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情绪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2020-03-19 07:51滑红霞
护理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长假入园家园

滑红霞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030400)

学龄前儿童分离焦虑一般是指与熟悉的环境或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压力超过正常分离时的担心焦虑,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干扰儿童日常生活,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1],3~5 岁儿童发生率最高[2],表现最强烈。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学龄前儿童为9%~10%[3]。这种分离性焦虑可能是一个引发成人焦虑症的高危因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很可能会延续到青春期乃至成年期[4]。有研究表明,82%的儿童焦虑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缓解,但这些焦虑的儿童更容易患上新的精神疾病,如果不进行悉心护理,将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5]。幼儿教育的高速发展,使社会、家庭、幼儿园对幼儿教育更加重视,联系更加紧密,社区教育、亲子教育、家园线上线下共育等方面形成了众多宝贵经验和资源。幼儿在长假后的分离焦虑情绪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强烈,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只有重视幼儿分离焦虑情绪的护理,才能为幼儿顺利入园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太原市3 所公办幼儿园120 名幼儿及其教师为研究对象,其中中班60 名,男30 名,女30 名,平均年龄4.8 岁;大班60 名,男30 名,女30 名,平均年龄5.6 岁。

1.2 研究方法 根据分离焦虑的相关研究,参考国内外研究工具,征求心理学专家和教师的意见,编制幼儿长假后分离焦虑观察记录表和幼儿长假后分离焦虑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调查及深度访谈。幼儿长假后分离焦虑观察记录表包括5 种分离焦虑方式,一是“哭闹型”,以剧烈哭闹方式来反抗入园的焦虑表现;二是“感染型”,受其他幼儿大声哭泣影响感染,引发焦虑共鸣;三是“黏人型”,一直跟在教师身后以各种原因和方法要妈妈,不停唠叨,寝食难安,自身气质引发的焦虑;四是“依赖型”,在家父母照顾多,生活能力不足引发不适应,产生过度的焦虑情绪;五是“滞后型”,开始不明显,第2 周后逐渐显现。幼儿长假后分离焦虑调查问卷包括哭闹、默坐、依恋老师、不正常进餐、不正常午睡、独自游戏6 种分离焦虑表现。

2 结果

2.1 幼儿长假后分离焦虑的类型(见表1)

表1 幼儿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情况 单位:人

2.2 访谈结果 教师A:“孩子们在长假后更黏我了,我们班有一个小姑娘,每天我走到哪儿,她就跟着我走到哪儿,手还必须和我牵着,如果有事走开,她就会哇哇哭!”教师B:“长假过后我觉得孩子们的哭闹比之前哭闹的现象多了很多,我觉得可能在长假中适应了在家的生活,来园后一下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C:“我发现,和我们一般认识中认为女孩子更黏人不太一样,长假后我们班很多男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分离焦虑,而且默坐和独自游戏的现象比较突出。”

3 幼儿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的原因

3.1 安全感缺失折射家园共育“短路” 长假后入园适应表现出的分离焦虑,其本质是幼儿安全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6]。幼儿因长假需要适应居家学习与生活,复学入园又破坏了这种舒适,需要再度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家园生活的巨大差异是引发幼儿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①家园作息差异引发入园分离焦虑。幼儿家园生活习惯与作息时间区别很大,家中依据幼儿或父母时间确定,幼儿园要受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生活规律遭到破坏或者是自身特殊原因,均会导致焦虑情绪产生。②家园环境布置差异引发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幼儿园教师对环境的布置在于实现幼儿的发展目标;家长对环境的布置在于方便孩子的生活。③家园饮食习惯引发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父母为了满足幼儿成长需要,饮食上会尽可能照顾、满足幼儿,幼儿园则从营养健康方面为幼儿提供用餐,要求不挑食、不偏食,培养饮食好习惯。④家长对幼儿长假后入园态度导致分离焦虑。家长的表情、动作和行为会暗示、传导给幼儿,长假后增加幼儿入园紧张、担心和焦虑情绪。

