪的发明都给猎民提供了得力的狩猎工具。一般情况下,一个猎民配备两只枪,一个半自动,一个小口径。射击时猎民要考虑风速、距离、着弹点等。如果打出去的子弹没打中猎物,那么猎民要找回子弹,并且顺着草尖树根细细观察、仔细分析没打中的原因,吸取教训以防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射击之后找猎物也有技巧,主要是找耳朵,猎物的耳朵尖会竖起来。此外,了解动物习性也有助于狩猎。犴、鹿等喜欢吃盐碱,猎民除了蹲守在森林里天然的盐碱地外,有时候也会带一些盐洒在坑里,等过五六天再去蹲坑打猎。

(三)猎物分配

猎物是山神赏赐的,猎人不能独吞。改革开放以前,鄂温克猎人以部落为单位,实行公有制,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根据不同情况将猎物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每位猎民。这样的分配方式是为了部落以后长期持续地打猎。改革开放以后,鄂温克猎人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私有制。猎物的分配和猎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平分配变成多劳多得,单一的狩猎方式转向多种经营方式。一家或几家猎户联合打猎,打获猎物的人分得1/3 猎物,剩下的猎物其他人平分,这就大大提高了猎人打猎的积极性。

三、狩猎禁忌与仪式

禁忌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要素,“禁忌控制的最大特征在于, 它借助神灵等超自然的威力,实行自内心到外在行为的绝对控制”[2]。在鄂温克族的精神文化领域中,禁忌文化一直不可或缺,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

首先,禁止猎杀有灵性的动物。鄂温克人视熊为兽王,从不随意打杀。但如果熊被误杀,猎人要向其道歉之后才能剥皮吃肉,最后还要埋掉吃剩的熊骨头。过去,被剥下来的熊皮禁止女性坐,因为女性属阴,阴气很重,坐了会流产。但现在男女平等,也没有那么多忌讳了。鄂温克人视渡鸦为吉祥鸟,它的叫声在猎人心中象征着丰收。猎人间还流传着“捕渡鸦无猎物” 的谚语。所以,捕杀渡鸦也是鄂温克人的一个禁忌。其次,禁止用手指指山。在狩猎的时候,猎人不能用手指指山,否则将被认为对山不敬。猎人通常是用手掌平指或者点头示意。再次,不能用刀刮着吃肉和吃骨髓。为了保证动物骨头的完整性,以便更好地敬献给山神爷,猎人一般会用木质勺子挖着吃肉和吃骨髓。最后,整理动物尸体时,猎人不能乱割,要保证皮子的完整性。只有尊重被捕动物,猎人才会得到山神爷更多的赏赐。

猎人打猎时只有一个信仰,即“百纳查”(山神)。在猎人心中,“百纳查” 掌控所有猎物,狩猎成功是“百纳查” 的恩赐。打猎之前,他们会在林中最为粗壮的树上绘制“百纳查”(长须老人形象),并用兽肉敬献、对其进行叩拜,以祈求打猎平平安安、满载而归。宿营以后,猎人先向四面八方献祭“德吉”(食物第一口)并祈祷:“咋!尊敬的‘百纳查’,我们向您老人家献祭‘德吉’了,祈求您让我们满载而归吧!若打着猎物感恩山神,猎物是‘百纳查’您赐予我们的,我们感激您啦!”之后,猎人把猎物的血涂抹在枪口和枪架表示祝福,同时祈祷下次狩猎运气更加旺盛。像犴、鹿这样的大牲畜,开膛的时候,猎人要把舌头连同心肝肺一齐拿出来立敬山神。

四、传统狩猎文化形态破裂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鄂温克族由于历史和迁徙的原因形成了三种经济类型:牧业经济、农业和狩猎兼营的经济、猎业经济。

在以狩猎为生的年代,猎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供销社。供销社按照猎物的种类制定相应的价格,对猎物进行收购,然后再送到医药公司。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因犴太多导致价格低廉,所以犴皮子不收,到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张犴皮的收购价格是8 元、10 元、20 元不等,犴肉当时的收购价是0.4 元1 千克;一只乌鸡当时的收购价是0.5元;3—4 月是打马鹿的季节,20 世纪80 年代一头马鹿可以卖到8 000~10 000 元;鹿茸作为名贵药材也能卖高价,一等鹿茸可以卖到7 000~1 000 元;熊胆同样作为名贵药材可以卖到5 000 元;猞猁的皮子特别值钱,在20 世纪80 年代的时候,一张猞猁皮就可以卖到1 800 元。计划经济时期,打回的猎物上缴大队,大队将猎物售卖后给猎民记公分。包产到户后,打多少都是自己的。1997 年,我国实施禁猎政策,供销社不再收购猎物。之后,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帮扶下,牧业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吉登嘎查现已全部实行牧业经济。

(二)传统思想体系被打破

“万物有灵” 是鄂温克族对大自然最淳朴、真挚的崇拜,这种原始宗教思想也体现在狩猎文化的方方面面。他们遵循自然规律,打猎也本着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他们敬畏神灵,在狩猎时要祭拜山神。但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他们祭祀山神更多是为了让山神保佑自己多打猎物,从而换取更多的生产生活资料。这种索取行为打破了鄂温克人传统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也使他们陷入痛苦、迷茫和矛盾之中。见者有份、共同消费的分配方式被社会遗弃、原始宗教思想不再纯粹,他们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平衡关系。文化灵魂的失落必然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他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难题。

(三)生态环境的改变与保护

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山地西北坡,处于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高平原过渡地段,属高原型地貌区。自然植被受地质地貌和水热条件的综合影响,从东南山地至西北部高平原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三个植被带。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这里广泛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土地生产力明显退化,土质趋于沙化。另外,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非法打猎猖獗,土猎民在河道全部“下药”,大量的鱼、龙虾等被捕杀。这样一来,生物种类和数量呈急剧下降趋势。而且,药性污染对水源破坏极大,导致水污染更加严重。如今,国家大力保护生态环境,鄂温克自治旗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结语

人类诞生之时就是以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为食而求得生存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文化也是如此。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创造的文化,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就有着不同阶段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民族和地区狩猎文化并没有因蓬勃发展的农耕文化而销声匿迹,相反,其与农耕文化互补,比较完整地保留在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制度、规矩、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鄂温克人经历了狩猎类型、游牧类型以及农耕类型的不同生计方式,这几种类型虽然有先后之分,但却并不是一种进化论式的发展,而是某一时期的特定生计方式。如今,鄂温克人不同生计形态相互结合的生活方式,是地方性情境的文化体现,也是文化现代化的体现。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鄂温克狩猎
鄂温克民族造型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的驼鹿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鄂温克姑娘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鄂温克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