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历史考察与新时代启示

2020-03-12 17:29马树颜吴秀才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鲁西根据地抗日

马树颜,吴秀才

(1.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100;2.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鲁西抗日根据地,位于山东省西部,其范围包括津浦铁路德县(今德州)至兖州以西、济宁至菏泽公路以北地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后并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鲁西抗日根据地党组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在根据地建设和发展中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形成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相濡以沫、生死与共的血肉联系,在党群关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密切党群关系高度重视,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而且尤为注重发挥红色革命精神在密切新时代党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鲁西抗日根据地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山东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回顾鲁西地区在抗战时期加强党群关系建设的历程,挖掘其经验与教训,有利于为新时代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提升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提供有益启示。

一、鲁西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的发展历程

鲁西抗日根据地的党群关系建设,是伴随着鲁西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壮大而逐渐成熟起来的。根据鲁西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一)初步发展时期(1937年至1940年)

七七事变前,中共鲁西区地方党组织处于地下活动状态,党员发展也比较缓慢。随着鲁西抗日斗争局面的稳定,为统一鲁西地区党组织的领导,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以中共鲁西、鲁西北特委为基础,新建中共鲁西北特委。11月19日,鲁西北地方党组织与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共产党以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训处为基点,以240余名平津流亡学生为骨干,依靠各县党组织在六专区及周围20余县宣传[1]、动员群众,燃起了抗日烈火,成为全国瞩目的一块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争初期,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即争取和团结时任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设在聊城)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的范筑先,以联合抗战、推进鲁西北的抗战局面[2]。根据与范筑先的协议,中国共产党在鲁西各县建立政训办事处。各县政训办事处以抗日战争动员为中心工作,自下而上建立农民、妇女、青年、儿童等各种抗日群众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1938年1月,党组织以在堂邑县创建的第一支游击大队为基础,合并冠县、博平、范县、寿张等县的武装,建立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并很快发展成为我们党掌握的一支骨干武装。

七七事变前的鲁西地区,虽然涌现出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当地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境遇和思想:一方面仍默默承受封建黑暗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一方面仍把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为理想生活。七七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鲁西大地。在日军侵略、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抵抗外辱、救亡图存成为鲁西广大民众的迫切要求和共同愿望。在鲁西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广大民众纷纷组织起来,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其中,农民互助会(简称“农会”)是当时组织农民的主要形式。1938年4月,农民互助会首先在冠县开展起来。紧接着,各区农民互助会相继成立。农会的根本宗旨,就是保护农民利益,领导农民进行抗日救国斗争。1938年5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鲁西总队部正式成立,各县建立“民先”分队。至8月底,队员发展到2500余人。到聊城失守前,“民先”队员发展到3000余人[3]。到1938年9月,全县农民互助会发展到13万人[4]。农民互助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具有很强的斗争积极性,农民互助会和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共同开展工作,发动群众反对平均摊派以改善生活,动员群众参军参战,还直接领导一支30余人的武装[5]。这支武装后发展为卫河大队。

为整顿社会秩序,确保乡村治安,冠县抗日政府依靠农民互助会,既打击残匪、兵痞,又打击掌握村政权、与人民为敌的土豪劣绅。经过斗争,土豪劣绅声名狼藉,农会的权力逐渐强大起来。到1938年底,冠县除第六、八部分区、村政权外,其他各区、村政权也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政权。根据冠县农民互助会的经验,莘县、博平等县也相继组织了农民互助会,会员达5.4万人[6]。农民互助会在掩护地方干部工作,以及锄奸、清匪、维持地方治安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朝城、临清、冠县等县的回民集中聚居区相继建立了会员达5000多人的回民抗敌救国会,并掌握了一小部分武装[7]。他们发动了要求县长彻底开展民主运动和反对张鲁镇警察局长贪污的斗争,引起很大震动。另外,还积极动员各行各业工会、商会等团体加入斗争。在聊城失守前,鲁西有组织的群众总数达几十万人。这一时期,鲁西的各种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这些群众团体多是自上而下组织起来的,未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做到真正改善群众的生活,所以基础很不牢固。

(二)遭受挫折时期(1941年至1942年上半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对根据地加紧进行“扫荡”和封锁,国民党顽军、反动会道门和土匪也乘机兴风作浪,对抗日根据地造成严重威胁,鲁西抗日根据地进入艰苦时期。1941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决定,鲁西和冀鲁豫两区合并,成立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和行署,隶属中共中央、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领导。