3.2 无序环境焦虑折射幼儿园教育“短板” 在生活中具有良好秩序理解能力并在行为上能够维护良好秩序的幼儿,必能很好地融入群体,为群体所接纳。无论是处于无序的物质环境,还是无序的心理环境,如情感不和谐的家庭会让幼儿感到不安全,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幼儿园虽安排最好的教师和保育员,但忽略了孩子长假后身体、心理的变化,忽略了孩子的适应能力。

3.3 过度依恋折射父母教育方法失当 长假入园后的焦虑主要是父母有些教育方法失当造成的。一是过分保护,包办代替。过度保护主要涉及儿童的社会功能、自我效能、应对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与儿童的内向化行为,后者包括焦虑、抑郁、退缩与分离性焦虑[7]。幼儿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要面对规则要求,学习独立做事,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需要一定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研究表明,过度保护、专制型的养育行为会阻碍儿童成功应对在其能力范围内的困难和挑战,导致儿童对父母的依赖延长[8]。二是家庭氛围影响。根据情感安全性理论,如果儿童感到家庭是稳定安全、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对家庭的基本需要,儿童就能获得情感安全性[9]。父母双方主动表达消极情绪或对方回应消极情绪,都会使儿童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全,从而引发儿童焦虑[10]。假期中各种家庭问题与矛盾必然增多,当儿童感知到父母的拒绝时,更有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况[11]。研究表明,婚姻中的冲突不满等使母亲更有可能在管教幼儿时采用心理攻击与体罚方式,更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幼儿的焦虑情绪[12]。三是幼儿家长的分离焦虑情绪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牵挂、教育急切、分离忧伤、环境失信4 种类型[13]。幼儿“分离焦虑”和家长“分离焦虑”密切相关[14],必须同等、同步重视。

3.4 与同伴互不接纳折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调整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达到社会所期望的发展目标的程度[15]。焦虑情绪通常伴有社会功能受损,影响儿童社会适应状况[16]。幼儿长假后入园社会适应的核心问题是对幼儿园环境的适应、与他人的互动、减少问题行为等。有焦虑情绪的儿童往往倾向于逃避社会交往,面临与同伴交往困难[17]。焦虑儿童通常与教师和家长的消极评价较多有关,这是引起幼儿长假后入园社会适应能力退化的原因[18]。幼儿产生焦虑是因为害怕被老师、同伴排斥或探索行为被老师、同伴排斥,当幼儿想加入游戏遭到同伴的排斥、拒绝,会产生不合群、孤僻的心理机制[19]。假期中幼儿与同伴游戏和活动时间减少,有问题不纠正引导,不关注态度消极,造成幼儿消极冷漠,不懂关心他人、分享合作,不愿与人交往,产生各种不适应[20],致幼儿社交能力弱化。

4 幼儿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情绪的干预措施

4.1 做好幼儿情绪管理的“教导师”

4.1.1 充分履行父母的教养职责 入园前的准备越充分,长假后的焦虑情绪就越少[21]。首先,父母要做好幼儿长假后的适应准备工作,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降低对家人的依恋。心理方面,可以提前试入园,与教师、环境建立“再联结”,激发入园愿望;生活方面,家园衔接,在作息时间、自理能力培养方面保持最大程度的一致,多创造自我锻炼、自我服务机会,增强独立性。其次,改善教养方式。在宽容温暖的家庭中,尊重理解、关爱幼儿,积极接纳他们的意见,以说服说理形式,对其行为合理奖惩。第三,树立良好榜样。父母的婚姻质量与学前儿童的焦虑水平呈负相关[22]。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儿童在5 岁前父母的婚姻关系不良和婚姻破裂会增加儿童在14 岁时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风险[23]。父母面对问题的稳定情绪,发泄表达、调整疏导情绪的方法,都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父母为幼儿传导积极情绪有利于幼儿消除长假后入园分离焦虑。

