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应答词用字历时分布考略

2020-01-16 01:23徐望驾刘丽群
关键词:大词典汉语文献

徐望驾,刘丽群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所谓应答词是一种功能词,用来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的话的一种回应。它们具有某些特殊的语用功能。”[1]目前我们统计出汉语的古代应答词一共使用过“诺”“然”“嘫”“唯”“俞”“善”“可”“是”“尔”“唉”“欸”“哎”“嗳”“好”“嗻”等 15 个字位①[2]。先秦至西汉时期 9 个:“诺”“然”“嘫”“唯”“唉”“俞”“善”“可”“是”。其中“诺”“然”“唯”“善”“可”常用;东汉至隋末沿用“诺”“然”“唯”“俞”“善”“可”、“是”,并新增“尔”字,共 8 个;唐代至晚清,“诺”“然”“唯”“唉”“欸”“善”“可”“是”继续使用,同时新增“好”“哎”“嗳”和“嗻”字,共12个。

以下试选取先秦至晚清有代表性的典籍,对这些应答词使用频率和字用分布进行统计,试图考察古代汉语应答词用字的历时层次。

一、先秦至西汉时期

此期出现了“诺”“然”“嘫”“唯”“唉”“欸”“俞”“善”“可”“是”等 10 个应答词字位。其中“诺”“然”“唯”“善”“可”常用。以下是历代语文辞书的相关记录。

《说文》:“诺,应也。”

然,《说文》作“嘫”,释为“语声也”。

嘫,《说文解字注》:“语声也。方言,欸、然也。按然即嘫,应声也。”

《说文解字注》:“唯,诺也。此混言之。”

《说文》:“唉,应也。”

《方言》:“唉,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

《尔雅·释言》:“俞,然也。”

善,《汉语大词典》:“表示赞同、应诺”。《吕氏春秋·不侵》:“孟尝君为从,公孙弘谓孟尝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观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为臣,何暇从以难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从以难之未晚也。’孟尝君曰:‘善。愿因请公往矣。’”

可,《汉语大词典》:“表示同意、许可”。《庄子·徐无鬼》:“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

是,《汉语大词典》:“表示应答之词”。

这10个应答字位中,“然”和“嘫”、“唉和“欸”两对异体字。前列诸种语文辞书或明言是应答词,或从说解中可推测。显然,它们的应答职能是确定无疑的。文献用例分布请表1。

表1 先秦至西汉时期应答词分布情况

依次各引1例。

①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国语》)

②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庄子·则阳》)

③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庄子·桑楚》)

④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尚书·皋陶谟》)

⑤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庄子·知北游》)

⑥“欸”“嘫”缺文献用例。②

⑦公孙闬为谓楚王曰:“鲁、宋事楚而齐不事者,齐大而鲁、宋小。王独利鲁、宋之小,不恶齐大何也?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是其所以弱也。愿勿止。”楚王曰:“善。”因不止。 (《战国策·齐一》)

⑧楚子朝其大夫曰:“晋,吾仇敌也。苟得志焉,无恤其他。今其来者,上卿上大夫也。若吾以韩起为阍,以羊舌肸为司宫,足以辱晋,吾亦得志矣。可乎?”大夫莫对。薳启强曰:“可”。(《春秋左氏传·昭公五年》)

⑨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③[3]

关于此期应答词用字情况,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应答词“善”“可”使用最频繁,“诺”“然”次之。此期“唯”和“是”使用频率因何远低于“诺”和“然”呢?大概是因为“唯”的语气比“诺”“然”的语气更恭敬,使用范围自然就窄了。《说文解字注》言:“父命呼,唯而不诺。析言之也。”郑玄:“应辞‘唯’恭于‘诺’”。至于“是”字,我们只在《论语》中检到1个疑似例,由于可理解为指代词,加之此期的主要功能是指代,因而作为应答词便只看到这个孤例。不敢自是,为求全面统计,姑且附识于此。

(2)“俞”古汉语文本中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应答词[3],它是周代典籍《尚书》的主要应答词。此后,散见于《东观汉记》《汉书》《后汉纪》《全汉文》《全后汉文》《全晋文》《全三国文》等文献中。

(3)“唉”,《方言》:“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注释词“欸”和被注词“唉”都是当时的方言用字,即通常所谓的异形字。但在此期文献中,我们只检到一个疑似文献用例(已在上文列出)。大概是因为这两个应答字口语化色彩太浓,书面文献中记录得不够。

二、东汉至隋末时期

此期应答词除了沿用前期的“诺”“然”“唯”“俞”“善”“可”“是”7 字外,同时新增“尔”字。《汉语大词典》:“尔,应诺声。犹是。”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一》:“又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来。’阿难言:‘尔’”。请看表2。