为了粉碎日、伪、顽、会、匪的进攻,坚持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边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工、农、青、妇以及儿童团、自卫队等各群众团体,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破路、拆楼、锄奸并积极配合军队作战。从1941年开始,在日本侵略军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严密封锁下,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困难时期。当时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正处于日、伪、顽、反动会道门和土匪的分割包围之中,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农业严重歉收以及边区领导在政策指导上发生偏差,工作陷于被动。在此影响下,根据地面积也日趋缩小,其中1941年比1940年缩小1/3,1942年6月比1941年又缩小1/5[8]。

这一时期,发动群众的工作是有明显成效的,坚持了平原抗日根据地斗争,但教训也是很沉痛的。主要是对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致使大部分地区基本群众优势没有树立起来,封建剥削制度没有得到应有的削弱。基层政权干部不少是地主、富农或其代理人。如观城一区,村政权虽然经过改造,但63个村的村长中,小商人、旧政权人员、旧军人占1/3[9],他们多被地主、富农所控制和利用,不能代表基本群众的利益,根本谈不上实行民主政治。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仍然无保障,处于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无地位的状况。由于当时在认识上存在不足,未能放手发动群众真正实行减租减息,对封建剥削制度触动不大,基层政权没有得到根本改造,如农村阶级力量的对比基本上还是封建地主阶级占优势,基本群众优势尚未形成。由此,广大群众的抗战积极性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在1941年至1942年敌伪顽军的夹击下,根据地被分割成鲁西北、泰西等小块,出现向后退缩的局面,加之严重的旱灾、虫灾,根据地面临空前困难,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开展民主民生斗争,把广大群众真正发动起来,成为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迫切需要。

(三)调整和逐渐成熟时期(1942年下半年至1945年)

抗日战争后期,鲁西根据地党组织总结经验和教训,紧紧抓住发动群众这个中心环节,深入开展减租减息、民主民生和大生产运动,经过各方面的整顿调整,根据地的党群关系逐渐成熟起来。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党在各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是:一面实行减租减息,一面实行交租交息。根据中央指示精神,6月3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对冀鲁豫边区工作的指示中强调:冀鲁豫边区已进入空前艰苦时期,必须反对空谈,切实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开展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更进一步依靠群众,才能克服边区目前存在的严重危险。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冀鲁豫边区党委于1942年7月召开民运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1940年以来未能在全区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的教训。1942年9月中旬,刘少奇从华中返回延安的途中,来到冀鲁豫边区领导机关驻地观城县红庙村。刘少奇根据沿途调查研究的情况,就革命战争和策略,大力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善民生,以及搞好统一战线、加强“三三制”政权建设等作了重要指示。他还特别强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和发动群众问题,并作出专门指示:要巩固根据地,就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如果没有群众运动,就没有根据地,各级领导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刘少奇的指示,极大鼓舞了边区各级党组织,为扭转边区的被动局面指明了方向。

为贯彻执行刘少奇的指示精神,1942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对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工作指示》,全面估计了冀鲁豫边区形势及过去的工作,确定了以发动群众为中心和实行“敌进我退”的方针,明确了对敌、伪、顽、匪、会道门的斗争策略。边区各级党组织大力开展民生民主运动,放手发动群众;正确执行“敌进我退”方针,开展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组织生产自救,加强财经工作,战胜严重灾荒;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经过全区军民的艰苦工作和顽强斗争,不仅从根本上扭转边区的困难局面,而且顺利渡过了艰苦的1942年,并由此乘胜前进,迅速壮大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根据地,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鲁西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的历史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鲁西抗日根据地的党委、政府领导广大群众进行了英勇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在组织抗日斗争的同时,通过精兵简政减轻群众负担、充分团结和发动群众、发挥社会团体在动员群众中的作用等,在党群关系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彻底实行精兵简政,减轻群众负担、保障群众利益

