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在胸腔闭式引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2020-03-19 07:51葛家凤
护理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闭式胸腔呼气

葛家凤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230011)

心胸外科术后病人呼吸肌、肋间神经或肋骨的断裂及损伤会导致术后疼痛,病人畏惧疼痛,不愿咳嗽从而引发胸式呼吸减弱,病人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从而影响其自主排痰能力,易致肺部感染。胸腔闭式引流术中胸膜腔被打开,胸膜腔内负压消失,肺泡在弹性回缩力作用下发生塌陷,导致呼吸功能下降[1]。术中肺组织受挤压,呼吸道会产生大量分泌物,病人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易致肺部感染[2]。手术后病人由于体质虚弱,咳嗽咳痰无力、深呼吸无力及切口疼痛畏惧咳嗽极大影响其排痰,易导致病人发生术后肺不张,如果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没有及时跟进,病人易引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全程干预护理在胸腔闭式引流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8 月在我科住院行胸腔闭式引流病人36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意识清楚,无语言交流障碍;予以胸腔闭式引流的病人。排除标准:术前合并肺部感染的病人;合并心脑血管及其他脏器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全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 例,对照组:男13 例,女5 例;平均年龄59.4 岁;胸腔积液2例,气胸5 例,胸腺囊肿1 例,肺占位4 例,胸部损伤4例,食管癌2 例。观察组:男10 例,女8 例;平均年龄59.5 岁;气胸5 例,肺占位4 例,支气管囊肿1 例,胸部损伤3 例,食管癌5 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病房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心理护理、体位护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全程护理干预。

1.2.2.1 术前护理干预 择期手术病人戒烟至少1周。①缩唇呼吸: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闭嘴用鼻吸气,当尽最大力吸气后憋气2~3 s,呼气时呈鱼嘴样缩唇,吸呼比为(1∶2)~(1∶3),尽量让病人做到深吸气、慢呼气。每天锻炼2~4 次,每次7~8 min。②腹式呼吸:嘱病人放松,借此来放松病人的辅助呼吸肌群,深吸气后收腹,嘱病人张口抬舌,呼气时病人腹部下沉,从每次锻炼5 min 起,逐渐延长时间,直至病人可以耐受在其上腹部放置1 个砂袋的状态下平稳呼吸2 h,借此补偿其胸式呼吸的不足,从而减轻伤口的疼痛。③人工阻力呼吸:科室选择容量为800~1 000 mL 的气球,指导病人深呼气时尽可能把肺内的气体吹入气球,每次3~5 min,每天3 次或4 次。④有效咳嗽排痰训练:主动有效咳嗽排痰训练为常规气道雾化吸入每日3 次,予病人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病人按压其上胸部,深吸气后屏气3~5 s,然后身体前倾进行短促而有力的咳嗽。被动有效咳嗽排痰为常规气道雾化吸入每日3 次,使用床旁震动排痰仪,根据病人病情予以正确、舒适的体位,选择适宜的频率、时间模式协助病人有效排痰。

1.2.2.2 术后护理干预 ①膨肺干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病人每次负压吸痰之后,将简易呼吸器、呼吸球囊连接氧气,氧流量调节至6~8 L/min,吸净痰液后,立即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双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或呼吸球囊快速送气,球囊送气后屏气1~2 s,呼气时以较快的速度放开球囊,形成肺内与外界之间的一个压力差,以促进气道内分泌物排出[4],每次5~10 次,然后给予吸痰。再次简易呼吸器或呼吸球囊膨肺。②雾化吸入及辅助排痰:科室予病人使用雾化吸入机雾化吸入以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从而利于痰液排出。主动咳嗽排痰困难病人予以使用床旁震动排痰仪,选择合适体位、震动模式、频率,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进行叩击震动排痰,每次15~20 min,每日2 次。③呼吸功能锻炼:床头抬高,轻压病人胸廓,减轻疼痛,应用术前指导病人的呼吸功能训练方法,指导并督促病人反复行腹式呼吸、用力吹气球等促进有效咳嗽、排痰。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时间、引流量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病人引流量、引流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引流量、引流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病人引流量、引流时间比较(±s)

例数18 18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每日引流量(mL)315.44±54.89 245.50±22.69 4.996<0.05引流时间(d)6.55±2.50 9.44±3.94-2.624<0.05

2.3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出院时护理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呼吸功能锻炼的原理在于使病人的吸气肌、呼气肌及辅助肌群主动参与收缩,从而提高病人呼吸肌群的耐力,提高呼吸功能。呼吸功能锻炼可以增加病人的肺容量、肺泡通气量,增加深吸气末时间,提高肺的顺应性,从而使肺组织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气体交换,以改善肺功能,促进肺不张。呼吸肌锻炼是吸气肌、呼气肌和膈肌3 个方面的锻炼。病人行呼吸功能训练过程中,腹式呼吸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呼吸方式来调节,而胸式呼吸主要通过其浅速呼吸方式来改善气体的分布,进而增加气道的清除和防御能力,从而增加肺泡通气量,以减轻气促等症状。缩唇呼吸需要结合腹式呼吸,因其可以减慢呼吸频率和呼气速度,有效改善气道内的压力,促进肺泡内气体排空,从而有效减少残气量,改善病人的缺氧状况[5]。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常见的胸外科治疗方式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引流时间、每日引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综合呼吸功能锻炼全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缩短病人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置管时间,对预防病人肺部感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闭式胸腔呼气
更正说明
胸腔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伴多发转移1例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如果你很生气
沿海电厂闭式水换热器失效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常闭式防触电插座的研制
1000MW机组闭式水温度控制优化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