表2 东汉至隋末时期应答词分布情况

依次各引1例。

①五威将曰:“故印绂当以时上。”单于曰:“诺。”复举掖授译。(《汉书·匈奴传》)

②信已拜,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上曰:“然。”(《汉书·韩彭英卢吴传》)

③翰林主人曰:“吁!谓之兹邪!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者也。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凡,而客自览其切焉。”客曰:“唯,唯。”(《汉书·扬雄传》)

④于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试哉!”(《汉书·司马相如传》)

⑤垣曰:“王若问卿,但言尔尔。不然,必不免祸。”辅既入,颙问之曰:“张方反,卿知之乎?”辅曰:“尔。”颙曰:“遣卿取之可乎?”又曰:“尔。”(《晋书·张方列传》)

⑥伶人王洛叩马谏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主,行不履危’。故文帝驰车,袁公止辔;孝文好田,相如献规。陛下为百姓父母,苍生所系,何可盘于游田,以玷圣德。若祸起须臾,变在不测者,其如宗庙何!其如太后何!”坚曰:“善。昔文公悟愆于虞人,朕闻罪于王洛,吾过也。”(《晋书·苻坚载记》)

⑦充使问其土地风俗,统曰:“其人循循,犹有大禹之遗风,太伯之义让,严遵之抗志,黄公之高节。”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晋书·夏统列传》)

⑧峻既死,匡术以苑城降。侃使宝守南城,邓岳守西城。贼遣韩晃攻之,宝登城射杀数十人。晃问宝曰:“君是毛庐江邪?”宝曰:“是。”(《晋书·毛宝传》)

与前期应答词分布情况相比,此期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出来探讨:

(1)此期的“诺”“然”“唯”“善”“可”等5字,虽然还是主流的应答词,但使用频率明显减少。“是”作为应答词的使用次数由前期的1个疑似例,飞跃式增加到此期的6例,不但例证确信无疑,而且分布在4部典籍中,可见“是”已经是此期一个十分成熟并应用普遍的应答词了。

(2)“俞”字跳出了先秦只在《尚书》里出现的狭小范围。从东汉开始到魏晋,应答词“俞”在各类文献多见。如上表,仅《汉书》中即出现3次。《汉书·扬雄传》:“客难杨子曰:‘凡著书者,为众人之所好也,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今吾子乃抗辞幽说,闳意眇指,独驰骋于有亡之际,而陶冶大炉,旁薄群生,历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亶费精神于此,而烦学者于彼,譬画者画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殆不可乎?’扬子曰:‘俞。’”其他文献中亦多有例,班固等《东观汉记》:“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帝曰:‘俞,往,女谐。’”不过,尚有15例存疑,如:《晋书·列传二十五》:“湛曰:‘都!厥不行惟难,厥行惟易。’淳曰:‘俞!明而昧,崇而卑,冲而恒,显而贤,同而疑,厉而柔,和而矜。’”这里的“俞”既有表示应答的作用,又有感慨的语气,它在此是否是应答词还有待商榷。因不敢轻下结论,所以在上面的表格中未把这存疑的15例统计在内。

(3)“尔”是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应答词,在此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只检得3例,其中1例出现在佛教文献《出三藏记集》卷一:“又言:‘不与汝开门,汝从门钥孔来。’阿难言:‘尔。’”

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在下文将要看到,“尔”在唐宋以后,突然消失在应答词队列中,不再沿袭使用。这大概有两个动因。一是它最普遍最强势的用法是第二人称指代,致使它难以乘虚而入占位应答词交际圈,二是在语体上多少含有一点轻蔑的感情色彩④,再次阻碍了它确立应答词的正统地位,加之其他常用应答词的流行占位,最终导致它湮灭无闻于汉语应答词的历史长河之中。

三、唐至晚清时期

此期汉语中,“诺”“然”“唯”“唉”“欸”“善”“可”“是”继续使用,同时新增“好”“哎”“嗳”和“嗻”字,共 12个。《说文》未收录“哎”和“嗳”,《汉语大词典》:“嗳。叹词,同‘哎’,应答的声音。”嗻,《汉语大词典》:“旧时仆役对主人或宾客的应诺声”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唐至晚清时期应答词分布情况

依次各引1例:

①先生之行,取到西蜀,将穿三峡,览瞿塘、滟滪之胜,而时时相访其相知故人,则愿先生无复留,携其家人一意达黄安,使其母子得相共,终初念,而后东西南北,唯吾所适,不亦可乎?先生曰:“诺。”遂行。(李贽《焚书·书答》)

②贤曰:“宜安静行之,使其不觉,安土重迁,人情之常,若骤然行之,必纷纷劳扰,徒使怨朝廷,卒亦不可行也。”英宗曰:“然。”(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

③相君曰:“安知敌事不缪?第从左门入不必议。”汪俯曰:“唯。”(于慎行《谷山笔麈·纪述》)

