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基本场域

2020-03-12 17:29
广西社会科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场域理论课身份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空间内,“大先生”“引路人”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定位,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场域规范。基于身份场域学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话语传播过程,也是其对自身话语身份进行定位、调试、批判和重塑的过程。在新时代社会话语场域中,“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2],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基本主线,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建构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理论场域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3]。话语与身份通过“现实的人”的各类社会活动联系起来,无论是从话语角度认识身份概念,还是从身份视角理解话语概念,两者的结合,诉诸社会角色分工场域中,表达为一门独立的学术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职业本身即是一种话语身份符号的象征,蕴含了该职业群体的话语权力与身份使命。从身份理论场域着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内涵要素进行挖掘,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话语自信、身份自信,从而不断激发自身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权责统一的话语身份主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图像内,作为话语身份的主体,教师承担着话语生产的任务,必须具备运用一定话语载体或工具对话语对象进行话语内容重组、加工和生产的能力,其背后蕴含的是伦理主体与话语对象及其他要素的权责关系。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和“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突出新时代教师伦理诉求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定位和权责伦理关系。“政治要强”设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话语身份,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话语传播的权利,同时要求其积极担负起学生信仰观、价值观培育的责任;“情怀要深”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感话语身份,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话语传递的权利,同时要求其将家国情怀、人民情怀与育人育才的教学情怀统一起来;“思维要新”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话语身份,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创新、教学创新的权利,同时要求其通过教学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学生思想创新能力;“视野要广”定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意识话语身份,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各项教育资源拓展自身视野的权利,同时要求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自律要严”规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纪律话语身份,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相关法规管理教学纪律的权利,同时要求其严以律己,自觉培育自律品格和修养;“人格要正”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道德话语身份,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自身人格影响力进行教学活动的权利,同时要求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

(二)和谐互动的话语身份秩序

根据话语生产交往理论,教师话语身份是教学话语身份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职业身份富裕的特定话语权利、责任和义务,逐步构建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为中心的话语身份秩序。根据奥尔格·齐美尔的社会互动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代表着其在社会(校园)关系中的地位,是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资格的基本标识。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社会秩序建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凭借自身特定的话语身份标识,在校园各种身份秩序关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方面,从话语互动关系层面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体话语身份与学生主体话语身份乃至整个校园话语秩序存在着互生互动的紧密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由校园关系决定,离开校园教学平台和学生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便没有立身之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得到有效彰显,并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到学生话语体系中,形成话语秩序之间的有效呼应。另一方面,从话语生成层面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生产有赖于和谐话语身份秩序的有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包含教师立场和学生立场两个身份层面。教师立场强调充分发挥自身话语身份的内在张力,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崇高的理想信念及正确的价值理念贯穿到各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重构教学话语秩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感染力和影响力。学生立场则着重强调学生话语身份的规范和创造效能,既要自觉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以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规范自身,也要自觉解放和创新学习思维能力,培育师生教学共同体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活动中共建和谐互动的话语身份秩序。

(三)育人育才的话语身份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功能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话语实践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效用,具有导向性、动态性和规范性等特征。首先在导向性功能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话语进行交往、交流、沟通以实现教育目的[4],其根本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在育人育才的内在诉求中实现了统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生学习生活所依赖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如果无法对自身主体身份和价值追求作出准确定位,便极易在各类社会风潮中迷失,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话语身份很好地扮演着“指向标”的角色,能够帮助学生对各类风险机遇及时有效作出判断和选择,满足学生对教师话语身份的角色期待和需求。其次在动态性功能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征,并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渐完善。随着新时代社会关系、教学关系的不断变化,教师话语身份紊乱、冲突与背反等问题逐渐凸显,其实质是旧话语身份与新话语身份的调试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概念萌生,到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逐渐明确,话语身份的各项功能也随着相关政策变化而处于不断调整与完善的变动状态。随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进程的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功能动态性特征将愈加凸显。最后在规范性功能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包含他律和自律两项规范性功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法律规范、社会监督和学生反馈等外在手段对其进行规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既定的话语身份模式扮演其相关角色。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需自觉培育身份自律意识、加强自我话语身份管理和培育,只有做到课上课下一致、校内校外统一,才能够真正使教师身份得到学生认同、理论话语转化为现实力量。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调试场域