4.1.2 强化幼儿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面对幼儿长假后入园的分离焦虑问题,幼儿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研究和反思发展能力。观察研究、读懂幼儿,学习幼儿情绪发展理论和消除分离焦虑的方法,明确长假后入园幼儿分离焦虑干预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二要在幼儿长假后入园前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幼儿居家期间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入园心理特点和易发问题,对幼儿的家庭环境、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父母素养进行了解,做到家园知己知彼,共同做好幼儿长假后入园准备工作。同时与幼儿建立信任感,为入园后依恋关系的顺利转换打好基础。三要以积极的情感接纳幼儿。理解长假后入园幼儿的心理行为,设计幼儿喜欢的活动,通过肢体接触,营造愉悦氛围,转移幼儿注意力,尽快与幼儿建立依恋情感,获得安全感。四要和家长发挥合力干预作用。采用父母进课堂、线上线下家园共育经验交流、微信推送学习内容、家长学校等方式,及时及早发现幼儿不良情绪,采取适合的护理方式,逐步消除分离焦虑情绪。

4.2 做好幼儿秩序感形成的“建构师” 幼儿期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秩序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它让幼儿认知在群体中的位置,形成规则意识、契约意识、程序意识和独立意识,成为有秩序、守秩序、创造秩序、萌发道德感萌芽的社会人,使其产生安全感。

4.2.1 幼儿的活动安排需相对固定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按照幼儿园作息时间,结合幼儿、家庭要求,尽最大努力安排好幼儿每日活动,保证幼儿游戏时间和每天2 h 的户外活动时间,做到不以秩序变化而引起情绪不适。

4.2.2 幼儿的生活环境要整洁有序 幼儿自理能力越强,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持续时间越短[24]。包办代替和过度保护使儿童的社会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受到明显影响,出现较多分离性焦虑问题[25]。家长要给幼儿独立空间,独立活动与独立整理,发展幼儿秩序感和独立生活能力,和谐同伴关系,形成幼儿界限、承诺、规则、友善等品质。

4.2.3 幼儿园要做好科学谋划 分批分量,梯次入园,做到活动室布置家庭化,教师配备少变化,园时间灵活化,教育活动游戏化,班级同伴不变化,家园教育同步化。通过良好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秩序,护理好长假后入园幼儿分离焦虑情绪。

4.3 做好幼儿社会能力提升的“培训师” 幼儿社会能力是指幼儿在社会情境中获得人际成功的能力,特别是主动发起社交活动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4.3.1 教育型家长作用的发挥 建议家长提高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认识。家长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民主型家庭的人际关系,幼儿会感受到爱与尊重,易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理性的教养态度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健康、可持续发展。家长应为幼儿创设交往机会。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习得行为,获取间接经验,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观察感受、模仿与他人友好相处和主动交流的技能,培养幼儿融入同伴关系的能力。家长应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提前带幼儿与教师接触,亲身体验幼儿园班级环境,有效减轻入园分离焦虑。家中与幼儿聊天、游戏,引导与他人交流,及时鼓励,有效指导,克服交往障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3.2 导师型教师作用的发挥 幼儿教师是幼儿人生的第二任教师,环境是幼儿人生的第三任教师。家庭和幼儿园教育为幼儿人生发展奠基。幼儿教师要特别重视游戏在幼儿社会能力养成中的重大作用。游戏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幼儿习惯用重复的游戏帮助自己去处理本来是“势不可挡”的情绪,如控制可能产生的焦虑物[26]。游戏中的规则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完成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许多与社交能力有关的技巧,从而发展对他人意图理解的技能[27]。幼儿教师要教给幼儿社会交往的技能,包括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游戏法,在幼儿做出亲社会性行为后给予正强化。没有家庭的支持,幼儿园无法完成培养幼儿的目标。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委会、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册等,协同护理幼儿不良情绪。

猜你喜欢
长假入园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寻找失落的家园
长假(外一首)
长假
绿家园
年度拼假攻略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
分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