④伙计喊一声:“楼上看座。”“唉。”楼上有人答应。(常杰淼《雍正剑侠图》六回)

⑤大人说:“你是哪里人?”王顺“欸”了一声,说:“大人要问,我不能不说实话。我乃戴罪之人,在大人处隐姓埋名。”(《永庆升平前传》八十六回)⑤

⑥又奏:“北盐药材,枢与公履皆言可使百姓从便贩鬻。臣等以为此事若小民为之,恐紊乱不一。拟于南京、卫辉等路,籍括药材,蔡州发盐十二万斤,禁诸人私相贸易。”世祖曰:“善,其行之。”(《元史·奸臣》)

⑦统和二十八年,帝谓群臣曰:“高丽康肇弑其君诵,立诵族兄询而相之,大逆也。宜发兵问其罪。”群臣皆曰:“可。”(《辽史·列传十八》)

⑧鲍廷玺听了这话,两眼大睁着,话也说不出来,慌问道:“怎么说?大太爷死了?”阿三道:“是,大太爷去世了。”(《儒林外史》二十八回)

⑨柔斋也似乎看出,冲着方天荫说了一句“母狗挡路”,方天荫应道:“哎,是!”(王浚卿《冷眼观》十回)

⑩你说我娘说:“新人下轿子,叫汴员外亲自递给新人一个苹果,为是平平安安的。你别提打官司,照我这话说。”赖于说:“嗳。”(清郭小亭《济公全传》一百三一回)

[11]安石曰:“宣祖见配感生帝,欲改以僖祖配。”上曰:“好。”(李攸《宋朝事实》卷六)

[12]张进宝听得大奶奶吩咐,先答应了一声“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六回)⑥

这一时期,“诺”“然”“唯”仍继续使用,其中“诺”用得十分普遍,大概是刻意仿古。试举以下诸例:

①至则令之曰:“曹钦作反,同吾剿之。有功升赏,不用命者即斩。”众方声“诺”,而钦骑已杀陆杲杲及都御史史寇深攻长安门矣。(明许浩《复斋日记》上卷)

②守城百姓,股栗色变;当事者俱,分投慰勉曰:“我与尔曹室家妇子尽在是,少有蹉跌,万家同命矣。”百姓哭曰:“诺。”(明佚名《嘉定屠城纪略》)

③众皆曰:“诺”。于是共候补通判张世英权视同知篆务,便竹堑巡检就司马眷属索其关防,以授世英,飞禀徐抚军请世进止。(清林豪《东瀛纪事》卷上)

④贤曰:“自古明君,未尝一日不与大臣论治天下之道,所以天下常安。先儒谓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于君德大有益。”英宗曰:“然。”(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三)

⑤张乃缪曰:“过则改书之。”梁君从傍应曰:“唯。”即改书之。(湛若水《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墓表》)

此期应答词的作用情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善”“可”的数量持续减少,“可”的减少可能与它的双音词化现象有关。而“是”在这时期占据了主体地位。试引数例如次:

①季苇萧道:“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钱麻子?”薛乡绅道:“是。” (《儒林外史》三四回)

②严贡生道:“汤父母为人廉静慈祥,真乃一县之福!”张静斋道:“是。敝世叔也还有些善政么?”(《儒林外史》四回)

③判官道:“姜代牙,你已经二世为人。只因你在世做事机深,抠入脑髓,理合打碎你的脑盖骨。你这两个报应已毕,发左转轮王,许你托生。”下面应声:“是!”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八九回)

④三位水府说道:“圣旨在上,特来朝参。”天师道:“朝参已毕,请退。”三位水府应一声“是”,一拥而去。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九十八回)

(2)“唉”,又作“欸”,用于应答,先秦已有用例。如前引:“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但成为常用的应答词则迟至清代民国。例如:

①“傻叔叔。”“唉,什么事儿?”(常杰淼《雍正剑侠图》五五回)

②“明天二更天,你把棺材带来,需要的东西也带来。”“唉,好!”(常杰淼《雍正剑侠图》七十回)(3)“哎”“嗳”是音同异形字,也是明清始兴起的应答词。《汉语大词典》言:“嗳。叹词。同‘哎’。应答的声音。”如:

①老仙翁把霞光一收,葫芦盖一盖,老仙翁叫道:“颠僧。”就听和尚在葫芦里答应“哎。”(清郭小亭《济公全传》)

②正说着,窗户外头河下一只“七板子”,坐着一位小姑娘,听见里面热闹,便把船紧靠栏杆,用手把着栏杆朝里一望,一见羊大人坐了主位在那里请客,便提高嗓子叫了一声“干爷”。羊紫辰亦紧喉咙答应了一声“嗳。”(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二九回)

