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2020-03-19 07:51
护理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脑炎后遗症病毒性

王 庆

(徐州市儿童医院,江苏221006)

儿科疾病中多发小儿病毒性脑炎,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临床实践得出,病毒性脑炎患儿若未能及时开展对症治疗及有效护理,可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2],因此,临床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 年12 月—2018 年11 月在我院住院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60 例,符合知情同意原则,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1~5 岁,中位年龄3.1 岁;病程1~19 d,中位病程8.2 d。对照组:男19 例,女11例;年龄2~4 岁,中位年龄3.2 岁;病程2~18 d,中位病程8.1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士严格执行常规护理流程,做好患儿病情及体征监测、解答问题、心理干预等工作。叮嘱患儿及其家长保证患儿卧床休息、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供给充足。由于患儿发病后常见高热症状,出现体温上升、寒战症状时,应做好患儿保暖工作,4 h 测量1 次体温,并做好记录。若患儿持续高热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遵医嘱为患儿进行药物降温,服用退热药后,叮嘱患儿家长为患儿补充水分,热退后及时帮助患儿更换被汗沾湿的衣物。降温处理后0.5 h 左右,对患儿体温进行复测,若体温恢复正常,持续监测3 d。为患儿提供易消化、高热饮食指导[3]。

1.2.2 观察组 对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做好预防处理,预防患儿发生各种不良事件。①呼吸道护理干预。大多数患儿不存在意识障碍,部分患儿伴随惊厥持续状态发作或者严重惊厥,尤其是脑干脑炎患儿,再加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患儿容易出现吸入性肺炎,护士应加强患儿呼吸道管理,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对患儿呼吸情况进行严密监测。经常为患儿吸痰、叩背及更换体位,避免患儿发生肺不张。给予高危患儿尽早实施气管插管或者机械通气[4],避免患儿窒息。②体征护理干预。严密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对患儿精神状态及意识程度进行判断,详细记录患儿抽搐持续时间、表现及次数,并观察患儿瞳孔变化,若患儿双侧瞳孔不等大、忽大忽小或者缩小,伴随脉搏慢、呼吸慢及血压高症状,提示患儿发生脑疝,护士应立即报告医生。为了避免脑疝发生,应在出现早期征兆时,开展早期干预。若患儿出现恶心、前囟紧张饱满、喷射性呕吐症状,提示患儿颅内压增高,护士应立即上报并及时使用脱水剂,遵医嘱及时处理。③基础护理强化。给予留置胃管,禁食患儿实施口腔护理,每日3 次,使用纱布遮盖眼睑不能闭合患儿眼部并使用滴眼液,为肢体瘫痪或者昏迷患儿设置翻身卡,2 h 翻身1 次,并详细记录。将气垫放置于患儿容易受压部位以避免压疮出现,将患儿肢体摆放功能位并为患儿实施早期按摩、被动训练[5],避免患儿因肢体变形致功能障碍,留置尿管患儿进行膀胱冲洗以避免发生尿路感染[6]。④心理干预。对脑炎恢复期患儿实施心理干预,增强患儿自我照护能力及信心,协助患儿进行主动训练,关心患儿,态度亲切、体贴,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交流,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积极配合,促进患儿身体早期康复[7-8]。

1.3 观察指标 ①效果: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肌力正常,可自理,未出现后遗症,判定基本恢复;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肌力显著改善,可自理,未出现后遗症,判定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活动、肌力改善,可自理,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判定有效;不满足以上标准,判定无效。总有效为基本恢复、显效及有效例数和。②采用Fugl-Meyer 评分对患儿患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9]。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t 检验、χ2检验,分别用于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计算,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出院时疗效比较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s) 单位:分

例数30 30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治疗前14.68±5.33 13.95±6.15 0.491>0.05治疗后1 周76.66±12.11 47.56±15.75 8.022<0.05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小儿常见疾病,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是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后遗症,常见肢体受限[10]。小儿病毒性脑炎由于患儿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性[11],若患儿发生大脑弥漫性病变,临床症状为反复惊厥发作、发热、意识障碍,程度不同;若患儿病变部位处于额叶皮层运动区,可表现为反复惊厥;若患儿病变部位处于颞叶边缘、叶底部,临床表现为幻觉、躁狂、记忆力障碍、失语等。因此,临床十分重视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及护理,对预后危险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治疗后Fugl-Meyer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缓解患儿肌肉痉挛或避免患儿发生肌肉挛缩。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原因是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可破坏神经元,导致神经元坏死及神经脱髓鞘,导致患儿出现感觉功能障碍、智力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应给予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利用心理干预、运动疗法等促进患儿大脑皮层神经纤维发芽[12],对突触发芽增长可起到促进作用,从而增多患儿皮层血管。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出现惊厥、长时间发热、意识障碍等,均可能对患儿神经系统造成不良影响[13-14]。因此,若患儿出现以上情况,患儿家长应高度重视,将患儿及时送医。脑损伤患儿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在48 h 内对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恢复患儿运动功能,促使患儿肌张力下降及肢体运动能力提高,可有效减少患儿后遗症发生率[15-17]。护士应指导肢体运动能力下降等预后较差患儿,利用食物诱导、玩具吸引等办法,促使患儿自行运动,有效恢复患儿自信心[18]。患儿家长应积极配合护士,为患儿提供肢体按摩,避免患儿因长期卧床而导致血流不畅或者肌肉萎缩,改善患儿预后效果[19]。护士应关注患儿及其家长心理,做好早期干预及护理,疏导患儿不良情绪,关注患儿体征变化,对患儿生命安全进行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脑炎后遗症病毒性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春天的“后遗症”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