1942年12月,冀鲁豫高干会议结束后,为适应困难局面和工作方针及斗争策略的转变,鲁西北各地在1941年底和1942年上半年、下半年两次精兵简政的基础上,把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和精兵简政政策结合起来,实行了彻底的精兵简政。一是调整机构和区划,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如撤销了四地委的军政党委员会,将第一、四军分区合并为第一军分区;将观城、朝城一部合并为观朝县,聊西、堂邑合并为聊堂县等。二是彻底实行精兵简政。各军分区直属机关与地委机关合并为一个伙食单位,连同警卫、侦察部队,总人数缩减到400人以下,军分区成立后勤机关,供给不超过600人[10]。军分区司、政机关取消科和卫生队;党委和部队有共同性质的部门取消或合并,如取消地、县民运部门,加强群众团体组织建设。各县党政军群组织也进行了彻底简政整编。为保证彻底精简整编,采取了三项主要措施:一是严格编制方案,要求脱产人员一般不超过总人口的3%。二是妥善安排精简人员。三是和整风结合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精兵简政政策在鲁西北各地的贯彻实施,对减轻群众负担、密切党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各级党政军群组织更加精干,提高了工作效能。如东阿县精简前党政群机关有脱产人员1023人,地方武装脱产人员792人。精简整编后,党政军群机关只有脱产干部几十人。还撤销合并了一些重叠机构,使党政军群各部门在县委一元化领导下成为一体,指挥十分灵便,对敌斗争更加活跃。其次,精简部队编制,减轻了群众负担。鲁西北精简人员约数千人,这在灾荒严重、群众和党政民机关部队大量缺粮的情况下,减轻了群众的负担,提高了群众抗灾救灾和生产的能力,促进了广泛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开展。再次,贯彻中共中央正确方针,提高了战斗力。1943年,在正确方针指导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开展对敌斗争。7月5日至11日,杨得志指挥军区第八、第十六、第三十二等主力团和观城、莘县、濮县、寿张等县基干大队发起朝(城)南战役,7天内攻占盘踞在朝城地区的文大可所部伪暂编31师的据点77处,俘伪旅长以下官兵732人,毙伤其官兵1000余人,恢复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中心区。“7月30日,冀鲁豫军区进行卫南战役,粉碎了杜淑所部伪军的“蚕食”进攻,解除了其对中心区的直接威胁。”[11]

(二)实事求是地纠正“左”或“右”的偏向,在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中充分团结和发动群众

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发动起来,一方面是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广大群众不甘当日本帝国主义的亡国奴,也不甘为国民党反动派当牛做马。这是发动群众最广泛和最深厚的政治基础。另一方面是冀鲁豫边区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的正确方针和政策,结合根据地斗争的具体实际,执行了一整套正确方针和政策,包括减租减息、统一战线等。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要坚决执行统一战线政策,照顾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又要保证农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以及在政治上享有民主权利。根据地党组织遵循这样的原则,于1942年秋总结了过去忽视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的教训,并开始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反贪污、合理负担、改造区村政权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民生运动。在运动中,依靠贫农,团结绝大多数农民群众,既要地主减租减息,也要农民交租交息,争取地主的力量合作抗日,而将共同斗争的目标确定为日本侵略者和极少数汉奸和恶霸。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善了贫雇农的生活,不仅树立了在基层群众中的优势,而且团结了其他各阶级各阶层、推动一道抗日,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加强。

在根据地创立时期,党组织认真宣传和组织群众,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将群众普遍发动起来。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由于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没有集中力量认真地、普遍地执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和法令,形成了不敢发动群众削弱封建剥削制度的右的偏向,成为造成根据地严重危难局面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就要在执行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地纠正偏差,有“右”纠“右”,有“左”纠“左”,主要防止和解决“左”比“右”好的思想。

(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加强党政军民密切配合

抗战过程中,群众团体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独立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把群众的认识逐步提高到支持减租减息、政治斗争及武装斗争的水平,使群众成为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力量。鲁西根据地党组织十分注重群众团体在组织上的独立地位,并积极发挥群众团体的力量,在农村和各基层单位逐步建立农民、工人、妇女、青年和民兵等基本的群众团体。其中,农会成为人数最多的群众组织,民兵等武装团体成为群众组织的中坚。这些群众团体,既有统一的领导机关联合会,又有独立的组织系统、组织参与斗争的能力与经验,在动员、组织农民群众和各阶层人民参加武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最广泛团结和发动群众,不单是群众团体的事情,也离不开政府、军队等部门的紧密配合。为此,区党委指出:群众团体和干部要爱护自己的政府和军队,严格遵守政府法令和各项制度,要开展拥军优属运动,积极参军参战支前;政府和军队要积极扶植和保护群众运动,用法令和政权的力量扶植和保护基本群众的利益,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用自己的力量从压迫剥削下解放出来;军队要支持和参加群众运动,开展拥政爱民和大生产运动,爱护人民、减轻群众负担。这些做法和措施,逐步在全区形成党统一领导下群众组织、政府、军队密切配合的群众工作体系。在群众运动中,广大群众得到利益,政府和军队受到锻炼,不仅促进了群众运动的深入发展,也进一步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建设,保证了各项支援战争任务的圆满完成。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八路军同抗日根据地广大人民结成鱼水之情,根据地形成许多“堡垒村”“堡垒户”,涌现出许多支援抗战的老人、妇女、儿童,舍身保护群众的优秀干部和战士。他们在鲁西平原上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成为不可战胜的钢铁长城。