③鹣儿笑道:“幸亏姑娘下去,相生相克,一物一制,现在气平了。”伯琴笑道:“原来是恩客。”鹣儿笑道:“嗳,一些不差,是恩客,你便怎么?”(清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

④王亚男“嗳”了一声,便提着一只冲好开水的热水瓶,跟着安东走进了他的房间。(陈登科、肖马《破壁记》)

(4)作为应答词,唐宋已经较多地使用“好”了,但是明清及以后用得更普遍。《汉语大词典》“好”字条:“表示同意、赞许或结束等语气。”但未明言能否用作应答词。尹世超《说应答词语》认为[4]:“有些词原本不是表示应答的叹词,但经常用于应答句,语用功能等应答叹词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好’当作应答词。”本文赞同尹说。

先看唐宋例:

①上堂,有僧问:“尽大地人来。各各置一问,问问个别。未审宝应如何只对?”师云:“好。”(《古尊宿语录》卷八)

②对曰:“郭子仪为宦者发其墓,无如之何;今太师能便此辈屏息畏惮,过之远矣。然终不及子房者,子房是去得底勋业。”秦拊髀太息曰:“好。”遂骤荐用至执政。(《老学庵笔记》卷二)

③病僧云:“不得,比来同行去,也须同行去始得。”对曰:“好,与摩则某甲去辞和尚。”(《祖堂集》卷六)

再看明清的例子:

①三人坐着闲谈。士南便去取出几串钱来,道:“我们何不掷个新快顽顽。”进忠道:“好!”(明李清《梼杌闲评》十回)

②燕青道:“九郎先行,多谢你有此好意,明日却再理会。”丁九郎:“好。”起身便走。(明梅寄鹤《古本水浒传》二回)

③姨奶奶又道:“二爷明日可早些来,我可要翻本呢。”中丞连声说:“好。”(清李宝嘉《后官场现形记》六回)

④老道忙跑到外面一瞧,果是济公,忙说:“圣僧,你老人家从哪里来的?弟子这里稽首了。”济公:“好。你前头领路,我到你庙里坐坐。”(清·郭小亭《济公全传》八回)

(5)“嗻”是满语里的一个应答词,是满人的家中仆役对主人的应诺之声。前表所列文献中未见,但清代其他文献中频现。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即出现8次之多:

①姑娘见他不答应,又连叫道:“安公子,睡着了?”他这才听得,连忙地答应了一声:“嗻!”说:“不曾睡。”(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八回)

②太太才叫了声“长姐儿”。早听得长姐儿在外间答应了声“嗻”,说:“奴才倒了来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十五回)

③恰好他读文章读得有些心里发空,正用得着,便拿起筷子来拣了几片风肉夹上。才咬了一口,听得父亲叫,登时想起“父召无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的这几句《礼记》来,便连忙恭恭敬敬地答应了一声:“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十三回)

综上,此期应答词共出现12个,数量超过前两期。先秦以来“,诺”“然”“唯“善”“可”一直居于应答词主流字位,但唐以后,随着“唉”“哎”“嗳”“是”“好”“嗻”等兴起占位,它们也逐渐衰减,最终消失在现代汉语中。

本文粗线条讨论了古汉语15个应答词的用字分布和历时更替情况。⑦大略说来,“诺”“然”是从上古到近代一直使用的,比较稳定;“善”和“可”从春秋到近代汉语以前都在频繁使用,近代以后使用次数逐渐减少;“是”在先秦萌芽出应答词用法,但迟至在近代才成为常用的应答词;“唉”在先秦只是昙花一现,明清时蔚为大观,一直流行至今;“俞”一直从先秦用到隋末,以后难觅踪影。“尔”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留下痕迹,随后便消失殆尽。“哎”作为应答词,从明代开始到现代一起广泛应用,历久不衰;“好”和“是”,从唐代开始,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今天,仍是口头语、书面语、网络用语的主流应答词。

注释:

①李运富在《汉字职用研究·使用现象考察》中说过:“考证初生字位对应的语符单位(跟形体密切相关的词项),就是考证字位的本用,这是字符职能考察的起点。”本文所说“字位”概念和分析,依其理论体系。

②“欸”、“嘫”分别在语文工具书《方言》《说文解字》提及,可确定是个应答词,但暂未发现此期文例。

③“是”为应答词,这里采用易秋实的观点,详见易秋实上古汉语肯定应答词研究【J】湖南理工学院,2018(5):44

④其感情色彩大致类似于现在的“呃”。

⑤“唉”和“欸”这对异体字在表中代表性文献中无用例。

⑥“嗻”在表中选取的文献中未见用例。

⑦本文依从李运富先生字用和字位理论,分期统计历代应答词用字的历时分布。从汉语词汇史上看,应答词的更替演变动因考察很有价值。限于体例和水平,本文基本还未及解释。兹事甚大,请容专文另探。

猜你喜欢
大词典汉语文献
学汉语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