基于社会分工与社会交往关系理论,任何社会身份及其关系都会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与交往活动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在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的场域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随着自身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革,其话语身份在不断的流动、冲突与批判过程中,逐渐实现在新的社会话语场域的调试与重塑。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流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本质上是一种职业身份,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色使命。在其职业理想塑造和职业实践发展过程中,随着“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出现诸多职业流动及话语身份流动的现象。一方面,随着“网络思政”时代的到来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逐渐向网络空间流动和迁移,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网络大V”“网络意见领袖”的身份出现在各类网络平台,在网络思想舆论空间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在多元思潮并存的网络舆论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播的主流舆论场域面临着多元舆论场域的冲突甚至消解。另一方面,“斜杠教师”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流动的重要分流渠道。受社会商业资本入校、学校管理机制多元和个人职业兴趣爱好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大学教师除了教师主业外,还在社会上谋求多种副业,集多种职业身份于一身,这类现象被称为“斜杠教师”现象。受上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影响,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入社会企业,利用学校教师这一特定身份标签,开展商业讲座、考研培训等活动,这成为当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流动的重要因素。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冲突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身份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的成败,在人的群体发展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尚未实现充分发展的今天,从社会利益论视角展开讨论,话语身份的背后是话语主体的切身利益,如果无法有效处理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内外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将会诱发诸多话语身份冲突问题。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话语内容的生产者,也是话语信息的传播者、监管者和评估者,每一项身份都与自身利益挂钩,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育职业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之间的话语矛盾问题便会凸显出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进行图像化构建,“图像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知方式为基点,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形态”[6]。多元身份形态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不能清晰定位自身话语身份,就无法有效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更无法有效规避身份同质化和利益异质化的冲突问题。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时代,“功利化”利益陷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影响较大。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话语身份与社会话语身份在特定场域内存在较大冲突,如果过多地黏附与教学无关的商业身份标签,其职业身份便会遭受污名化危机,进而影响其话语身份在学生和社会中的认同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批判

“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7]当前国内话语身份理论较大程度上受西方传统话语身份理论影响,以契约身份论和功利身份论为代表,强调角色平等与利益至上。传统西方伦理学家认为话语身份产生于社会生产交往方式,为政治权利不平等的等级制社会提供服务,“强调个人依赖于身份的责任和义务,强调服从共同体权威的自我牺牲”[8],要求扮演着相关角色的身份主体依照自然权利信守契约,以自我发展和最大幸福主义为追求目标,强调功利、利己等理念。话语权的掌握受制于话语身份的定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必然造成话语身份冲突问题。马克思的话语身份批判理论建立在对西方传统话语身份理论的批判基础之上,从人的本质和发展角度强调了人的话语身份分工与定位,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话语身份的最终价值旨归。因此,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批判,需始终坚持从话语身份主体的视角展开,通过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利益关系、权责关系和身份诉求,对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批判。根据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我们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设立“红线”,对触及“红线”的教学行为活动作出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其话语身份进行对症调试,重塑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的建构场域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自主理论,作为社会分化的结果,场域是特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有力量、有生气、有潜力的存在场所。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从入场、对话到共融的每一个环节,都需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话语主体,充分激发和发挥该群体话语潜力与活力,在其话语身份的培育中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共同体。

(一)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入场

在新时代的建构场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入场”的基础是对自身价值的理性认知,既包含对传统人本概念的“启蒙”理性,强调人的价值回归,也包含对现实问题关怀的“动力”理性,使话语身份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动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获得感”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与丰富,更诉诸其社会身份地位的提升与获得,这也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级——自我实现需求的诉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9]。“工程师”“教育者”“传播者”“支持者”“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的话语身份入场方式,也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10]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其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政治立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阐释,将其融入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之中。同时,习近平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1]。人民立场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基本立场,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根本立场。“现实的人”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基于“现实的人”的多重身份对照与考量,才能为话语生产提供原动力支持。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对话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以新的话语身份进入新的话语场域后,将开启与现实的对话,而对话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身份权威的彰显程度,更取决于话语能力和语境适应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2]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结底是做人的教育工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有效对话。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身话语内容而言,许多话语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文本性和符号性特征,如果不能够将其有效转化,甚至与学生的生活语境脱节,便无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2019年9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在抓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积累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高质量示范课堂建设和探索实践教法创优等工作,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理论内力、教学功力、人格魅力和对话能力,进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传播力。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话语驱动自觉转化和优化对话方式。“话语驱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它反对独语,反对单一主体中心论,强调多极主体的存在意义”[1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与自我对话、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和与社会对话,能够了解自身教学能力、教材掌握水平、学生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动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话语竞争创造和拓展话语空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生产的过程中,多个话语主体在不同的话语场域内展开竞争和博弈,由于话语资源和地位的不同,不同的话语主体最终掌握的话语权也大有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是在话语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创造和拓展新的话语空间,并不断展开新的对话,实现自身话语信息得以有效传播的目标。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共融

在多元化话语生产场域内,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生产涉及的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越多,其话语身份的共融性越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场域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巩固自身话语权力的基本遵循是以我为主、以不变应万变,即建构一种反映教师身份、教师特色和教师风格的话语理念,以满足和表达多层次、多主体的话语需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工作则以教师话语身份为核心,紧紧围绕话语身份共融的外在张力,即以话语身份是否具有理论创造力、原理解释力、问题批判力和群体感召力为标准,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确认识自身话语身份,在话语身份的共识共融中建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共同体。“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14]作为社会思想解放和创新的生力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自身话语身份的认同过程中实现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统一,话语身份的统一共融将有助于消解社会其他群体对其话语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障碍,破解教师话语身份污名化、功利化等难题。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共融,需建立科学的话语共享机制,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同时,“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力,形成协同效应”[1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互动交流工作,充分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利。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自觉简化教学科研工作以外的身份标签,将话语身份建构的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德施教与以德立身相协同、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相互通、守正初心与改革创新相共融,以建构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话语身份共同体。

猜你喜欢
场域理论课身份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