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管理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影响

2020-02-25 01:45杨昌杰黄一恒杨瑜珍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湛江524042
北方药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使用率正确率抗菌

杨昌杰 余 斌 黄一恒 杨瑜珍(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 湛江 524042)

抗菌药物属于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不合理使用会影响治疗效果,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出现,使得医疗费用增加,增加感染性疾病治疗难度[1]。而抗菌药物管理是医疗机构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针对性采取管理措施,包括抗菌药物的处方审查、电子病历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并积极开展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2]。医院需要负责审查药物处方合理性,将审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处方医师,定期进行院内通报,提高抗菌药物指南依从性[3]。为了观察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文将药物合理性纳入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4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均来自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2016年1~12月未实施任何干预措施,于2017年1~12月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纳入标准:①手术时间低于3h,术前出血量低于1500mL;②术前无全身感染性疾病;③白细胞正常;④知情本文研究项目且愿意参加。排除标准:①术前出现急慢性感染;②合并恶性肿瘤;③难以积极配合治疗;④临床资料不完善。实施前女性27例,男性43例;年龄15~93岁,平均年龄(51.64±5.25)岁;住院时间 5~14d,平均住院时间(10.25±1.54)d。实施后女性37例,男性33例;年龄4~95岁,平均年龄(57.69±5.34)岁;住院时间 5~14d,平均住院时间(10.31±1.46)d。上述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实施后抗菌药物管理:①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小组需要由医务科人员负责,包括药剂科、手术科室人员,依据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要求,组织临床医学、药学人员学习指导原则及细则。②评估:邀请对用药知识了解的药师,参加关于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工作,并审核医师处方,指出不合理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③将医院管理软件进行升级,但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手术期间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使用特殊抗菌药物,需要经过主任医师与药师会诊,并符合用药指征。④成立抗菌药物点评小组:由副主任医师组成,每个月末对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分析,实施奖惩。

1.3 观察指标:观察实施前后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并记录联合用药与给药情况,同时观察手术期间出现表浅切口感染率[4]。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算,χ2检验计数数据,使用[n(%)]表示;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类型与使用率:实施后头孢菌素类使用率87.14%高于实施前的60%;实施后酶抑制剂类7.14%、氨基糖苷类5.71%使用率均低于实施前的25.71%、14.29%,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表1 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n=70,n(%)]

2.2 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与联合用药情况:实施后给药时机正确率92.86%、给药剂量正确率97.14%、药物种类选择合理率97.14%、预防抗菌药物疗程合理率91.43%均高于实施前的 78.57%、85.71%、85.71%、74.29%,实施后联合用药比例7.14%低于实施前的18.57%,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与联合用药情况[n=70,n(%)]

2.3 实施前后表浅切口感染情况:实施前后两组表浅切口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3。

表3 实施前后表浅切口感染情况[n(%)]

3 讨论

随着临床药物的滥用,尤其是抗菌药物,已经出现很多耐药细菌,对健康安全危害极大,也是临床医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5]。目前医院门诊仍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关于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峻,需要加强药物处方审核,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水平。医疗机构需要加强管理,在医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提高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6]。更需要不断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培训,指导药师合理选药,药师与医师相互建立联系,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

本文通过将抗菌药物管理纳入研究,实施后头孢菌素类使用率87.14%高于实施前的60%;实施后酶抑制剂类7.14%、氨基糖苷类5.71%使用率均低于实施前的25.71%、14.29%,实施后给药时机正确率92.86%、给药剂量正确率97.14%、药物种类选择合理率97.14%、预防抗菌药物疗程合理率91.43%均高于实施前的78.57%、85.71%、85.71%、74.29%,实施后联合用药比例7.14%低于实施前的18.57%,P<0.05。实施前后两组表浅切口感染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Ⅰ类切口手术感染,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大多选择头孢类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7]。但对于头孢类过敏,革兰阳性菌可采取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革兰阴性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头孢菌素类具有较好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为优先预防使用。而酶抑制剂类虽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可及时杀灭机体中的细菌,但易产生耐药菌株,不作为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而氨基糖苷类安全性不够,对于手术期需要避免使用[8]。合理的给药时机、剂量及疗程是预防手术后感染的关键措施,术前0.5~1h给药手术切口可达到抗菌药物杀菌的有效浓度,从而达到有效的预防效果;给药较早会使得血药浓度降低,使得体内药物浓度不足,难以达到杀菌的效果;而术后给药难以达到预防性用药。但临床对于Ⅰ类切口手术不主张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否则会造成耐药性[9]。在实施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均出现好转,联合用药情况也出现明显好转,可有效促进术后康复,降低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对于Ⅰ类切口手术手术期间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配合抗菌药物管理,药物使用情况明显好转,减少耐药性。

猜你喜欢
使用率正确率抗菌
什么是抗菌药物?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近视认知的影响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内蒙古自治区病床使用率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生意
生意
小学体育器材使用率不高的现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