三、鲁西抗日根据地党群关系建设的新时代启示

70多年前鲁西抗日根据地政权所创造的党群关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其注重政权建设、实行民主政治,尤其是深入贯彻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精神,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仍具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树立正确的人民立场

抗日战争过程中期,由于鲁西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没有牢固地树立起依靠群众的观念,在统一战线中着重于做上层工作,对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切实普遍组织和发动工农及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致使大部分地区基本群众优势没有树立,并一度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工作遭受重挫。产生上述错误的思想根源,就在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不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去分析和解决抗日战争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抗日战争中后期,鲁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及时认识和纠正了缺点错误,明确提出开展群众运动、打破官僚主义的目标,并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既及时树立了正确的群众观念,在理论上解决了党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问题,又及时解决群众所面临的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解决了党如何对待群众困难的问题,最终将群众工作一度落后的局面迅速扭转,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在思想认识上能否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是影响抗日根据地整体工作乃至党的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根本。为此,必须要积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方法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引。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与发展,理应作为密切党群关系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南。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作为党群关系建设的理论指南,旨在树立正确的人民立场,积极推动构建良性互动的新时代党群关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以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推进以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

1942年,鲁西北各地普遍实行精兵简政,既提高了工作效能和战斗力,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密切了党群关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当时的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加强了党的领导,促进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在鲁西北各地的实行,不仅消除了鲁西北各地党政群机关互不通气的现象,而且密切了党、政、军、民及各组织间的关系,增强了全局观念,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二是因为采取了适合当时情况的政治改革措施,如通过精简整编使主力军一部分地方化,地方武装群众化,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更加适合于鲁西北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环境。

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此外,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要深入推进以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也是当前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2018年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以此为构建良性互动的新时代党群关系注入持续动力。

(三)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

鲁西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敌人严酷的“扫荡”和封锁下,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不仅解决了财政、供给困难,而且改善了军民关系,提高了党的威信。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为解决党群矛盾提供必要而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于能够使人民增强对党的信任和信心,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这是密切党群关系最重要和最深厚的基础,也是构建密切党群关系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要求[12]。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要以抗战时期在关心群众切实利益方面的经验为借鉴,真正做到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一是在开展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要把能否满足群众切身利益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切实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社会保障、文化权益,这些关系着群众利益能否实现和参与革命的积极性能否提高。对此,刘少奇也曾指出:“我们做群众工作不是木匠做拿锯子、斧子做木头活,心里想着什么样的桌椅板凳就按自己的方案做。我们的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感情的,我们不能把群众当木头,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决不能在他们之外或站在他们头上发号施令。”[13]要改进方式方法,尊重群众意愿,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开展群众工作的根本宗旨;要真正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党践行群众路线实际成效的最高标准。二是在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过程中,要将能否完善群众工作的相关体制、机制,并制定与完善符合群众根本利益的一系列开展群众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作为开展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为此,要转变党的作风,积极健全党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断丰富和拓展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内容和范围。

(四)探索密切党群关系新载体,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密切党群关系中的作用

抗战时期的鲁西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各群众团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配合部队和政府,派出大批人员深入接敌区和有会道门的地区发动群众,以各种方式开展反对顽军和反动会道门的政治攻势,广泛宣传、揭露会道门被日伪、顽军利用、操纵来反对八路军、破坏抗战的本质。对于积极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前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为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密切党群关系实践中也逐渐发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社会组织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组织成为新时代全方位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把社会组织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部分,社会组织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最高层面的机构进行改革设计,成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统筹谋划的一部分,社会组织成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主体[14]。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社会组织正日益成为各类服务提供的重要力量,逐步成为新增服务领域的主力军。在此背景下,尤其是在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的实践探索中,党和政府更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缓解党群矛盾、密切党群关系中的优势作用。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密切党群关系仍然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问题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条件下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当前,全面梳理抗日根据地时期鲁西抗日根据地政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过程,总结其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既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党内面临的各种脱离群众问题的需要,对整顿党内的不良作风等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鲁西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鲁西化工并入中化集团
抗日英烈马威龙
鲁西黄牛代谢病种类及治疗方法
爷爷的抗日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为鲁西高塔硝基肥铺就“财富大道”
鲁西复合肥第一家配送站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